将建筑进行到底 建筑师的成长手记

将建筑进行到底 建筑师的成长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松 著,罗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
  • 建筑师
  • 成长
  • 手记
  • 职业
  • 行业
  • 设计
  • 经验
  • 思考
  • 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4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30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和职业设计师
  认识罗小姐是从她的微信号建筑之旅开始的,最初是被她犀利又励志的文字所吸引,里面满满的是她对建筑的热爱,对实际工作技巧的分享,也有她从业的经验谈和对建筑理想的希冀,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建筑师,一个脚踏实地,不急躁,不功利,秉承着建筑理想前进的职业建筑师。对本书特色简述如下:  1.内容特色:这是一本教你如何炼成建筑界杜拉拉的职场宝典,也是一本关于草根女建筑师的痛并快乐的成长史。“象牙塔修炼时——原始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当龙套跑场时 ——认真贯彻“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多专业配合时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与甲方斡旋时 ——斗智斗勇不可少,但求真心换真心。”内容实用,风格诙谐,从中既可以获得工作中的实用信息和技巧,又能体验建筑师的五味生活,是踏入建筑圈的你不可不读的指南。  2.知名建筑师李兴钢、朱小地、薄曦、余英、赵晓钧热忱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以职场指南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建筑界的杜拉拉”——罗小姐,从懵懂的建筑系小女生,成长为职业女建筑师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职场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磨练。在诙谐幽默的嬉笑怒骂中,她以对建筑不渝的热爱和不变的信念,执着勇敢地面对从业路上的种种艰难与辛酸,十年磨砺,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蓝天。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从学生期、龙套期、磨砺期、走向成熟期四个时期讲述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同时贯穿职场小指南、女建筑师从业路、情爱小故事等篇章,来指引青年建筑师如何冲出职场与生活的迷雾,走向真实有力的自己。本书读者目标人群:在懵懂中好奇的建筑新人,在挣扎中幸福的青年建筑师,默默关注青年人成长的建筑界老前辈。内容惊心动魄,请谨慎阅读。

作者简介

  罗松,北京交通大学建筑设计专业,从业8年,从事建筑设计至今,设计项目包含厦门西郭A09城市综合体,安徽嘉地城市广场,福建诏安社会福利中心等百万余平米。  新浪微博:建筑师罗小姐,粉丝2.6万人.  2013年7月,创立中国当代女建筑师自媒体品牌:《建筑之旅》。粉丝2万人  一个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姑娘;  一个跟各路甲方斗智斗勇的姑娘;  一个立志将建筑进行到底的姑娘;  一个徜徉于江湖乐在其中的姑娘。  文笔诙谐,自成一派,  笑而不语,请君入瓮。

目录

罗小姐的话
第一章 象牙塔的时光/001
01 一千个学建筑的理由/003
欢迎来到人间正道,欢迎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里你将历尽沧桑。/003
02 建筑系学生应该知道的十件事/006
出了校门,没有人有义务教你画图。不要依赖自己的脑袋,纸和笔永远是你最忠诚的伴侣。/006
03 学建筑,可以不熬夜/010
站在巨人的肩膀,并不丢人。/010
04 老师,你的第一个甲方/014
跟常规的甲方比起来,老师更善于挖掘学生们的个人潜力,给学生们自由的创作空间。/014
05 同窗的厚黑学竞争论/019
同学就是我们青春的伙伴,我们共同拥有那段狰狞顽固却永远也留不住找不回的青春岁月/019
06 除了恋爱。我们还能怎样/023
希望我们在有生之年,都能勇敢地去爱。/023
07 一定要念研究生吗/027
问问身边的研究生学历的朋友,有读了后悔的吗?/027
08 学建筑一定要去老八校吗?/032
大量的工程经验,会让我们越来越趋近于一个合格的建筑师。/032
09 也谈非科班出身/037
向那些战斗在一线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们致敬!/037
10  一个实习生的实战手册/042
这是底层打杂小工的辛酸奋斗初级期啊!/042
|罗小姐·小事记A|/051
第二章 路人甲时代/055
11 “龙套”的自我修养/057
做好手头的事,想着自己的目标,朝着它全速前进。/057
12 从“龙套”到“影帝”/062
知已知彼,不说白战不殆,但也至少心中有数,方能“下笔如有神”。/062
13 师傅=恩公/066
如果你遇到手把手教你的师傅,他便不仅仅是你的师傅了,他是你的恩公啊!/066
14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071
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助自己的战友一臂之力。/071
15 私人定制神器/076
“含笑半步颠”,驰骋江湖,居家旅行,必备良药。/076
16 建筑师穿衣指南/085
如果是男人,我会特别留意他的手;如果是女人,我会特别留意她的鞋。/085
17 建筑师扫楼记/089
跟很多人相比,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但我仍旧愿意执着地通过双脚走走,透过双眼去看。/089
18 决胜 PPT/094
每一次顾盼和留意,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094
|罗小姐·小事记B|/100
第三章 混战的道场/105
19 记住,建筑是龙头专业/107
改建筑图难,难于上青天。/107
20 结构男,女建筑师的男闺蜜/111
结构男是自己的最佳搭档,最忠实的战略合作伙伴。/111
21 国民女婿:暖通男/115
暖通男,俗称暖男。又名:感动中国暖通男。/115
22 施工图姐姐/119
女建筑师的归宿大致可分为两类:妹岛女神和审图奶奶。/119
23 艰难的日子/123
在整个项目中不要只做一个参与者,你有话语权,在适时的时候,通敢地说不。/123
24 流水线/127
术业有专攻固然好,但我还是希望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因全面而强大。/127
25 不抱怨的世界/131
羽翼未丰的我们,要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顽强地生存,并努力在生存中自我学习及成长。/131
26 奥特曼打小怪兽/135
我们需要奔着一个理想,然后量化理想,再通过各种方未能排除万难去实现理解。/135
27 为自己加班/139
加班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是积累,让他们如此从容。/139
|罗小姐·小事记C|/144
第四章
你好,甲方/149
28 我有个甲方/151
真想把我的每一个甲方的故事都写出来,人间万象,温暖常在。
/151
29 微妙的关系/155
你拿甲方真的只当甲方,你永远是被动的。/155
30 团团记/159
那是一种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感动。/159
31 乙方三十六计/163
我是一个有要求的人,我也是一个有要求的乙方/163
32 手机/170
每天早上从坐在办公室那一刻起,甲方们便抄起了手中的电话。/170
33 掘地三尺追设计费/174
大家配合了这么久,都不是一锤子的买卖,我们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心。/174
34 甲方的星座/177
狮子座、金牛座、处女座和天蝎座,大家要留个神哟。/177
35 甲方过去式/181
终极大老板的前身总是那么的扑朔迷离。/181
|罗小姐·小事记D|/185
第五章 女建筑师的全盛时代/189
36 建筑系女生的生存手记/191
突然想写一封信,给我最亲爱的你,看你不畏惧,一股傻劲,有时候多不忍心。/191
37 爱情AB剧/195
爱情不是面包,爱情是心跳。/195
38 性别保卫战/199
敷着面膜画着图,吃着火锅唱着歌。/199
39 优质女建筑师/203
我把那些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女建筑师叫作优质女建筑师/203
4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08
要么坚持,要行走,这个行业从来不养闲人。/208
41 罗小姐的建筑之旅/212
有的人注定成不了大师,但建筑的点滴早己渗入她的血液里。/212
42 节气后遗症/218
这的确是一个黄金时代,但不是安逸的黄金时代。/218
43 被忽略的女建筑师/224
建筑史上十个被忽略的女性之一。/224
44 战袍/228
我希望成为我理想中的自己。/228
|罗小姐·小事记 E|/234
第六章 将建筑进行到底/241
45 乙方大忌/243
沉稳,遇事不乱,是乙方必须要练就的一项生存技能。/243
46 后年终奖时代/247
请一定要相信,当你把热情投入给了工作,工作便不会轻易亏待你。/247
47 无间道/251
作为一名员工,忠于自己所在的团队靠的是诚信+信仰!而作为一个公司的运营管理者,管理好你的图纸,是你的职责!/251
48 建筑新媒体/254
朋友们给我留言:“我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你能给我一些指导吗?”/254
49 谁在控制建筑的最终完成度/258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机遇,把握好现在,贵在坚持,虽有时我们无奈,但幸好,还有未来。/258
50 建筑师的风水论/264
有时候,冥冥中总有一些提示。/264
51 三个五年计划/268
我把一个年轻建筑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龙套”期、主创期、实现自我价值期。/268
52 给自己一个年终总结/272
及时地整理与总结,让我们在团乱麻中扎出来,理性并从容地面对各种问题。/272
|Miss罗·小事记 F|/277
后记/282

前言/序言





《匠心筑梦:一个建筑师的修行之旅》 序言 这座城市,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故事,每一条街道都刻画着历史。而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我,一名普通的建筑师,用我的汗水、智慧和热爱,试图为它增添一份新的篇章。这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自传,更不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是我近三十载建筑生涯的点滴记录,是我对职业的理解、对设计的执着、对团队的珍视,以及在无数次挑战中,不断打磨自我、重塑认知的成长轨迹。 第一章:梦想的起点——初识建筑的魅力 回溯光阴,那个对几何图形和空间构成充满好奇的少年,是如何一步步被建筑的宏大与细腻所吸引?或许是童年时在爷爷的旧书堆里翻到的一本关于古建筑的画册,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我的脑海中构筑起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又或许是第一次站在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前,被那直插云霄的尖塔和斑斓的彩绘玻璃所震撼,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知道,我将与建筑为伴。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如同海绵般汲取着知识。从建筑史的浩渺长河,到结构力学的严谨推论,再到材料学的千变万化,每一门学科都让我着迷。我开始理解,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承载人类生活、思想与情感的容器。它需要艺术的灵感,也需要科学的支撑;它需要大胆的想象,也需要务实的落地。那些熬过的深夜,啃过的厚重书籍,画过的无数草图,都在为我心中的那份热望添砖加瓦。 第二章:初出茅庐——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毕业,意味着梦想照进现实。我加入了国内一家知名的设计院,怀揣着改变世界的雄心,却也带着些许忐忑。初期的工作,是琐碎而重复的。大量的测绘、资料搜集、模型制作,这些看似基础的环节,却让我领略到设计的严谨性。一张图纸的误差,可能导致施工上的巨大返工;一个细节的处理,可能影响建筑的长久使用。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细致,更学会了对每一个项目负责的态度。 第一次真正参与到项目的深化设计中,我负责的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综合体。我清晰地记得,为了一个公共空间的采光问题,我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反复沟通,查阅了无数的案例,最终设计了一个独特的采光顶。当项目建成,阳光透过顶棚洒满大厅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这让我明白,建筑设计是一个协同作战的过程,需要跨专业的紧密合作,也需要持续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设计之痛与乐——寻找平衡的艺术 设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场与甲方、与预算、与场地、与规范的博弈,也是一场与自我内在的对话。我经历过无数次推翻重来,也品尝过灵感枯竭的痛苦。有时,甲方需求千变万化,让我无所适从;有时,预算的紧缩,让我不得不舍弃心中的完美设想;有时,场地的限制,让我感到束手束脚。 但正是在这些困难中,我逐渐学会了“取舍”。建筑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功能的最佳满足,空间的最佳体验,以及审美的最佳呈现。我开始学习如何与甲方建立信任,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用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走向更优的解决方案。我也学会了在局限中寻找创意,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场地狭小,周边环境复杂,甲方要求保留部分历史建筑。在这个项目中,我尝试将新旧建筑的对话融入设计,通过材质、体量和空间的对比与呼应,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赋予了项目新的生命力。当项目最终获得居民和社会的认可时,我感受到了设计的巨大力量——它能够修复城市伤痕,连接过去与未来。 第四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无法成就一座建筑 我常说,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创作。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后的施工落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我曾有幸与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共事。我们一起争论,一起探讨,一起攻克难题。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支持。 在项目中,我逐渐理解到,作为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的“主刀医生”,更是团队的“粘合剂”。我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每个人的专业,并在共同的目标下,激发团队的创造力。我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为共同的设计理念而努力。 我记得在一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由于施工难度极大,团队成员一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召集大家开了一个长会,我们一起回顾项目的意义,分析面临的挑战,并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案。那一刻,我看到了团队成员眼中重燃的斗志。最终,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这份经历让我更加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成就伟大建筑的关键。 第五章:材料的诗意与技术的革新——探索建筑的无限可能 材料,是建筑的骨骼与肌肤。我醉心于研究各种材料的特性,探索它们在光影、触感、色彩上的表现力。天然石材的厚重温润,金属的冷峻现代,木材的温暖朴实,玻璃的通透轻盈……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等待我们去发掘和运用。 我也深知,技术是建筑实现创新的翅膀。从参数化设计到BIM技术,再到新型建造材料的应用,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建筑师打开了新的视野。我鼓励自己和团队拥抱新技术,学习新的工具,探索新的可能性。我曾参与过一个使用3D打印技术的实验性项目,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那种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体建筑的奇妙体验,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充满期待。 第六章:城市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筑的社会责任 建筑,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媒介。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我的设计将对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将如何服务于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我越来越关注建筑的可持续性、社会性与人文关怀。 在设计过程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美学,而是将目光投向周边社区、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使用者。我尝试设计更具亲和力的公共空间,创造更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并思考建筑如何促进社区的交流与互动。我坚信,一个好的建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优美,更是能够为城市带来活力,为人们提供归属感和幸福感。 第七章:持续的生长——永远在路上的建筑师 建筑生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与探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必须保持敏锐的触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设计理念。我持续关注全球的建筑发展趋势,学习其他优秀建筑师的经验,并反思自己的设计实践。 “将建筑进行到底”,这句口号,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职业的承诺,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它意味着,我将带着初心,带着热情,带着对未来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修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蜕变的契机。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匠心不改,终能筑梦。 后记 这本书,是我一路走来的印记,是我对建筑事业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希望它能给同样热爱建筑的同行者,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建筑师的工作,体会建筑的魅力。我依然在路上,继续用我的笔,我的手,我的心,去描绘那些属于未来的城市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它不像传统的自传那样平铺直叙,反而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叙事电影。时而深入到某个项目最紧张的施工现场,充满了对突发状况的应变描述,那种紧迫感仿佛能让人听到安全帽碰撞的声音;时而又突然切换到对某个建筑大师作品的深入剖析,语气变得沉静而富有学究气,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这种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自由切换,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富张力。特别是作者在描述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迷茫与挣扎时,那种真诚到近乎自嘲的剖白,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展示了一个不断在犯错、学习、修正的真实个体。这种毫不设防的坦诚,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专业分享,更像是与一位资深前辈在午后咖啡馆里进行的一场长谈。

评分

全书读罢,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手记”成功地解构了“建筑师”这个身份的复杂性。它清晰地表明,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需要同时具备艺术家(美学敏感度)、工程师(结构逻辑)、社会学家(理解需求)、乃至项目经理(成本控制)的复合能力。作者在不同章节中不断地强调不同技能的重要性,却从不让任何一个领域显得凌驾于其他之上。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建筑专业圈子,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复杂系统中寻求创新与突破的职场人士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真正的专业深度,来自于对所有相关联领域的全面理解和整合能力。这是一种非常现代、也非常务实的工作哲学,看完后,让人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晰、也更坚定的应对心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那种厚重而又带着些许温暖的手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黑白灰的基调中点缀着一抹跳跃的亮色,仿佛象征着建筑设计中理性与创意的碰撞。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讲究,字号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草图和模型照片,看得出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是对设计理念最直观的阐述,那种粗犷的线条和光影的捕捉,充满了建筑师特有的观察视角。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工作室里,面对图纸,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专业书籍,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于“建造”这件事的尊重和热爱,毕竟,建筑的实体感是任何数字媒介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场所精神”的独到见解。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钢筋水泥赋予鲜活的生命和记忆。在他的笔下,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结构,而是与周遭环境、历史文脉、乃至居住者的生活习惯深度交织的有机体。我尤其欣赏他对本土文化符号的解读,他没有采取简单复制的做法,而是通过现代的几何语言,巧妙地“转译”了传统精髓。读到他描述如何处理一个老城区改造项目时,那种对原有肌理的尊重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深刻洞察力。这让我想起一些只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地域性的当代建筑,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平衡之道——既要面向未来,也不能忘记脚下的土地。这不仅仅是建筑学的探讨,更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深刻反思。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一种被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所震撼。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出他设计过的项目或者分享一些空泛的理论,他更热衷于剖析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链条,那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从最初的地质勘探到最终的材料采购,从客户模糊的需求到法规的限制,每一步的权衡与取舍,都被他像解剖手术一样细致地展示出来。读到关于某一特定材料选择的章节时,那种对纤维结构、热胀冷缩特性的深入探讨,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感到醍醐灌顶。这哪里是“手记”,分明是一部关于如何将“想法”转化为“实体”的百科全书。它让人明白,伟大的建筑不是凭空出现的灵感,而是无数个“如果”和“为什么”被严密逻辑链条串联起来的产物。这种对过程的极度透明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厚度,也让那些曾经觉得建筑高不可攀的读者,看到了背后扎实的“匠人精神”。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很好,值得信赖!!!

评分

超级棒!!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回头看看,颇有意趣。

评分

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可以入手。

评分

一直想买,最近比较忙,还没看~~~但是早就闻之大名了,应该不会错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物流也快,京东自营不错哈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物流也快,京东自营不错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