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建筑幕墙是建筑业中充满活力的分支,其技术发展之快、技术集成之高是其他分支不可比拟的。建筑幕墙由三十年前的舶来品,到今天幕墙技术由我们领导发明、创造,这中间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技术专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可以自豪地说,全世界最高的幕墙建筑在中国、最先进的幕墙技术在中国、最复杂的幕墙在中国。
本书自第一版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近几年建筑幕墙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伴随着建筑幕墙技术的发展,其性能更加优异、功能性更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国家行业的标准、规范日益完善更新。鉴于此,我们在本书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建筑幕墙的最新发展,对全书进行了补充、修改和润色。特别是对石材幕墙的设计施工新技术、光电幕墙和光电屋顶、建筑幕墙性能检测、建筑门窗的设计与安装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完善。相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第二版,会是一本质量更高的专业技术图书。
黄圻
2011年11月8日于北京
第一版前言
建筑是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技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有多少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在为中国的建筑设计着现在和未来。而最能体现建筑现代化、建筑特色和建筑艺术性的就是建筑幕墙,因此有人将建筑幕墙称为建筑的外衣。
我国建筑幕墙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几十年来,行业始终坚持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了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针对工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试验和技术攻关,运用国际同行业最新的前沿技术,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影响的大型建筑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目前铝门窗幕墙行业,已经形成了以200多家大型企业为主体,以5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城市形象工程、城市标志性建筑等大型建筑幕墙工程,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成为全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创优、市场开拓的主力军。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建筑门窗、建筑幕墙第一生产和使用大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建筑行业的热点,我国已经能够独立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在重大幕墙工程招标中已显露出企业独特的设计思路,在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中则更加体现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近几年,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奥运场馆等一大批令世界建筑行业瞩目的大型幕墙工程正在实施。行业蓄势待发、蓬勃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的辉煌时代。
未来五年,我国铝门窗及建筑幕墙产品还将继续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建筑幕墙产品仍将是公共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主导。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工程将是全世界建筑幕墙行业的亮点。奥运主体建筑幕墙工程将是世界顶级幕墙公司展示自己实力和最新技术的舞台,也是国内外幕墙公司拼技术、拼创新的战场。其建筑幕墙技术将以体现建筑主体风格、通透、节能环保、舒适为特点。幕墙结构设计等关键前沿技术将有所突破,2010年我国建筑幕墙行业的主要技术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值此我国建筑幕墙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幕墙行业的多名专家撰写本书。本书内容广泛、全面,既有理论设计、计算,又有施工和检测技术。在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力求使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建筑幕墙领域内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努力为建筑幕墙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建筑幕墙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和设计施工方法,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建筑幕墙的发展方向。拙作如能达此目的,我们则深感欣慰。
本书由罗忆、黄圻和刘忠伟共同主编。第一章由黄圻编写,第二章由刘忠伟和郑金峰编写,第三章由王德勤编写,第四章、第七章由龙文志编写,第五章由罗忆和周小丽编写,第六章由王福英编写,第八章由罗忆和刘忠伟编写,第九章、第十一章由杨仕超编写,第十章由刘万奇编写,第十二章由王洪涛和江勇编写,第十三章由杜万明编写,第十四章由马启元编写。
由于笔者理论水平和工程实际经验有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发行,为推动我国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7年8月
坦率地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首先担心的是它会像其他同类书籍一样,内容陈旧,术语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严谨又不失生动。作者似乎深知非专业人士阅读时的困惑,因此在引入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绝佳的比喻或模型来辅助解释。例如,对于“幕墙的变形缝和沉降缝”的处理逻辑,作者用“皮肤的弹性伸缩”来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在引用国内外规范时,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既保留了规范的权威性,又避免了原文的死板。这种“翻译”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理解和应用高标准技术要求的门槛。它让我感觉到,原来学习这些复杂的工程知识,也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对这个专业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简直是建筑美学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体。作者在论述技术细节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幕墙作为建筑外衣的审美责任。比如,在讨论不同遮阳体系的设置时,它不仅分析了热工性能,还配有大量的案例图,说明了不同遮阳几何形状如何影响建筑立面的韵律感和光影效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线控制”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玻璃的镀膜特性和百叶角度,在满足采光需求的同时,有效避免眩光和过热。这种人文关怀和技术实现的平衡,让我在做方案深化时,不再只关注结构是否安全,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建筑“呼吸”得更自然、更漂亮。它教导我们,优秀的幕墙设计,应该是看不见技术痕迹,只留下纯粹的美感与舒适。
评分作为一个在工地跑了十多年的老项目经理,说实话,我对很多理论书籍都是持保留态度的,觉得纸上谈兵的东西太多。但是这本关于幕墙的书,确实在“施工”这一块下了大功夫,看得出来作者是真正下过现场的。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罗列规范条文,而是详细地分析了现场安装过程中,吊装顺序对整体受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工序安排来保证安装精度。特别是关于提升设备选型和锚固设计的讨论,非常贴合实际。我记得我们上次安装一个超高层玻璃幕墙时,高空作业的安全控制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书里关于临时支撑体系的建立和监测方案的介绍,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怎么做才能不出错”的宝贵经验,这种实战性,是很多学院派著作无法比拟的。读完这本书,感觉我的“施工语言”都更专业了,能更好地和设计院进行有效沟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铜版纸的质感,加上丰富的图例和清晰的标注,让我这个初涉建筑设计领域的新手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那些节点大样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到,让我能够很直观地理解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记得有一次在做一个复杂转角的幕墙设计时,脑子里一团乱麻,翻开书里关于转角节点处理的章节,那几张爆炸图瞬间点亮了我的思路。作者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热胀冷缩、防水设防等级的说明,也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坚实的掌握。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避免那些常见的“坑”。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知识的递进逻辑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从基础的构造原理到后期的施工控制,层层深入,让人越看越有信心。那些彩色的实景照片穿插在文字中间,更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而不是一味的枯燥公式堆砌。
评分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幕墙的结构安全和性能优化。这本书在结构体系的演变和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点支撑或线支撑的范畴,而是深入探讨了单元式幕墙在超大跨度、异形曲面应用中的受力分析,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有限元分析思路的解读。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进行结构复核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风荷载、地震作用下幕墙体系的整体反应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当前行业面临的难题,比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金属框架的连接问题,书里竟然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尝试性和解决方案的对比。这说明作者在知识更新上保持着极高的敏锐度,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完全没有过时的感觉。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现成的答案。
评分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评分内容很全面,感觉还不错
评分不错,书店里没得卖
评分不错真不错
评分专业书籍,学习学习用的
评分对我这个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好好学习,不负自己吧
评分不错,对我这个菜鸟来说很好的工具书。
评分讲的还蛮全面的,就是顺序有点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