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计综合[1989]30号文和建设部司发(89)建标工字第058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材料选用;4.荷载及变形值的规定;5.设计;6.模板构造与安装;7.模板拆除;8.安全管理。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沈阳建筑大学(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邮编:110168)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材料选用
3.1 钢材
3.2 冷弯薄壁型钢
3.3 木材
3.4 铝合金型材
3.5 竹、木胶合模板板材
4 荷载及变形值的规定
4.1 荷载标准值
4.2 荷载设计值
4.3 荷载组合
4.4 变形值规定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现浇混凝土模板计算
5.3 爬模计算
6 模板构造与安装
6.1 一般规定
6.2 支架立柱构造与安装
6.3 普通模板构造与安装
6.4 爬升模板构造与安装
6.5 飞模构造与安装
6.6 隧道模构造与安装
7 模板拆除
7.1 模板拆除要求
7.2 支架立柱拆除
7.3 普通模板拆除
7.4 特殊模板拆除
7.5 爬升模板拆除
7.6 飞模拆除
7.7 隧道模拆除
8 安全管理
附录A 各类模板用材设计指标
附录B 模板设计中常用建筑材料自重
附录C 等截面连续梁的内力及变形系数
附录D b类截面轴心受压钢构件稳定系数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8 安全管理
8.0.1 从事模板作业的人员,应经安全技术培训。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定期体检,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8.0.2 安装和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配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安全帽和安全带应定期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8.0.3 模板及配件进场应有出厂合格证或当年的检验报告,安装前应对所用部件(立柱、楞梁、吊环、扣件等)进行认真检查,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
8.0.4 模板工程应编制施工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并应严格按施工设计与安全技术措施的规定进行施工。满堂模板、建筑层高8m及以上和梁跨大于或等于15m的模板,在安装、拆除作业前,工程技术人员应以书面形式向作业班组进行施工操作的安全技术交底,作业班组应对照书面交底进行上、下班的自检和互检。
8.0.5 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项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立柱底部基土应回填夯实。
2 垫木应满足设计要求。
3 底座位置应正确,顶托螺杆伸出长度应符合规定。
4 立杆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
5 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等的设置应符合规定,固定应可靠。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计综合[1989]30号文和建设部司发(89)建标工字第058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材料选用;4.荷载及变形值的规定;5.设计;6.模板构造与安装;7.模板拆除;8.安全管理。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沈阳建筑大学(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邮编:110168)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建筑施工中的临时支撑结构:安全与效益的双重保障 在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之前,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临时支撑结构,它们如同骨架,支撑着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稳定与安全。本书深入剖析了建筑施工中各类临时支撑结构的设计、施工、监测与拆除全过程,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技术指导,确保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章:临时支撑结构概述 本章首先界定了临时支撑结构的范畴,明确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阐述了支撑结构的基本功能——承担荷载、维持结构稳定、保障人员及设备安全,以及其分类——根据结构形式、材料、使用目的等进行划分。重点介绍了模板支撑、脚手架、满堂支撑、预应力支撑等常见支撑体系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模板支撑系统: 作为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模具和支撑,其设计直接关系到构件的尺寸精度、外观质量及施工安全。本章将详细探讨组合模板、碗扣式脚手架模板支撑、盘扣式脚手架模板支撑等主流模板系统的组成、受力特点、构造要求及安装要点。我们将深入研究模板面板的材料选择(如胶合板、钢模板、铝模板)、支撑架的杆件规格、连接方式、斜撑设置等关键环节,并强调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靠性。 脚手架系统: 无论是外墙施工、高层建筑的爬升作业,还是室内装饰的脚手搭设,脚手架都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本章将重点介绍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爬升式脚手架等不同类型的脚手架。我们将详细讲解脚手架的立杆、横杆、斜杆、扫地杆、连墙件、防护层等构件的设置原则、间距要求、连接节点的设计以及承载力计算。特别会强调脚手架的搭设顺序、卸荷措施、防坠网设置、安全通道的搭建等保障人身安全的关键细节。 满堂支撑系统: 当楼板跨度较大、荷载较重,或在特殊结构(如大空间建筑)施工时,满堂支撑系统被广泛应用。本章将重点讨论满堂支撑的组成(如钢管、碗扣节点、扫地杆、斜撑等)、设计参数的确定(如支撑高度、间距、材料强度)以及施工安装的注意事项,包括地基处理、层层搭设、逐层加固、荷载传递路径等。 预应力支撑系统: 在一些特殊工程(如地下连续墙支护、大跨度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支撑系统能提供更强的支护能力和更好的变形控制。本章将介绍预应力支撑的基本原理、主要形式(如锚杆、钢绞线、液压千斤顶等)以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要点,重点关注预应力张拉过程的控制与监测。 第二章:临时支撑结构的设计原则与计算 本章将聚焦于临时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法与力学计算。我们将遵循“安全第一、经济合理、便于施工、适用可靠”的设计原则,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荷载条件、施工工艺、环境因素)进行支撑体系的选型与优化。 荷载分析: 支撑结构所承受的荷载是进行设计的首要环节。本章将详细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包括: 永久荷载: 模板自身重量、钢筋重量、混凝土自重。 可变荷载: 施工人员荷载、施工设备荷载、浇筑混凝土时的冲击荷载、振捣混凝土时的振动荷载、风荷载(尤其对于高大模板支撑),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意外荷载。 特殊荷载: 如预应力张拉力、支撑体系自身产生的预压力等。 我们将介绍不同荷载的取值方法,并强调荷载组合的原则,以确保设计满足最不利受力情况。 结构计算: 基于荷载分析,本章将系统介绍临时支撑结构的结构计算方法。 杆件强度计算: 针对模板支撑、脚手架等主要受力杆件(立杆、横杆、斜杆等),我们将介绍基于材料力学原理的轴心受压、轴心受拉、弯曲等强度验算方法,并详细讲解如何根据杆件材料的强度等级、截面特性、轴向力、弯矩等进行详细计算。 连接节点承载力计算: 支撑体系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接节点的可靠性。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连接节点(如扣件连接、销钉连接、碗扣连接、盘扣连接等)的受力机理,并讲解其承载力验算的方法,包括剪切、弯曲、挤压等破坏模式的分析。 整体稳定性验算: 对于高大的模板支撑和脚手架,整体稳定性是设计的重中之重。本章将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包括: 局部稳定性: 重点关注受压杆件的失稳,如压杆的屈曲。我们将介绍欧拉公式、容许应力法等计算方法,并强调细长杆件的稳定性设计。 整体倾覆稳定性: 对于高耸的支撑体系,要防止整体倾覆。本章将介绍如何通过设置连墙件、斜撑、拉杆等措施来提高整体稳定性,并进行倾覆力矩与抗倾覆力矩的验算。 抗滑移验算: 在某些情况下,支撑体系可能存在滑移的风险,需要进行抗滑移验算。 变形验算: 支撑结构的变形会影响构件的尺寸精度和施工安全。本章将介绍如何进行变形验算,并给出控制变形的构造措施。 材料选择与规格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管、木材、胶合板等),并确定其规格型号(如钢管直径、壁厚,木材截面尺寸等),以满足设计要求。 第三章:临时支撑结构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再精密的计算也需要可靠的施工来实现。本章将详细阐述临时支撑结构从基础处理到最终拆除的每一个施工环节,并提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基础处理: 支撑体系的稳定源于坚实的地基。本章将重点介绍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基础处理技术,包括: 地面夯实与找平: 确保支撑立杆受力均匀,防止局部沉降。 垫板与底座设置: 增加支撑点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散压力,防止对地面的破坏。 排水措施: 防止因积水导致地基松软,影响支撑稳定性。 安装施工: 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 强调施工前认真熟悉图纸,明确安装顺序、连接方式、杆件规格等。 分层搭设与校正: 采用科学的搭设顺序,每搭设一层及时进行垂直度、平整度校正,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杆件连接与加固: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杆件连接,确保节点连接牢固可靠。对于关键部位,应增加额外的加固措施,如设置斜撑、拉杆等。 模板安装与就位: 模板安装应保证其平整、垂直,并与支撑体系牢固连接。对于超高、超重模板,应采取特殊的安装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 预埋件与连接件的安装: 确保预埋件、连接件的位置准确,牢固可靠,为后续主体结构与支撑体系的连接提供可靠依据。 质量控制: 原材料检验: 对所有进场材料(钢管、扣件、模板板材等)进行严格检查,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 安装过程监督: 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现象。 关键节点检查: 对所有连接节点进行重点检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 垂直度、平整度测量: 定期对支撑体系的垂直度和水平度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要求。 隐蔽工程验收: 模板安装完毕,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确保满足安全和质量要求。 特殊构件支撑: 对于梁、柱、墙、楼板等不同类型构件的模板支撑,本章将分别介绍其特点及施工要点,例如: 梁模板支撑: 重点关注其跨度、荷载以及支撑高度的计算与布置。 柱模板支撑: 关注其围挡强度、截面尺寸与支撑的连接可靠性。 墙模板支撑: 强调其侧压力计算、拉杆设置与背楞的强度。 楼板模板支撑: 重点考虑其跨度、荷载以及满堂支撑的布置与稳定性。 第四章:临时支撑结构的监测与维护 施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对临时支撑结构进行持续的监测与及时的维护至关重要。 监测内容: 几何尺寸监测: 重点监测支撑体系的垂直度、水平度、跨度等,及时发现变形迹象。 荷载监测: 对于大型支撑体系,可采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监测立杆、斜撑等关键杆件的实际受力情况。 变形监测: 关键部位的变形量监测,如模板的挠曲,支撑底部的沉降等。 连接状态检查: 定期检查连接件的松动情况,及时紧固。 监测方法: 仪器测量: 水平仪、铅垂仪、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 目视检查: 定期巡视检查,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变形、松动、开裂等现象。 听音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倾听是否有异常的响声,如金属摩擦声、金属变形声等。 维护措施: 及时调整与加固: 一旦发现支撑体系存在变形、松动等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加固。 清除超载: 严禁在支撑体系上堆放超量的材料,或允许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 恶劣天气防护: 在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应加强对支撑体系的检查与防护。 定期保养: 对钢管、连接件等易锈蚀构件进行除锈、涂漆保养。 第五章:临时支撑结构的拆除技术与安全保障 拆除环节同样充满风险,需要周密计划与严格执行。 拆除原则: “先搭后拆,先拆除非承重构件,后拆承重构件;自上而下,分层拆除;保留少数杆件,控制整体稳定”。 拆除顺序: 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支撑体系的拆除顺序,强调先拆除斜撑、连接件,后拆除横杆、立杆的原则。 卸荷措施: 在拆除承重构件的支撑时,应采取必要的卸荷措施,防止主体结构突然受力失稳。 安全防护: 划定警戒区: 拆除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设置安全网与防护棚: 防止拆除过程中坠物伤人。 高处作业安全: 拆除人员应佩戴安全带,遵守高处作业规范。 照明与通讯: 保证良好的照明和畅通的通讯。 成品保护: 在拆除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已完成的结构构件,避免碰撞和损坏。 第六章:相关法规与标准解读 本章将梳理与临时支撑结构相关的国家及行业现行法规、标准和规范,指导读者正确理解和应用。我们将重点解读相关法律条文,强调施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责任,并对一些重要的技术标准进行深入剖析,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涉及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细化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职责。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为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标准。 其他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例如关于脚手架、模板等具体方面的标准。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法规和标准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如何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施工措施,从而合法合规地进行临时支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结语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工程实践,为建筑施工中的临时支撑结构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理解支撑体系的力学原理、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规范施工操作、加强过程监测与维护,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能够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最终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交付奠定坚实基础。愿本书成为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共同筑就安全、高效、美好的建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