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评分将尼采思想断章取义的纳粹(Nazi)显然不是可参考的对象。但是作为我们名义上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Communisn)却能给我们一种启示性的思路——假设人终将被社会同化,那么建立起一个超脱人性的社会体系又如何?
评分康德发现了“道德”与“幸福”这一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而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用他的话来讲:“道德学就其本义来讲,并不是教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教人怎样才配享幸福的学说”。[5]从纯粹理论理性的角度,康德划分了感性和理性各自的领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感性和理性的潜越,以免造成对幸福和道德的关系认识的偏差。而在实践理性领域里,则要求人不仅要超越现象界,而且还要实现其超感性对象,即道德和幸福的统——至善。在他看来,二律背反的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纯粹理性在其辩证法中所表现的二律背反,事实上,在人类理性从来所能陷入其中的种种错误里面,乃是最有益的一种”[6]如果说纯粹理论性强调的是如何避免错误,而在实践理性中则注重如何超越这种错误,从自然状态转向自由状态。实践的意思也就是“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一切东西”[7]。
评分评分
评分
读康德应该说是个意外,但是后来想也是必然。看傅佩荣的《西方哲学与人生》之后,终于把之前所有的哲学认识全部串联起来,相当于打通了任督二脉,精神一震,如某大师的所说的上了一个层次。
评分评分
关于如何去达成超人,尼采并没有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他只在《善恶之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里告诉我们,强大而独立的个体总是会因为奴隶道德而屈服,进而被转化。因而这个世界的强者不过是在弱者的体系内得到承认的奴隶而已。尽管,这个社会不能容忍少部分人凌驾于规则之上,进而破坏大多数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怎样的道德体系,适用的的总是占据大多数的芸芸众生,而能更好地推动这个世界的天才却往往不能适应于普适性的社会规则。如是,如何达成超人,也就更加令人困惑。
评分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