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研究,ISBN:9787301180075,作者:孙玉石 编著
##这本书的二元思维和把文本割裂的倾向很严重!作者更像是先有了一种写作思路,叫“虚无主义”,而将很多原文拼命地解释为哪哪体现了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最后将结尾的部分解释为鲁迅埋葬掉了自己的虚无主义思想,让人看得有点恶心。另外很多地方作者解释得很奇怪,例如“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句,作者解释成“最终终于无法救治,由死亡得到超脱”。不过还是提供了许多不一样的材料,可以与陈安湖的《野草释义》对着读。
评分##这本书放在其诞生的年代算是很出色的研究论著了,忽略掉那些意识形态化的陈腔或者"鲁迅是马克思主义者"之类先验的命题,孙玉石先生对<<野草>>的把握开始回到文学的艺术本身,直到三十年后仍然堪称鲁迅散文诗研究无法绕开的学术著作。
评分##按需,略了很多章。中规中矩,但实在无聊,孙玉石太冷眼旁观,有些失掉文本的力度,每次看到鲁迅原文才能定神。从韧性、自剖、投枪三分提出各诗篇的互文性,鲁迅的文本精神在这三年间的跌宕性与时代密切相关。对于个人主义的克制和人道主义的平衡算是自己阅读当中的一点收获吧。再引段写于二六年无关宏旨的文字:“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评分如果你读过钱理群先生的著作。除了会感叹其对鲁迅心理与著作的详尽解剖外,不得不说,钱先生如附神般的鬼斧神笔,除了是在写鲁迅,更多是在写和鲁迅早已合为一体的他自己。孙玉石先生的作品在图书馆经常得见,第一本便是《野草研究》这本书,是类似于教材般,规矩而客观的。我并不认为他把鲁迅抬高到了某种较高的意识形态的看法。我反而觉得,自我读了这本书后,鲁迅在孙先生的笔下被拉下了神坛。鲁迅在用《野草》读懂他自己,表达自己在革命和战斗中的彷徨、无力和挣扎。我能看见鲁迅先生的痛苦、亦能看见他对目标的坚定。而通过孙先生的《野草研究》管窥蠡测间,至少我能理解或读到《野草》繁复的意向背后,真正的一丝含义。只这一点,这本书便值得推荐!
评分##何止老套。读到“对小青虫扑火而死的崇敬”时就心生不满,原文写着“我以为那是真火”,明晃晃的是叙述者的声音,火是有是无,亦或依傍于绝望的希望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不正是“抒情主体”在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文学化中起到的话语结构作用么?老先生读书太不仔细辽,至于“崇敬”,再去读读原文,那可是“可爱”“可怜”和“祭奠”,唉。书末的研究概况和修改蠡测倒是很好,可以当工具书用。
评分##何止老套。读到“对小青虫扑火而死的崇敬”时就心生不满,原文写着“我以为那是真火”,明晃晃的是叙述者的声音,火是有是无,亦或依傍于绝望的希望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不正是“抒情主体”在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文学化中起到的话语结构作用么?老先生读书太不仔细辽,至于“崇敬”,再去读读原文,那可是“可爱”“可怜”和“祭奠”,唉。书末的研究概况和修改蠡测倒是很好,可以当工具书用。
评分##述评好优秀
评分##匆匆翻完,比较系统,但成书太早,“时代局限性”较明显,连《野草》用了象征主义、受了波德莱尔影响这么简单的事实都承认得小心翼翼,仿佛犯错了似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后半部分的梳理较有价值。
评分##匆匆翻完,比较系统,但成书太早,“时代局限性”较明显,连《野草》用了象征主义、受了波德莱尔影响这么简单的事实都承认得小心翼翼,仿佛犯错了似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后半部分的梳理较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