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新锐学者 约瑟夫•诺思 犀利 之作!
★荣登2018年度克里斯蒂安•高斯奖短名单。乔纳森•卡勒 、布鲁斯•罗宾斯赞誉推荐!
★勾勒 文学研究 史,聚焦 政治、文化 与学术、学科建设 的角力。
★无论学界内外,凡对文学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联有兴趣的,皆可阅读。
————
▼ 内容介绍
聚焦 文学研究 学科史,以及 政治、文化与学科建设 的关联。
百年学科史,一部政治与学术博弈的文化简史,反思当下学科专业化。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约瑟夫•诺思的代表作。他勾画了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轮廓,展示其如何从一种广泛业余的普遍批评,日益学术化、学科化的过程,并探讨得与失。书中,他悉心梳理关键流派,如实用批评、新批评、文化研究等;分析代表人物,如雷蒙•威廉斯、伊格尔顿、詹明信、D.A.米勒……
————
▼ 学界推荐
弗朗西斯•马尔赫恩,《新左派评论》
无论学界内外,只要对今天的文学文化的政治一面,有严肃实际兴趣的人都应阅读。
·
乔纳森•卡勒 (批评家,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这本书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我读过的关于批评历史的罕见的书。
·
《洛杉矶书评》
对英美世界的文学批评这一学术领域的大胆、生动、引人入胜的论述。
·
《新共和》
诺思的论述风格,是令人信服的清晰和自信。他让我想起了早期学者——以大众作为受众的学者。
·
芮塔•菲尔斯基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领域杰出学者)
约瑟夫•诺思对批评史提出了一个大胆、反直觉的观点:转向在文化历史背景下阅读文本,不是文学研究激进化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后退。
##约瑟夫·诺思敏锐尖利、野心勃勃的理论著作,书的副题为“一部政治简史”,显然,试图颠覆二十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的既有秩序。该书的政治性,指向对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转向的批判。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危机之时,当下的文学批评是时候从高校学术体制下的“学问家”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了,重新解放自身体制的潜能,积极寻找历史主义文化研究范式的替代品,回到文本和审美,开掘出新的感受力、主体性和体验能力,即新的政治。
评分##理论的激进化和政治上的退却是同步的。
评分##作者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做了卓有成效的筛选与综合,主要集中在60~80年代。作者所勾勒的文学研究这门学科所隐含的基本假设结构的历史图解,与20世纪的Z治思想风潮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呼应左yi“文化研究”的态度,反对艾略特式的错综复杂的专业性,反对艾略特式的学院派脱离现实的研究风格。这部作品强调了文学研究对现实的介入,这是Z翼一贯坚持的立场。文学怎样解释这个世界的Z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这正是《文学批评:一部简明Z治史》的意旨所在,它既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精辟描述,也是一部批评研究范式的锐利析论。但是,整部作品的论调似乎多少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巢窠。文学研究的目的只能作为思想意识的附属物吗?而文学理论又该怎样有效地解释文学和文化实践呢?
评分##作者自陈,本书就是写给我这种自诩左倾、私淑文化研究的文学院系毕业生的。或许正因如此,整个阅读过程不是流畅,而是酣畅(显然也应该感谢译者)。作者认为,文化分析相对文学批评的全面胜利表面上是左转进步,实则是新自由主义时代莅临之际的右转溃败;随审美批评被一并抛弃的,是文学研究对文化现实的介入能力。其中(个人观感)犹以下面这番酷评看得人如坐针毡,发人深省: 新历史主义学人总在作品中喑示其主张具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性,然而每当这一主张即将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实践时,闪烁其词的忸怩口吻便又重现,暗示我们不该把这些话太当真。这种话术想必对学界中的很多左派人士极有吸引力。这些人名义上持左翼立场,但实际的物质利益及其相应投入其实掌握在新近被自由主义化了的机构手中。
评分##已购
评分##约瑟夫·诺思敏锐尖利、野心勃勃的理论著作,书的副题为“一部政治简史”,显然,试图颠覆二十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的既有秩序。该书的政治性,指向对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转向的批判。在新自由主义陷入危机之时,当下的文学批评是时候从高校学术体制下的“学问家”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了,重新解放自身体制的潜能,积极寻找历史主义文化研究范式的替代品,回到文本和审美,开掘出新的感受力、主体性和体验能力,即新的政治。
评分##溯源辨析部分比较有意思。对主导范式的异见更像是在提出显然的疑问以及几个外围的切入点,最终又回归一种常识的感觉中。所以未来到底何在,还是迷惑。
评分##没有想象的那么“学术”,正文从形式到内容都贯彻对美国文学研究现状的反专业化(爽文化?)批判。与其单纯认为作者强调的是重新审视审美的唯物维度与实践功能,不如说他还借此努力重拾一种及物的、历史化的集体(?)主体哲学。文化研究范式看似对新批评保守的艺术自律进行左翼纠偏,实质上只是以对社会泛文本的分析研究和对“经典”的泛化、社会化阅读代替语言分析与作品的审美等级排列,这当中充斥着左翼自由主义的气息。到了新自由主义泛滥的年代,这固然推翻了艺术客体的崇拜,却代之以“历史-政治分析”的知识客体的崇拜,在“提出问题,但不负责解决”的新自由主义式左派姿态和知识生产中,主体并未得到解放,而是被话语网络进一步肢解,从而成为新时代的保守阵营。重提审美对主体的教化作用,就是要发挥及物的主体哲学过去曾产生过的能动作用。
评分##精彩。副标题“简明政治史”指出了批判路径:当批评转向学术,文化研究取代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干预作用消失了,仅仅成为文化分析。这导致了历史主义/语境主义范式在上世纪后半叶的全面胜利,遗忘它最先的唯物主义根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