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1868年,芬兰的人口大约只有180万,却有将近10万人在那次大饥荒中饿死、冷死、病死。为了活下去,农妇玛丽亚抛下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带着一对儿女从芬兰北部逃向圣彼得堡。她能穿过白色的冰封世界,最终抵达有面包、炉火,饿不死人的地方吗?通过一个末日启示录般的逃荒故事,这部小说记录下了芬兰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段,也描绘出了真正的饥饿、人性的善恶,以及人类在苦难面前所展现的生存意志。
##三星半。又有一个捡回了条命,只为了遭受更多的痛苦。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民。上帝是要怎样考验他们的信仰啊。只有纵观全局才能明白细节的重要意义。
评分##读的很压抑,有一些冷。
评分##“死神的颜色是白色的。”一部关于芬兰饥荒的作品,人口不足200万的芬兰饿死了近10万,一路逃亡一路死,当地人饿的吃树皮面包,还有吃地衣面包的,当然必死无疑。区区几万字,没交代大背景,这场灾难跟当年修铁路关系很大,不熟悉芬兰历史读来容易一头雾水。 “泰奥思来想去,也许那胎儿早已渴望自由,想找寻子宫之外的自由,并希望摆脱母亲的束缚。谁愿意向孩子透露,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自由呢?我们越是滑向自由,就越疯狂地摸索我们所有可以戴上的枷锁。人人都受自己的冲动驱使,追逐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枷锁的长度展示的是我们自由的界限,我们只有随遇而安,才能不受界限的困扰生活。我们自己的欲望就是最大的拘囿。一旦我们的欲望泯灭了,我们也就无须再挣扎了。”
评分##作者有些比喻真是流弊了!
评分##三星半。又有一个捡回了条命,只为了遭受更多的痛苦。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民。上帝是要怎样考验他们的信仰啊。只有纵观全局才能明白细节的重要意义。
评分 评分##三星半。又有一个捡回了条命,只为了遭受更多的痛苦。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民。上帝是要怎样考验他们的信仰啊。只有纵观全局才能明白细节的重要意义。
评分##“捡回了条命,只为了遭受更多的痛苦。” 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