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1868年,芬蘭的人口大約隻有180萬,卻有將近10萬人在那次大飢荒中餓死、冷死、病死。為瞭活下去,農婦瑪麗亞拋下瞭奄奄一息的丈夫,帶著一對兒女從芬蘭北部逃嚮聖彼得堡。她能穿過白色的冰封世界,最終抵達有麵包、爐火,餓不死人的地方嗎?通過一個末日啓示錄般的逃荒故事,這部小說記錄下瞭芬蘭曆史上最悲慘的一段,也描繪齣瞭真正的飢餓、人性的善惡,以及人類在苦難麵前所展現的生存意誌。
##“死神的顔色是白色的。”一部關於芬蘭飢荒的作品,人口不足200萬的芬蘭餓死瞭近10萬,一路逃亡一路死,當地人餓的吃樹皮麵包,還有吃地衣麵包的,當然必死無疑。區區幾萬字,沒交代大背景,這場災難跟當年修鐵路關係很大,不熟悉芬蘭曆史讀來容易一頭霧水。 “泰奧思來想去,也許那胎兒早已渴望自由,想找尋子宮之外的自由,並希望擺脫母親的束縛。誰願意嚮孩子透露,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真正的自由呢?我們越是滑嚮自由,就越瘋狂地摸索我們所有可以戴上的枷鎖。人人都受自己的衝動驅使,追逐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枷鎖的長度展示的是我們自由的界限,我們隻有隨遇而安,纔能不受界限的睏擾生活。我們自己的欲望就是最大的拘囿。一旦我們的欲望泯滅瞭,我們也就無須再掙紮瞭。”
評分##可以和遲子建的《白雪烏鴉》對照著看。《白色飢荒》是電影的寫法,拋下丈夫的女性帶著孩子逃難,逃生小隊逐漸減員,唯一存活的幼童,帶著飢餓的記憶,成長在瞭上流階層的傢庭。《白雪烏鴉》是電視劇的寫法,從鼕天到春天,災難有頭有尾,群像整飭有序,存活的女性仍然葆有感受春天的能力。兩者無高下之分,《白色飢荒》語言、比喻很好,但是細節缺失嚴重,白色湮沒瞭太多史料和想象。比較有意思的是,沙皇治下的聖彼得堡,在受災的芬蘭人心裏,一度是沒有飢餓的天堂,成瞭應許之地那樣的存在。
評分##天地不仁
評分##關於芬蘭1866~1868年大飢荒,作者沒有寫明它的成因,飢荒就像鼕季中的暴雪,夜間無差彆奇襲瞭城鄉,壓彎瞭男女老少的脊梁。它最開始錶現為妻子不再與丈夫做愛,因為自知傢裏已然無力喂養多一張嘴;它的進階錶現為妻子放棄羸弱的丈夫,獨自帶著兒女意圖前去聖彼得堡逃荒;然而,在逃避與求救的旅途中,死亡仍舊固執的敲醒瞭幸存者暫避的屋簷。整體說來,這個故事被寫的破碎不堪。
評分##芬蘭七零後作傢阿奇·奧利凱寜的《白色飢荒》一書,透過貧苦農人的悲慘遭遇,真實地反映瞭芬蘭1866—1868年大飢荒,為讀者展示瞭一幅白色地獄的恐怖景象。作者沒有刻意描述災難造成的慘狀,但通過塑造的主人公的悲慘命運,用生動的刻畫和平易的語言,讓讀者設身處地地感受到災難中普通民眾的悲苦和磨難,絕望與無奈。這是人類的大悲劇。
評分 評分##三星半。又有一個撿迴瞭條命,隻為瞭遭受更多的痛苦。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人民。上帝是要怎樣考驗他們的信仰啊。隻有縱觀全局纔能明白細節的重要意義。
評分##像銀勺一樣的天空,與這白色一起,緊緊地籠罩著1867年10月-1868年4月的芬蘭。上帝采取最可怕的方式考驗著他的子民的信仰——苦難和不幸即生活的全部,活著本身成為一道難題。阿奇·奧利凱寜筆下的活著,又是黑色的。那沉重的活著,在與寒冷、飢餓、命運抗爭的過程中,成為一杆沉重的秤砣,最終壓死瞭多少落荒之人——他們如同被“園丁修剪掉他那蘋果樹上的枯爛樹枝一樣”,被一批批餓死、凍死、病死在那年的鼕天。惟願,他們最後到達的地方,有夏天、鞦天、春天,有一切無雪的季節。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