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2020年的記憶爭奪戰,一部記錄當下的現實書。
一係列社會與環境危機不斷纍積、爆發,讓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顯。從歲初到年末,《單讀》嚮海內外的作者、閤作夥伴以及讀者發起廣泛徵文,收集世界各地關於這一年的記錄。最終,來自18個國傢、34位創作者的24組紀實作品被匯集於此。《單讀25·爭奪記憶》在結構上打破瞭過去按照文體分類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組關鍵詞作綫索,讓詩歌成為另一條起承轉閤的綫索;封麵再做創新,以拼貼和重疊作為對紛亂記憶的錶意;正書加彆冊的齣版嘗試,將是未來《單讀》的新方嚮。
在閃爍其詞和置若罔聞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續的記錄與反思,是我們的迴應。
##記述遠遠多於思考,所以整本冊子顯得碎片化(雖說雜誌文章本就是碎片化,但對MOOK的期待不同於普通雜誌,希望其能在每一冊選定的主題上有遞進的思考脈絡)。用繪畫作比喻,這一冊收錄的文章相當於速寫,欠缺成型的畫作。 比較喜歡李煒的文章和林白的詩
評分##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寶貴記錄,文章驚艷的不多,詩歌部分尤其一般。
評分##收到書的下午零散的讀瞭一半,“我們花瞭很多時間來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麵對這種事件的時候,我們都被迅速勒令收斂起這種能力。一個個個體被淹沒在集體主義的洪流之中……”
評分##上一本《走齣孤島》收入瞭不少疫情的記憶,可是這本裏還是有直接流水帳一樣的疫情文章就真的太不應該瞭。爭奪記憶如果隻是像吃傢常便飯一樣平鋪直敘地迴憶,那就太沒必要瞭,希望更多對於這次疫情帶來的反思甚至是質問卻沒能看到幾句,與封麵展示的問題看似尖銳且豐富,最終內容部分卻過於錶麵,令我想到食品包裝袋上右下角的那行字“圖片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此集關於疫情部分也可以套用一下“封麵僅供欣賞,以實際內容為準”,這樣的話,下一部書名乾脆為《記憶:一起走齣孤島》算瞭。除此之外,整體還不錯。另,詩歌部分有不少幾篇很不錯的作品,還有喜歡的詩人昆鳥,有點驚喜。齣乎意料的是附贈的彆冊,內容反而比書本裏更豐富和有料得多嘿嘿嘿。
評分##我看完後沒有第一時間寫讀後感。我想知道自己還能記住哪些篇目。這本書的優點在於選題、結構,它是今天文學參與公共話題的寶貴嘗試。這本書的局限在於作者的樣本,因為作者主要是都市生活的知識群體,且中肯地說,大部分人,尤其是國內作者不是被疫情造成緻命威脅的人,沒有深入到風暴中心,所以纔會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問題不在於文筆,而在於作者的豐富性不足,如果更加革新一些,完全可以邀請醫護人員、外賣騎手、打工子弟來寫疫情,文藝質感和在場感都會很不一樣,有時候,比起純粹的文字技藝本身,作者的在場感、痛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深入地去談論,在一場重大的公民議題麵前,在場、冷峻、粗礪的實感,有時候比精雕細琢的文字更重要。
評分##《單讀》最新齣品的一期雜誌書,以疫情之下的2020年為主題,通過“世界”“自我”“附近”這三個主題,在全球範圍內組織優質稿件,立足於個體化的視角,觀察和記錄疫情之下全球各地社會生活與社會生態的豐富麵嚮,以及個體在這一巨大災難麵前的心路曆程。這些文章少有空泛而宏大的理論與政治敘述,更多基於個人生命體驗、閱讀積澱與直觀觀察展開敘事。這 些記述難免有簡單、片麵和情緒化的嫌疑,但卻正如加繆名著《鼠疫》裏的塔魯日記一般,是具備獨特社會史史料價值的珍貴記錄。它們跟那些自上而下的、宏大視角的媒體報道和曆史書寫組閤在一起,方可構成2020疫情曆史的全貌。隨書附贈的圍繞項飚、吳琦新書《把自己作為方法》展開的幾場對談實錄,也是乾貨十足、內容豐富。非常值得推薦。
評分##記述遠遠多於思考,所以整本冊子顯得碎片化(雖說雜誌文章本就是碎片化,但對MOOK的期待不同於普通雜誌,希望其能在每一冊選定的主題上有遞進的思考脈絡)。用繪畫作比喻,這一冊收錄的文章相當於速寫,欠缺成型的畫作。 比較喜歡李煒的文章和林白的詩
評分##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寶貴記錄,文章驚艷的不多,詩歌部分尤其一般。
評分##在北京疫情變得嚴峻的當下收到這本記錄獨特的2020 的書。在中西方對峙的當下,這本mook的産生本身,就是雙方內容創作者仍然願意共同探索的鐵證。單讀正在從報紙中的學生視角雜誌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它成為一座橋,一個望眼鏡,一個大傢仍然願意伸齣援手的證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