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本书之所以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认识,不一定是因为格兰茨有多么过人的见地,或者多么超群的才气,但是史料功夫绝对下足了,所以功到自然成。这么多的指示、命令、报告、日记,想想就觉得恐怖。不求博人眼球,踏踏实实做学问,做出来的就是真知,走出来的就是大师。
评分##格兰茨的问题似乎是过度相信并采用苏军战报,但是正如译者注释所说,过度信任苏军战报的真实性,只会因为其中夸大的内容而影响本书的严谨。
评分##抱着看畅销书的心态来看《巴巴罗萨脱轨》你就输了,这绝对是一部学术作品,基本上不讲故事,有大量篇幅的史料分析。当然还有很多地方是单纯的引用史料,作者没点透它们和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读起来相当烧脑。要是对苏德战争没有一定的了解,还是不要读了。
评分##德军装备 人员素质都强于苏联,可以说是用苏联人的血肉阻挡了德国人的脚步。
评分##士兵羸弱,指挥员幼稚,最高统帅也不见得怎么英明。更糟糕的是人人自危、政治挂帅,还到处充斥着揣测圣意式的表忠心和表决心。台风行动之前的喘息之机,是靠四个方面军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当然,苏联人口多,死得起。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太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了,以至于内容更像是对观点的论证,没有好好讲故事。这样的分析、研究、述评应该是建立在把事情的经过捋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的,但是书中叙事被太多的引证,也就是列举作战命令割裂。当然了,列完原始资料也没逐条的好好分析,看得人一头雾水。以某个战役为主题的书,中国人来写肯定不是这个套路。文献功夫可能不如,但是调理肯定更清晰。到底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写法不同呢,还是这本书的定位高冷,根本不是给“愚昧”的大众看的呢~
评分##这真的不是给军事院校的学生写的参考书吗?通篇各种命令、报告,战斗细节约等于没有,故事性基本为零。作者有没有考虑过普通读者的感受?三星半,够专业但不够通俗。
评分这本书之所以颠覆了以前人们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认识,不一定是因为格兰茨有多么过人的见地,或者多么超群的才气,但是史料功夫绝对下足了,所以功到自然成。这么多的指示、命令、报告、日记,想想就觉得恐怖。不求博人眼球,踏踏实实做学问,做出来的就是真知,走出来的就是大师。
评分##苏军报道很多,但是有些地方就有夸大的成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