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
评分##史料下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内容详细权威对于那些想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苏德战争的人来说格兰茨的著作必不可少,既然喜欢就要努力培养点专业精神,光看那些所谓名家或亲历者的八卦历史好像还真的远远不够。
评分##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直算是个冷门,知名度和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没法比,估计是失利的战役不受待见,也没人宣传吧。至于是不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德军台风行动的失利是在斯摩棱斯克损耗过多造成的,这就是个玄学问题了,就跟现在的人站在上帝视角说德国战争潜力不如苏联,所以注定要失败一样。
评分##戴维.格兰茨+小小冰人
评分##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虽然冷门,但也算得上是苏德战争中非常重要且激烈的一场战役了。此战不仅让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1941年12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门前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戴维·格兰茨不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只是冷静地将他收集到的数量庞大的史料送到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手里。通过这样一本书,你可以真切地触摸到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这段历史,了解到它对“巴巴罗萨计划”产生的实质影响,从而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这就是“戴维·格兰茨”这个名字的魔力,和他被人们记住的原因。
评分##德军装备 人员素质都强于苏联,可以说是用苏联人的血肉阻挡了德国人的脚步。
评分##资料翔实,地图详尽。这才是踏踏实实做战史的,比那种张口就来的要靠谱多了。难得的苏军视角,小小冰人的翻译也很靠谱。
评分##士兵羸弱,指挥员幼稚,最高统帅也不见得怎么英明。更糟糕的是人人自危、政治挂帅,还到处充斥着揣测圣意式的表忠心和表决心。台风行动之前的喘息之机,是靠四个方面军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当然,苏联人口多,死得起。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公民使命这些看似崇高的东西从来都和不堪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作为小民百姓,最担心的还是怎么在这种交换比一边倒的战斗中生存下来。不过有人开导我说:“不要只想着自己活下来,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远的理想。”嗯,一下子释然了。爆破筒呢?炸药包呢?我要往上冲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太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了,以至于内容更像是对观点的论证,没有好好讲故事。这样的分析、研究、述评应该是建立在把事情的经过捋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的,但是书中叙事被太多的引证,也就是列举作战命令割裂。当然了,列完原始资料也没逐条的好好分析,看得人一头雾水。以某个战役为主题的书,中国人来写肯定不是这个套路。文献功夫可能不如,但是调理肯定更清晰。到底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写法不同呢,还是这本书的定位高冷,根本不是给“愚昧”的大众看的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