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
##「为了自我建设,有些人选择在心中淡化父亲参与纳粹恐怖暴行时的自愿程度,有些则选择激烈排斥,不让亲情有存在的余地」纳粹的孩子们在面对“父亲是否有罪”这一问题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判定哪一种答案才是正确、合理的,这大概也是本书只列举事实,不进行评价的原因之一。
评分##3.5吧,题目很大,但只涉及了最有影响力的几个纳粹头目的生活,基于文字史料并没有访谈。
评分##补,想起来忘记了好多,之后可以再看看
评分##视角不错,不过材料有些单薄。采访不到纳粹高官的子女,或许可以找普通纳粹党员的后代做访谈。
评分##错字太多了
评分##一堵沉默的双墙。只关注纳粹领导人的孩子还是单薄了些,其实普通士兵的子女也是很好的采访对象呀,就像村上春树,仅仅知道自己的父亲上过战场,那种压抑感和罪恶感就足以伴随终身了。
评分##作者主要写的是纳粹高官子弟,从各种资料文献中整理出来的,对纳粹高官的家庭生活、人生经历及后代现状可以有基本的了解。没想到竟然还有不少组织和个人协助纳粹罪犯逃跑生活,约瑟夫·门格勒竟然在家族的帮助下逃过法律的制裁,一些极端的纳粹子女还有不少拥趸者。历史的教训能否阻止悲剧重演值得深思。
评分##一堵沉默的双墙。只关注纳粹领导人的孩子还是单薄了些,其实普通士兵的子女也是很好的采访对象呀,就像村上春树,仅仅知道自己的父亲上过战场,那种压抑感和罪恶感就足以伴随终身了。
评分##本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