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红军的建设情况,军事历史学家戴维·格兰茨在本书中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原因与责任的错误说法。
##总之,除了某两款坦克性能好,苏军的其他方面是一团糟。
评分##资料还是能看的——但最让我不满的一点在于格兰茨在P39-40页引用铁木辛哥报告上面实际上是“片面引用自己所有利的观点”,而如果翻阅档案原文的话意思相差甚远。至于观点的话跟以前的巨人的碰撞总体差不多,我之前写的关于巨人的碰撞的评价基本上都能适用。所以说格兰茨归根结底还是职业军人,对苏东体制的“偏见”还是在纸上还是能反映出来的
评分书是好书,翻译的也很用心。格兰茨上校在本书中解释了为何拥有庞大兵力和技术兵器的苏军在战争初期为一败涂地,这不是一句大清洗能够解释的,整个苏军高层(包括被清洗的和没被清洗)的都要为1930年代苏军建设的混乱和冒进负责。PS:短评区败犬の哀嚎也是一景。
评分##苏联超过德国的地方就是预备队,而且前期看起来源源不断,如果德国有苏联1/3-1/4的预备队,苏联就亡了
评分##看起来有兵有将有武器有计划,但实际上人数不满,武器不全,不会操作,沟通不畅,训练不足,后勤混乱,忽视情报,战争初期的溃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分##苏军战前编制真的一般般。这本书主要是方便使用。
评分##数据翔实、全面。大雷雨计划只是意淫,在苏军全面改革、人员重组以及装备更新的最脆弱时候,面对世界第一久经沙场的德军攻击,确实也只能靠人命填了。这样看来后续苏军展示的凌厉反击,更让人惊叹苏联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无愧伟大二字!
评分##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削弱不仅限于人员的内耗和军内风气的败坏,更关键的恐怕在于打乱了苏军30年代军事改革的步伐,指挥员的断层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40年后的扩编部队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诸如解散坦克军、削减前线轰炸机比例之类的开倒车行为,更是进一步浪费了战争准备时间。苏共高层并无麻痹大意,然而这样的时间差导致战争爆发在了苏军远远未做好战争准备前
评分##116。从军事指挥序列、士兵、战略部署的计划动员展开、地面作战兵种、支援和后勤兵种、空军、预备队、情报等八个方面,以大量的档案表格数据,全面详实地介绍了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前的苏联军事情况。 书中给出了一系列苏军溃败的理由:中高层指挥序列平均八成以上的替换率、异常糟糕的后勤补给和交通运输体系、在1942年才能完成的大量兵种组织的军事改革、极速扩充到500万后大量未经严格训练的士兵和指战员、新增领土边境尚未完成的筑垒放线、以及最为重要的高层判断失误导致的战略动员展开的迟缓…… 突然想重看一遍《伟大的卫国战争》了( '▿ ' ) 乌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