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圖書 道德經 9787506386753 作傢齣版社 [春鞦] 老子

正版圖書 道德經 9787506386753 作傢齣版社 [春鞦] 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春鞦] 老子 著
圖書標籤:
  • 道德經
  • 老子
  • 春鞦
  • 哲學
  • 道傢
  • 經典
  • 國學
  • 文化
  • 思想
  • 先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悟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6753
商品編碼:30196481255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

定價:32.80元

作者: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6386753

字數:

頁碼:29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道德經》又稱《》,是中國道傢創始人的傳世著作,雖然篇幅短小,但意義重大,韆百年來,被視為中國極為重要的典籍之一,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影響深遠。近年,國傢教育部將學習《道德經》列入中小學語文教育大綱之中,更加體現瞭本書的重要意義。

內容提要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五韆言》、《五韆文》,為春鞦時期所撰,僅五韆餘言,但文約意豐、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瞭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n
n

目錄


上篇 道經 n
章 眾妙之門 / 3 n
第二章 美之為美 / 7 n
第三章 聖人之治 / 11 n
第四章 萬物之宗 / 14 n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17 n
第六章 榖神不死 / 20 n
第七章 天長地久 / 23 n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26 n
第九章 功遂身退 / 29 n
第十章 長而不宰 / 32 n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 36 n
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 / 39 n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 43 n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 47 n
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 / 51 n
第十六章 知常曰明 / 55 n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 59 n
第十八章 大道仁義 / 62 n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 64 n
第二十章 而貴食母 / 68 n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 / 72 n
第二十二章 聖人抱一 / 76 n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 80 n
下篇 德經 n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 133 n
......................... n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 272 n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275 n
n

作者介紹


,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鞦時期楚國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中國古代哲學傢和思想傢,道傢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 n

文摘


章 眾妙之門 n
  道a可道b,非常c道;名d可名e,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f。故常無,欲g以觀其妙h;常有,欲以觀其徼i。此兩者j同齣k而異名l,同謂之玄m。玄之又玄,眾妙之門n。 n
  【注釋】 n
  a道:連同第三個“道”,都是名詞,既指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指萬物的變化規律。 n
  b道:說得齣,可以說一說。 n
  c常:恒定不變的,亦即常見的、常說的。隻有恒定不變,纔能常見,常見纔能常說。後一個“常”,與此同義。 n
  d名:連同第三個及後麵的“名”,都是名詞,名稱的意思。 n
  e名:命名、描述的意思。 n
  f母:根本。 n
  g欲:將、來。 n
  h妙:奧妙、微妙。 n
  i徼(jiào):邊界,引申為極限。 n
  j此兩者:指“妙”和“徼”。 n
  k齣:屬於。 n
  l名:這個“名”的意思是說法。 n
  m玄:原指深黑色,因其看不透,用來形容“道”的深邃。 n
  n眾妙之門:各種玄妙及變化規律的總源頭。 n
  【譯文】 n
  “道”是可以說一說的,它不是恒定不變的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名稱,人可以給它們命名,但卻不會是它們恒定不變的名稱。無,被稱作是天地萬物的初始;有,被稱作是孕育萬物的本源。所以,我們可以常常不去想萬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無奧妙的“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們的。空無和,這兩者都是“道”的屬性,都在說“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這就是萬物的奧妙所在。 n
  【闡釋】 n
  本章,開門見山給齣瞭“道”的含義和性質。全文八十一章,讀懂章是基礎。 n
  “道”不是單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力量。當“道”是一種狀態時,此狀態的特點就是“無名”。“名”的解釋通常是“名稱”,而“名稱”的本質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點。無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狀態;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狀態。萬事萬物自然要有一個“名”,不然怎麼有我們現在認識到的世界。但是,人對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內——具有偶然性,沒有反應“名”的本質。人類見到一棵樹的時候,隻是見到一個物體,是人給它起瞭“樹”這個名字。在起名之時,人也可以用“魚”“人”“斧子”“鮮血”這樣的名詞來稱呼它,稱它是一棵“樹”,隻是偶然。所以,對“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應是:萬事萬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們在形容、描述它們時,並沒有抓住它們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質。 n
  “道”是“無名”,“無名”的特點是空無,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妙”。但必須強調的是,空無不是虛無。虛無是經不起推敲的,到後證明壓根就沒有,虛無的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空無則不然,就好像天空,它雖然什麼也沒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窮盡它,越發現它遙不可及。“道”和天空一樣,神秘又常見,遙遠又近在咫尺。“道”是“無名”,更準確地說,“道”是“無”。 n
  理解瞭“道”的特點是無,也就理解瞭什麼是“道”,並能夠按照“道”的方法體悟“道”瞭。盡管認為“道”不可說,但因為要寫《道德經》,便隻能勉強說說。怎麼說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沒說,其實說透瞭。 n
  “道”既是“無”,“道”也是“變”。而變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變的。“道”就是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纔說“道可道,非常道”。學術界認為,在《道德經》章就展示瞭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辯證處正在於此。不僅僅是“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互相對立的兩方統一存在於一個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物纔會變化,纔會無中生有。 n
  …… n

序言



《道德經》,一本跨越兩韆多年的哲學瑰寶,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影響瞭無數仁人誌士,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品格。這部由春鞦時期偉大思想傢老子所著的經典,並非一本簡單的說教手冊,而是一部引導人們認識宇宙本質、理解人生真諦、以及如何安身立命的智慧指南。它以其獨有的道傢視角,為我們揭示瞭一個超越物質、超越名利的至高境界,以及通往這一境界的實踐路徑。 全書共八十一章,文字簡練而含義無窮。其核心概念“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運行萬物的規律,更是指導個體修行的準則。“道”無形無名,卻又無所不在,它生成天地,養育萬物,卻不居功自傲,不追求名利。老子藉由對“道”的闡釋,引導我們放下執念,迴歸自然,認識到萬物皆由“道”而生,又終將復歸於“道”的循環規律。這不僅是對宇宙宏觀規律的洞察,更是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深刻啓示。 《道德經》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哲學玄論,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充滿實踐指導意義。老子提倡“無為而治”,這並非消極怠惰,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求,以最小的力 achieves the greatest result。這種思想體現在政治上,便是君主應以民為本,不擾民,不加苛政,讓人民自然發展,安居樂業。體現在個人修養上,則是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剋製過度的追求,減少煩惱,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書中對於“柔弱”、“謙下”等品質的推崇,更是顛覆瞭世俗中對力量的認知。老子認為,最強大的力量並非剛猛,而是柔韌。水,至柔至弱,卻能穿石,能容納萬物。草木,柔弱,卻能生生不息。謙虛,看似卑微,卻能容納百川,獲得更廣闊的空間。這種深刻的洞察,教會我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寜靜與堅韌,如何在人際交往中以柔剋剛,化解衝突。 《道德經》還深入探討瞭“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揭示瞭事物發展的規律往往是相反相成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極盛之時,往往是衰敗的開始;極衰之時,也蘊藏著復興的希望。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世事變遷,不因一時的順境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時的逆境而灰心喪誌,而是以更長遠的眼光,更沉穩的心態去麵對人生中的起伏。 貫穿全書的還有一種對“樸”的追求,即返璞歸真,迴歸事物最原始、最純粹的狀態。在這個信息爆炸、物質充裕的時代,我們往往被各種外在的誘惑所包圍,迷失瞭自我。老子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堆砌,而在於內心的充實與精神的超越。他鼓勵人們丟棄過多的智巧、僞飾,迴歸簡單、淳樸的生活,從而獲得更純粹的快樂和更深遠的智慧。 《道德經》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寥寥數語,意蘊萬韆。它不像現代的學術著作那樣鋪陳冗長,而是以警句、格言的形式呈現,每一句話都值得反復揣摩、細細品味。這種精煉的語言,本身就蘊含著“少即是多”的智慧。它要求讀者主動去思考,去感悟,而不是被動接受。每一次閱讀,都可能因為個人閱曆、心境的不同,而獲得新的啓發與感悟。 從“上善若水”的包容與滋養,到“知足常樂”的安貧與自足;從“大道廢,有仁義”的對失落淳樸時代的惋惜,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以民為本的治理之道;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維,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精細與審慎。老子用其非凡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宏大的宇宙圖景,也為我們指明瞭一條通往內心和諧、社會和諧的道路。 《道德經》的價值,體現在其跨越時空的普適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人類對於真理、智慧、以及如何安頓內心的追求,始終不會改變。老子所揭示的“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其指導意義具有永恒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部古老的哲學典籍,更是一麵映照我們內心、指導我們行動的鏡子。 閱讀《道德經》,或許會帶來一種“初見不知書中意,再見已是書中人”的奇妙體驗。它不會直接告訴你如何獲得成功,如何變得富有,而是引導你認識成功與財富的本質,以及它們在生命長河中的真正位置。它不會直接告訴你如何解決人生中的所有煩惱,而是教會你如何麵對煩惱,如何化解煩惱,如何獲得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它是一本需要慢慢讀,細細品的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習慣於獲取即時信息,而《道德經》則要求我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深邃。每一次翻開,都可能因為當下所處的境遇,而有不同的領悟。有時,它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指引迷津;有時,它又像一位睿智的哲人,點石成金,醍醐灌頂。 《道德經》不僅僅是屬於中國文化的寶藏,更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它的思想,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提供瞭一種不同於西方哲學體係的思考方式。它強調的是內在的體悟,是與自然的和諧,是順應生命的規律。這種思想,對於現代社會所麵臨的種種危機,如環境破壞、精神空虛、社會衝突等,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道德經》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教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穩定與清明;如何以一種更平和、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和世界;如何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活齣生命的意義。它是一本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去實踐的智慧之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對“平衡”的極緻追求,幾乎可以作為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操作手冊。它不是走極端的,它永遠在強調中庸、強調對立麵的相互轉化和依存。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很多事物的看法都變得更加圓融和具有彈性瞭。比如,當我們過度追求“有”的時候,它提醒我們“無”的價值;當我們強調努力進取的時候,它又告誡我們懂得適時地退讓和順應。這種辯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哲學流派的簡單二元對立。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將書中的這些原則內化到日常決策中,生活中的許多衝突和焦慮或許都能迎刃而解。它不是提供具體的行動指南,而是提供一種看世界的底層操作係統,讓你自己去適應和優化。這種內建的韌性和包容性,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我簡直要為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鼓掌喝彩,它所營造的意境,是任何現代白話文都難以企及的。那種古樸、典雅,又帶著一股子渾然天成的氣韻,讀起來就讓人感覺心神為之一正。它沒有冗餘的描述,每一個字似乎都經過瞭最精密的挑選,放在那裏恰到好處,多一分則贅,少一分則空。特彆是那些描繪“無為”和“柔弱勝剛強”的段落,簡直是詩歌與哲學的完美融閤。我甚至會想象,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作者是抱著怎樣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將這些洞察刻錄下來的。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治國理政或個人修行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與“存在”和諧相處的說明書。它所提供的視角,是完全超越瞭世俗功利主義的,直指生命最本真的需求和狀態。對於任何渴望從日常瑣碎中抽離齣來,尋求精神高地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奇特的“時間錯位感”,仿佛我正在與一位智慧的老者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它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君王般的宏大視角,又充滿瞭對個體生命細微之處的洞察。我尤其喜歡它那種不加修飾的坦誠,它不迴避人性的弱點,也不迴避自然的殘酷,但總能在最黑暗的地方指齣一綫光亮——那就是順應本性、迴歸自然。這種強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它不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驗證真僞的內部標尺。很多時候,我們被外界的噪音乾擾得太久,忘記瞭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強大的信號過濾器,幫助我們屏蔽掉不必要的乾擾,重新聚焦於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自我發現之旅。

評分

這部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一個全新視角,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曆史長河中的一次深度漫遊。作者用一種極其凝練而又充滿哲思的語言,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宇宙觀。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它不急於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論述,引導讀者去思考“道”的本質,去體悟自然運行的規律。每一次重讀,都有新的領悟,就像是撥開瞭一層又一層的迷霧,看到更清晰的真理。它不是那種讓你拍案叫絕的暢快淋灕,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潤,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行為、對周遭的人事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審視和反思。那種返璞歸真的追求,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快速迴報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如何在變化萬韆的環境中抓住不變的核心。那種古老的智慧,經過時間的淘洗,依舊閃耀著不朽的光芒,讓人不得不心生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排列組閤方式,簡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破解一串充滿禪意的密碼。說實話,一開始接觸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匯,組閤在一起卻能爆發齣令人驚嘆的哲學張力。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琢磨那些排比、那些對仗,以及那些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它不像現代學術著作那樣嚴絲閤縫地設定邏輯鏈條,反而更像是一係列閃爍的智慧火花,需要讀者自己去捕捉、去串聯。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也因此帶來瞭巨大的成就感。當某一句話的深意突然在你腦海中被點亮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比擬的。它要求的不隻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需要心性的投入和長時間的沉澱。可以說,這本書考驗的不是你的閱讀速度,而是你的體悟深度和耐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