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译注
定价:62.00元
作者: 陈寿,杨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42
字数:
页码:4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蔽缺点
◎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内容提要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继《史记》、《汉书》而作,成书则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
《三国志译注》对陈寿《三国志》的全本65卷,进行白话的翻译和注释。其基本性质,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
目录
前言
魏书
武帝纪
董卓传
袁绍传
刘表传
吕布传
夏侯悖传
苟攸传
贾诩传
郭嘉传
徐晃传
许褚传
蜀书
刘备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马超传
马良传
吴书
孙权传
张昭传
周瑜传
鲁肃传
吕蒙传
黄盖传
甘宁传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文摘
序言
这部《三国志译注》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盏明灯!我本来对《三国志》原著抱有敬畏又有些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那拗口的文言文像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座大山,光是啃读起来就得耗费大量精力去查阅注释。但这本书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译注的功夫做得实在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白话翻译,更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古代史专家坐在你旁边,为你细致讲解每一个典故、每一次人事变动的深层含义。比如,对于曹操早期的一些策略部署,译者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地理形势,给出了精辟的分析。读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仿佛能听到那个乱世中各方势力的谋略交锋,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鲜活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对一些争议性极强的人物评价,译注者保持了相对客观的立场,但又不失洞察力,让人在理解史实的同时,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释清晰地附在原文旁边,查阅起来极为方便,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就痴迷于古代战争和权谋的“三国迷”,市面上各种版本的《三国志》我都接触过,但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加入了太多不必要的演义成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史学味道。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译注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大气,既保留了陈寿原著那种史书特有的冷峻和克制,又通过精准的现代汉语表达,让那些复杂的军事调动和政治斗争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人物小传时的细腻笔触,比如对某个将领的出身、晋升轨迹的梳理,都详略得当,不会因为追求面面俱到而显得冗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过去被“脸谱化”的人物,发现他们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面。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回味一番,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场的冲击力,真是令人着迷。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睡前阅读一些需要集中精神的内容,但很多历史著作因为过于古奥,读不到几页就容易让人昏昏欲睡,需要不断地查阅工具书,打断了思路。然而,这本书的译注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阅读伴侣”。它在不牺牲历史准确性的前提下,注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流畅感。译者在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处理尤为精彩,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预见性。比如,在描述赤壁之战前夕各方态度的变化时,译注清晰地勾勒出了孙权集团内部的挣扎与权衡,使得“孙刘联盟”的达成显得合乎情理而非偶然。此外,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一个沉浸式阅读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体验。
评分坦白说,对于很多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三国志》原著的阅读门槛确实太高了。《三国志译注》的价值,不仅在于“翻译”了文字,更在于“译注”了思想和时代背景。这本书的注释部分,简直是一部精简版的“三国小百科”。它不像有些注释那样只是简单解释几个生僻字,而是深入到当时的官职制度、礼仪规范乃至地理变迁。举个例子,书中解释了某些军事编制的编制结构和人员比例,这对于理解一场战役的实际力量对比至关重要。我发现,通过这种细致的解释,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何某些决策在当时看来是“最优解”,而不是简单地用后世的眼光去苛责古人。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让阅读体验从“看故事”升华到了“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多了一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向来认为,一部好的史学著作,不仅要忠实记录过去,更要能启发现在。这部《三国志译注》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译注者似乎在力求还原陈寿写作时的那种冷静、克制的笔法,避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过度渲染,使得历史的本来面貌得以呈现。阅读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史感”。译注语言精准到位,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严谨性。它不像某些现代解读那样急于下结论、树立英雄或奸雄的标签,而是把判断权更多地交还给了读者。例如,对于一些权臣的功过,译注只是客观地罗列了他们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任由读者去品味其中的复杂性。这种留白,恰恰是最高级的叙事手法。它强迫你动用自己的智力去构建历史图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版本。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是一把通往真实三国世界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