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9787030499745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97870304997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玺 著
图书标签:
  • 风景园林
  • 规划设计
  • 园林景观
  • 环境设计
  • 城市规划
  • 景观建筑
  • 园艺
  • 设计理论
  • 专业教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99745
商品编码:301838985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作者 吴国玺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030499745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为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撰写的著作。本书结合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从实践出发,配有许多应用性案例和插图,使读者系统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构思、布局、程序,其次,分别阐述园林中的自然要素(掇山与理水)和人工要素(园路、广场、园林建筑及小品)设计,*后综合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公园、社区、城市等进行规划与设计。每章后都附有“问题与思考”,以便于读者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探索建筑的灵感源泉:现代建筑的演变与未来趋势 本书聚焦于现代建筑的思潮、技术革新及其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它并非一本探讨园林规划或景观设计的专业书籍,而是深入剖析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筑艺术、结构科学与社会需求如何相互塑造、共同演进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和居住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建构、被挑战、并不断超越的。我们不讨论植物配置、土壤改良或生态廊道,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高、更广的维度: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技术载体以及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诞生与宣言(1900-1945) 本部分追溯了二十世纪初,在技术爆炸和哲学变革的双重驱动下,建筑如何挣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宣告“现代”的到来。 一、工业遗产与新材料的解放: 我们将详细考察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体系的成熟,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承重逻辑和体量可能性。重点分析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在结构美学上的探索,以及弗里茨·克拉默(Fritz Krammer)如何利用工业化构件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材料科学的进步,更是对“形式服从功能”这一核心理念的哲学践行。 二、现代主义的“四大要素”与空间革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提出的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和底层架空等概念,被视为现代建筑的奠基石。本书将剖析这些元素在早期作品如萨伏伊别墅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它们如何重塑了人与建筑内部空间的交互关系。我们将深入解析立体主义艺术思潮如何渗透到建筑的体块构成中,使得建筑从封闭的盒子转变为流动的空间序列。 三、包豪斯精神与国际风格的传播: 德国包豪斯学院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熔炉,其对功能主义、极简美学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追求,对全球建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将梳理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设计教育和实践中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密斯标志性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如何在建筑表皮的处理上体现为对结构逻辑的极致透明化。国际风格的兴起,标志着建筑美学开始超越地域文化,形成一套全球通行的“现代语言”。 四、地域主义的反思与早期批判: 尽管国际风格在全球蔓延,但本书也关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师们如何试图调和现代技术与本土文脉的努力。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地区现代主义如何融入对自然光线的敏感处理,以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美国中西部提倡的“有机建筑”哲学,强调建筑与基地的融合,为后续的反现代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多元化探索(1945-1980) 二战后,全球城市面临大规模重建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这极大地推动了建筑实践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阶段。 一、高层建筑的几何学与城市天际线: 战后,对快速、经济的垂直发展需求的增加,使得摩天大楼成为现代都市的象征。本书将分析结构工程师们如何解决超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材料运输和核心筒设计上的难题。我们将考察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等事务所如何通过严谨的网格系统和幕墙技术,定义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的标准形态。 二、野兽派的力度与社会诉求: 野兽派建筑(Brutalism)以其粗粝的清水混凝土表面、纪念碑式的体量感和对社会福利住房的关注而著称。本书将详细分析勒·柯布西耶晚期作品如昌迪加尔(Chandigarh)对当地气候和手工艺的尊重,以及爱尔兰和英国公共建筑中,野兽派如何试图通过“诚实的材料表达”来体现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尽管这种表达方式在后来的城市肌理中引发了关于“宏大叙事”的争议。 三、结构表现主义与新未来主义: 对纯粹功能主义的倦怠,促使建筑师开始探索结构本身的美学潜力。意大利的皮埃尔·路易吉·涅尔维(Pier Luigi Nervi)将预应力混凝土的优雅曲线发挥到极致,使得结构不再是隐藏的骨架,而是可见的、充满韵律的表皮。同时,早期对“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s)的畅想,反映了对未来城市集成化、模块化居住的浪漫想象。 四、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兴起: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 Kenneth Frampton提出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成为重要的理论武器。本书阐释了这一流派如何倡导在吸收现代技术的同时,深入挖掘地域的气候特征、光影变化以及本土材料的文化意义,强调建筑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这为后来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供了重要的过渡和反思基础。 ---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折与当代趋势(1980至今) 1980年代以来,建筑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场彻底的范式转变,对现代主义的单一真理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一、后现代主义对意义与符号的回归: 本书将详细解读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对“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的呐喊,以及他对美国商业符号学、装饰和历史引用的重新接纳。后现代建筑不再追求普遍性,而是拥抱复杂性、矛盾性和历史的拼贴,试图让建筑重新与市民的日常经验和文化记忆产生对话。 二、高技派(High-Tech)的精致化与信息时代的渗透: 以蓬皮杜中心为代表的高技派,将建筑的服务系统(管道、电梯、结构支撑)暴露在外,将其转化为设计的一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的飞速发展,高技派演变为一种更加精细、数字化驱动的设计方法,强调系统的集成和表皮的动态性能。 三、解构主义的破碎与生成设计: 受到哲学解构思想的影响,以扎哈·哈迪德、库哈斯(Rem Koolhaas)和盖里(Frank Gehry)为代表的建筑师,挑战了传统的几何稳定性和空间逻辑。本书探讨了参数化设计和复杂曲面建模技术(如BIM的前身),如何使得建筑形态可以被“生成”而非“绘制”,从而在视觉上营造出运动、冲突与不确定性。 四、可持续性与环境伦理的重塑: 进入21世纪,建筑的焦点不可避免地转向了环境责任。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绿色建筑”运动的演变,从早期的被动式设计(如自然通风和遮阳)到如今对能源净零、循环材料和城市韧性的追求。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模拟技术来优化建筑的生命周期性能,确保未来的建筑不仅是美的,更是负责任的。 结论: 本书最后将展望未来建筑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设计流程中的角色、气候变化对居住形式的永久性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服务于全球化需求,又能尊重地方独特性和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对“居所”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史,而非关于土地利用或植物生长的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量子场论导论》的评价是:大胆而精准。它敢于直面量子场论中那些最令人头疼的概念,但又用一种极其克制和优雅的方式来呈现。与其他教材习惯于先做大量预备知识的铺垫不同,这本书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场论基础,直接切入了规范场论的核心——拉格朗日量密度的构建和正则量子化。书中对“费曼图”的介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再仅仅是计算的工具,而是被提升到了描述粒子相互作用几何语言的高度。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对称性的强调,贯穿始终,清晰地揭示了物理定律的内在美感。虽然阅读难度不低,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数学敏感度,但每一次攻克一个难关,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对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内功心法,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套用公式,而是如何“思考”场论。

评分

我手里这本《现代控制理论精要》的编写风格,简直就是为那些想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核心脉络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对“状态空间法”的阐述,与其他教材动辄堆砌大量的矩阵运算不同,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引入了控制系统的动态行为图示,让读者可以迅速建立起时域和频域之间的直观联系。书中对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的介绍尤为精彩,通过对能量函数的构造和分析,将抽象的稳定性概念具象化了。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解谜,每一步推导都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强行加入的冗余信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现代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时,没有回避“奇异摄动”这类复杂话题,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和精心挑选的算例,让读者感受到理论的深度和实用价值。对于有一定基础,但渴望在控制系统设计上有质的飞跃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我立刻被它那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行文的从容所吸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没有将古代的文学批评家们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脉络之中进行考察。例如,在论述“神韵说”的兴起时,作者细致地梳理了魏晋玄学对诗歌本体论的影响,将审美理想与哲学思辨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其他同类著作往往停留在对代表性观点的罗列不同,本书更注重对批评术语演变过程的追踪,比如“意境”、“气”、“风骨”等核心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流派和历史阶段被重新定义和阐释的。行文古朴典雅,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引用的原始文献精准到位,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功底。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文论“活的”发展历史,而非仅仅是僵化的理论堆砌。

评分

这本《建筑结构基础》的导论部分真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没有直接陷入复杂的公式和理论推导,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伟建筑——那些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横跨江河的壮丽大桥——是如何屹立不倒的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讲解清晰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力学原理,比如受力分析、材料特性如何决定建筑的形态和安全性,用非常形象的比喻阐释清楚。特别是关于“荷载传递路径”的章节,通过一个虚拟的三维模型,让我直观地理解了每一块砖、每一根梁柱在整个结构系统中的责任和相互协作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艰涩感,反而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欲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直观感受通往严谨科学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就强调的“安全与经济的平衡艺术”,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设计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国际金融市场分析》的实操性强到让人爱不释手。与其他侧重宏观理论的金融书籍相比,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资深交易员的实战日志。它详尽地剖析了外汇、债券和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回溯和修正。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非线性市场冲击与流动性陷阱”的章节,作者没有使用过度简化的模型,而是结合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近期全球供应链波动的数据,展示了在极端市场压力下,传统风险对冲策略是如何失效的,以及如何利用更精细的压力测试来预判尾部风险。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很多都是作者团队原创的指数和指标,读完之后,我对如何解读彭博终端上的实时数据,对央行政策公告的深层含义,都有了全新的、更加警觉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