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
定价:9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45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明帝国九边防务建设的来龙去脉;
土木堡之变种种疑团之抽丝剥茧大揭秘。
明蒙双方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行军路线、战略战术分析;
堪比斯巴达勇士的三百明军死战护卫皇帝的*新考证;
王振身上的责任、污名以及死亡真相新解!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后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次揭示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终摧毁明帝国的。
目录
土木堡之战兵力之谜
历经千年的宣府防线
土木堡之战的布局与较量
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
从土达之乱到红颜池之战
明代边防的火器与战车
“俞龙戚虎”的车营改革
来自女真八旗的挑战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战争、中外历史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文摘
序言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时间跨度”的掌控力。从土木堡那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开始,作者似乎就卯足了劲要将明朝边防体系的演变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扫描。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不同时期边患性质变化时的那种细腻区分。比如,初期主要应对的是女真部落的零星骚扰,而后期则演变成了更具组织性和国家形态的后金压力。作者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体的防御工事案例,比如长城体系在不同段落上的修筑差异和侧重点,这让我对“墙”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然而,行文至中段,我发现对后金崛起后,明廷内部的政治倾轧和对边疆策略的反复无常描写得略显不足。很多时候,边防的失败并非源于军事上的硬实力不足,而是源于朝堂上的党争和战略上的犹豫不决。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的政治节点上,给予更具批判性和穿透力的分析,这本书的深度和影响力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整部作品的论述逻辑是毋庸置疑的严密,它试图在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梳理出一条关于“防御”与“进取”之间的矛盾主线。作者的学术态度值得尊敬,他试图回答的“为何明朝的边防最终没能守住”这一核心问题,贯穿始终。但有时候,我作为一名普通历史爱好者,会渴望从那些枯燥的年表和军令中,捕捉到一丝作者个人的史观色彩。这部书的“中立性”做得太好了,好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一位鲜活的“讲述者”的声音。所有的判断都基于材料的推导,缺乏那种强烈的个人洞见或时代共鸣。我希望在这样一部探讨了无数次失败与挣扎的作品中,能有一点点关于“如果当时如何如何”的假设性探讨,哪怕只是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引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但对于初次接触明史边防议题的读者来说,它的专业门槛稍高,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达到了“精装修订版”的水准,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一流,这对于动辄上千页的历史大部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但撇开形式上的完美,内容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侧重倾向。作者明显对军事部署和军事行动的描述更为得心应手,无论是戚继光的阵法讲解,还是后续的几次重大边境会战,都有着详尽的兵力对比和战场复盘。这对于军事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福音。我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研究其中关于“屯田”和“开边”政策的得失分析,那部分的论述相当到位,展示了古代政权在维持边防成本上的巨大财政压力。但反过来看,对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比如边镇百姓的生活状态、与游牧民族的民间贸易往来(所谓的“互市”)——的着墨就相对少了。这使得这份“边防史”在呈现边疆动态平衡时,总感觉少了点民生和经济的维度,显得有些“头重脚轻”,缺乏立体感。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一上手,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给压住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冲着“明帝国边防”这几个字来的,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战略部署、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战役的细节描写。翻开第一章,作者的文笔是那种老派历史学家的风格,严谨中带着一丝学者的傲慢。他似乎对任何未经证实的野史都持保留态度,这使得全书的论据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尤其是在描述早期边防体系构建时,那种对官方档案和奏折的引用之详尽,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不过,这种过度的严谨有时也让阅读体验稍显晦涩。我期待看到更多鲜活的人物故事,是那些戍卒、是那些马夫、是那些在烽火台上日复一日等待黎明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在这本书里似乎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淹没了。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但作为一名渴望深度故事的读者,我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能抓住人心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军事地理报告,而非一部波澜壮阔的边疆史诗。
评分这本巨著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沉重的历史考察之旅。我发现作者对“血战”的理解非常写实,没有浪漫化的处理,而是直面战争的残酷和徒劳。尤其在描述大凌河之战那样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拉锯战时,那种双方在泥泞和箭雨中挣扎的画面感是相当强烈的。这种写实主义的笔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趋于冷静和客观。不过,书中对于辽东战局的后续影响,尤其是对清朝建立后,其边防体系的继承和演变,似乎一带而过,未能深入探讨。很多历史的因果链条,我认为可以拉得更长一些。如果能有一个章节,专门对比分析明末边防体系崩溃后,满清如何吸收、改造了这些防御经验和遗留体系,或许能让整个叙事结构更加完整和富有洞察力。目前的收尾,略显仓促,仿佛作者在某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丝未尽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