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塑身VS卡路里
定价:29.00元
作者:比格公司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8015945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长久以来,人们所采用的方式,不是疯狂式的节食,就是过量地增加运动,以期在*短的时间内消耗*多的脂肪。然而,本书欲告知想拥有美好身段而正在进行计划的美人儿,这些方法都不正确!正确的方法是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坚持适量的运动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是香港的整骨公司。通过本书能够让你真正的轻松站、,立即见效。挥别肥胖的灰暗岁月。在本书中,您可以看到那些健身专家和成功实施了丽希的健身计划的人提供的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和小插曲,这本简单易行的健身指南使得健康的感觉和健美的体格不再离开你。本书从塑身的角度,讲述了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均衡饮食的正确方法。
目录
前言 P4
一、”吃”出窈窕身材 P6
—以身高和体重来判断你的体质指数 P8
—营养均衡的饮食学 P12
—餐单大改良 P14
—4大美味餐单 P26
—中的10大菜谱 P32
—10大流行产品大公开 P38
—关于的各种Q&A; P44
—保持窈窕身段的卡路里表 P48
—常见食物热量表 P54
二、“动”出健美身段 P70
—理想的身材比例 P72
—保持身材7大秘诀 P74
—找出日常生活中致使你肥胖的因素 P78
—计算热量消耗的方法 P84
—使身体放松的简易运动 P88
—局部操 P91
—瘦脸 P91
—瘦手臂 P96
—美胸 P100
—瘦腿 P104
—瘦臀 P108
—瘦腹与瘦腰 P112
—利用沐浴时间做运动 P118
—运动的各种Q&A; P124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接触过不少健身类的书籍,很多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拗口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鸡汤”,光说口号却缺乏实质性的操作指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恰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的文字表达非常口语化,很多复杂的概念都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小段落,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是关于如何根据自己的体型来选择训练重点的,那一段的描述真是细致入微,比如它会区分“梨形身材”和“苹果形身材”在脂肪堆积和肌肉训练上的侧重点差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多做有氧”。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似乎都是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困惑和解决方案,这让我在阅读时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耳提面命。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耐心”这个主题的强调,书中反复提到塑形是一个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这种长远且务实的态度,对于那些追求速成却屡遭挫折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种注重心理建设和长期坚持的理念,比单纯的动作分解来得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很多健身书为了节省成本或者追求紧凑感,恨不得把所有内容都塞进有限的篇幅里,结果就是字体小、行距密,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毫不吝啬篇幅,大量的留白和清晰的模块划分,使得每一页的内容都得到了充分的呼吸感。我个人对那些配图的质量要求很高,因为很多塑形动作如果图示不够精确,自己在家对着做很容易变形。这本书的插图不仅清晰,而且采用了多角度的展示方式,比如一个深蹲的动作,它会从侧面、正面甚至俯视的角度来标注关键的关节角度和肌肉发力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可视化教学”,极大地降低了自学过程中的误判风险。此外,书中设计的一些“自检清单”和“常见错误纠正表”也特别实用,它们不是夹杂在正文里,而是用醒目的色块或边框独立出来,方便读者在训练间隙快速查阅和自我核对。这种对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的深度考量,体现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色彩搭配得很有活力,那种明亮的橙色和清爽的蓝色撞在一起,让人看了就觉得充满了运动的激情。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的健身塑形书籍汗牛充栋,能真正打动我的不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挺充实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片细节处理得很到位,这一点对于需要对照学习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结构,看得出来作者在编排上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条理清晰,从基础知识到进阶训练,再到后期的维持,层层递进,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指南,而不是零散的技巧堆砌。特别是前言部分,作者的语气非常亲切,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光是翻阅这些初始印象,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用心程度是值得肯定的。它给我的感觉是,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本帮你建立正确“认知”的引导手册。我期待后续的阅读体验能和这份良好的初见印象一样出色,尤其是那些关于动作分解的图示,希望能做到精准无误,让我这个新手也能轻松上手,避免受伤。
评分从整体的气质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非常理性和务实的科学精神。它不像某些营销导向的书籍那样,充斥着夸张的承诺和未经证实的“秘诀”。相反,它在阐述每一个训练原理或饮食建议时,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在暗示其背后的生理学依据,虽然没有堆砌复杂的公式,但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是清晰可见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个体差异”的反复强调。它不断提醒读者,身体对刺激的反应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盲目照搬网络上的“大神”的训练日志。书中提供的“进度记录模板”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引导读者记录的不仅仅是体重或围度,更包括了主观感受、睡眠质量、精力水平等“软指标”,这对于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反馈至关重要。这种鼓励自我探索和量化评估的做法,培养的不是盲从者,而是能够为自己身体负责的“决策者”。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这种摆脱外部标准,回归自我身体信号的智慧。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介绍训练计划时,展现出一种极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没有强行推行某一种“万能公式”,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厨在传授烹饪心法。它会提供不同时间投入(例如: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钟的基础版)和不同器械条件(家庭徒手、基础器械房)的多种模板。这对于我这种工作时间不规律、很难保证每天固定去健身房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特别欣赏它关于“动态恢复”和“主动休息”的章节论述。很多书只强调“练”,却忽略了身体修复的重要性,这本书则用科学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高质量的休息和轻度的活动同样是塑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提供的拉伸和放松指南,步骤清晰,动作选择都非常安全,适合运动后立即进行。这种全面覆盖训练、营养、恢复乃至心理调整的立体化视角,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孤立的训练手册,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优化方案,引导我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循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