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席窥美
定价:39.0元
作者:静清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15
ISBN:9787510835636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为国饮,随着爱茶喝茶人士的越来越多,的茶会、雅集层出不穷,花样繁多。鉴于此,作者在系统研究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历代茶席设计、茶空间设计、茶道美学、传统插花、茶具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视觉极简原理,把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作为茶席美学与设计的**原则,详细客观地把茶席密码层层解密,文图结合,让大家一读就会,方便了茶文化爱好者的自学和参考。
本书客观严谨,翔实耐读,并由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专家丁以寿老师倾情作序推荐。
张兄(静清和)爱茶,多年来到处访茶,一部《茶味初见》,便是明证。张兄懂茶,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张兄不仅精于茶艺,对陶瓷、插花、焚香诸艺也兼擅,且境界卓尔不凡。
本书的创新是在于对茶席美学意蕴的阐发,这是此前一些茶席类书籍的弱项;本书*突出的特点是由形而下之器、艺而入形而上之道、美,道器不离,艺美相即。 --茶文化专家丁以寿
★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专著;
★茶文化专家丁以寿老师鼎力推荐并倾情作序;
★本书在众筹网发起众筹活动,立刻引起茶友们的热情参与,活动未结束已完成目标金额的152%;
★本书收录作者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
★本书内容为作者实践经验总结,通俗易懂,接地气,可操作性强,是了解、学习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的书。
内容提要
作者用数百幅亲手拍摄的不同季节、不同背景的高清照片,以散文的笔调,将茶席历史、茶席构成、茶席美学、茶席的插花等,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书客观严谨,翔实耐读,并由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专家丁以寿老师倾情作序推荐。
目录
作者介绍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山东茶人,济南茶艺学校副校长,知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地研习。
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地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走茶山,亲力亲为,遍访茶人,源头问茶,于茶史、茶类、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代表作《茶味初见》。
文摘
序
丁以寿
与张兄(静清和)的结识缘于,当然是因为茶,约在数年前。关注张兄,首先是因他的网名“静清和”。因为我将中国茶道精神概括为“清、和、淡、静、真”,与他的“茶品静清和”相类。我们对茶现象的认识有一些共同点,但也仅限于在网上的偶尔交流。
与张兄的初次见面是在合肥,时间是2013年夏。他与一干茶友参加完在九华山甘露寺举办的“无上清凉茶会”,回程在合肥中转,我邀请他们来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茗缘阁茶室品茗交流,晚宴后大家一同去“千年茶道馆”品茶赏香。记得那晚张兄兴致颇高,还露了一手太极功夫。再次见面,是在2014年春天的池州杏花村“春服既成诗茶会”上。夏天,我们又在山西五台山“海峡两岸品泉汇”相遇。一年之内,因茶三次见面。两次茶会上,张兄的茶席设计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张兄爱茶,多年来到处访茶,一部《茶味初见》,便是明证。张兄懂茶,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他对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有批评,对“申时茶”也有批评,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张兄不仅精于茶艺,对陶瓷、插花、焚香诸艺也兼擅,且境界卓尔不凡。欣闻张兄静心致力于《茶席窥美》的撰写,很是期待。不久前,张兄发来书稿,约我写序。面对张兄的信任,我只能勉力为之。
茶席与茶艺、茶文化一样,也是新名词、新概念。说茶席是新名词、新概念,不意味着茶席就是新生事物。其实,茶席由来已久,有茶艺、茶道就有茶席,只是那时没有用茶席的名称。
个人觉得,应将茶席与品茗空间区别开来,不要混同。茶席不同于茶室、品茗环境、饮茶场所,茶席只是茶室、品茗环境、饮茶场所的一部分,当然是其中核心的部分、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同我向来主张采用狭义的茶艺概念一样,我也主张采用狭义的茶席概念。因此说,茶席泛指具有面积和空间的具备习茶功能的综合体。茶席的构成要素有台桌与铺垫、茶具、茶花(插花、盆花、盆景)、挂轴及其它。茶席可区分为普通茶席(日常生活茶席)、艺术茶席(为茶艺、茶道而设的茶席)。茶席的特性主要有四个,即:实用性、艺术性、综合性、独立性。
《茶席窥美》一书首先基于“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汤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的理念,由此阐明茶席设计的基本原理。从人体工学出发,左右手茶席的平衡,茶席布局的动静结合、疏密有致、顾盼呼应、知白守黑,实用且美,少即是多。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而具体论述茶席的基本元素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花器等的形制、功能及其在茶席上的布置和意义;本书大的创新是在于对茶席美学意蕴的阐发,这是此前一些茶席类书籍的弱项;此外,关于一人二人及多人茶席、四季茶席、野外茶席、主题茶会茶席的创意设计,关于茶席插花、茶席禁忌,也有独到的经验之谈。本书突出的特点是由形而下之器、艺而入形而上之道、美,道器不离,艺美相即。
近十年陆续出版的如乔木森《茶席设计》,池宗宪著《茶席曼荼罗》(三联书店2010年),蔡荣章主编《茶席茶会》(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王迎新著《吃茶一水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都是茶席类书的佳作。《茶席设计与茶席美学》后出转精,语言优美、文字简炼。选图精美,赏心悦目。不惟是近年来中国茶席设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收获,对于当代茶艺编演和茶道美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在此郑重地向中国茶道、茶艺、茶席设计的爱好者们予以推荐。
2015年2月1日于合肥
茶为席魂,心饮为上
茶,解渴清心,以品为上。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茶汤无形,无器不盛。器,为茶之父,道由器传。由茶和器而入的茶道,是一门生活化的细致的艺术,茶席则是茶道有规则、有秩序地具体表现。《道德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讲得非常贴切。这里的“有”,是指具体的茶席,通过茶器,为我们构建一个舒适便利的品茗空间。“无”是指,茶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窥探传统之美的诗情画意的窗户,藉由茶席的画意、茶汤的色彩、茶汤的香气、茶汤的滋味、茶汤的气韵,让我们神态安然的平静下来,真切地用心去感受茶的“幽薄芳草天真气”,感受茶的“人生百味寓其中”,进而提高我们品饮的境界,以及中正淡和的审美体验。
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汤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
茶席,不是刻意地“摆”,是用心地去“布”。应天之时,载地之气,加以材美与工巧,藉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茶地融合沟通、协和相亲。器具之间,不是干枯的罗列展示,彼此有着生命的相生相惜,有着气韵流动地相互映照。茶席不是作秀,是为了让我们更美更风雅地去喝茶。茶席是实用且美着的艺术,二者不可孤立与分割。它首先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茶席营造衍生出的美感,是为实用去服务的。日本的工艺大师柳宗悦说过:“随着使用,器皿之美与日俱增。弃之不用,器皿便会失去意义,美亦将不复存在,故而美是用的表现。”所以说,茶席是有思想,有表达,有诗情,有画意的茶道艺术组合。
既然茶席是一个以茶为灵魂的茶道美学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的所有载体与构件,都要服从和衬托于茶这个主体,而不能喧宾夺主。故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知蓄书史,能亲笔砚,布景物有趣,种花木有方,名曰清致。”茶席的清致与美,与陈眉公所言又是何等的相似!
茶的品饮,又以汤色、滋味、香气和气韵为主,而感受这四个要素,必须依靠和调动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去细细体会与品味。“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只有不断减少茶道空间里,影响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扰因素和信息冲击,我们的身心才能变得松驰和沉静,我们的直觉和感觉,才会更加敏锐与精准。因此茶席的设计,力求简古通幽、质朴素雅。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美丽与否,在于你如何剔除那些影响美丽的因素。这个观点,与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心的愉悦沉静与否,还与茶席平面的大小,泡茶人的坐姿,泡茶人在水平作业区域内的大伸展能力,以及身心能够承受的负荷,茶席的色调,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把持的舒适性,泡茶、分茶的逻辑秩序等因素紧密相关。
茶席历史,繁简素丽
翻开中国茶的历史,虽不见茶席之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茶席的不曾存在。晋代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止为茶舛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左思的两个女儿纨素和惠芳,吹火煮茶的生动可爱画面,跃然诗中。左思描写的是居家日常煮茶,这说明晋代的茶席,已经初具形式。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真正意义上的茶席出现,应该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前后,陆羽《茶经》的影响以及对茶席的规范,把唐人从茶的药用、羮饮时代,带入了品茶清饮的新境界。
十章《茶经》,七千余言中,陆羽详尽提出了茶汤的审美,如:“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在茶具方面,提出了“青瓷益茶”的理念。规范了茶席的形制,如“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因地制宜,灵活提出了茶席可繁可简的条件,如:“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等等。但在正式茶席上,一件也不允许省略,如:“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茶席、茶会里的挂画,早起源于《茶经·十之图》的要求:“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唐代的悬挂内容,主要是《茶经》的文字,或者是一些关于茶的知识,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
到了宋元,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提出了茶盏的审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宋代斗茶,以白为贵,故选择对比性强的的黑色,来衬托茶的白色。壁厚的茶盏,保温性能好,故可使茶的香气保持久长等等,这些经验和观点,对于今天茶席器具的选择,仍具有重要意义。
唐宋的饮茶环境和茶席的背景,已经开始注重竹林、松下、名山、清涧等宜茶的幽境,但宋代杜耒的《寒食》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却使一钩新月和梅花的疏影横斜,以剪影的清美蕴藉,映入了茶席的视野。
明代朱元璋废了团茶,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点茶,被简洁的瀹泡法取代。明末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中说:“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与之相应,茶席的构架和器具,便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明人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崇尚清韵,追求意境,使得基本的泡茶方式与品饮茶具,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明代茶人很有见地地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茶杯适意者为佳”,茶瓯“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的优雅实用理念。人们并于庭院、竹荫、蕉石前,插花、煮水、烹茶、焚香,这都充分体现了明人饮茶,更加注重空间的审美与趣味。在陈洪绶的《品茶图》中,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具,已经明确地分开,茶的瀹泡法历历在目,静美规范的传统插花,已成为茶席不可或缺的点缀,甚是清雅风致。瓶中插花,盆中养蒲,虽是寻常的清供,却实关幽人的性情,若非得了趣味,何能生致!
罗廪的《茶解》中:“山堂夜坐,汲泉烹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者。”这段耳目一新地描述,在茶席中次、让我们恍然听到了山堂的松涛与风声,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静寂,看到了茶汤里的潋滟光影。
明代茶寮的出现,使幽人雅士有了自己品茗的专属空间。文震亨和屠隆在著述中,皆提到了自己的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书声琴韵,茶烟隐隐起于山林竹外,尽现了明人的高流隐逸,以及品茶方式的至精至美。
梳理这段饮茶和茶席的发展历史,让我们看到,茶席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茶席已经发展到精致隽永、精益求精的阶段,清幽脱俗的文人茶席,达到了历史的。茶席规范,茶具审美,茶席背景选择,茶席挂画,茶席插花,茶席焚香,茶席地借景与光影地接入,为我们茶席地构思与设计,提供了至关重要地启发和借鉴。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器物之美”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境界。他笔下的每一件茶具,无论是粗粝的陶碗还是温润的瓷盏,都被赋予了独立的生命和历史的厚度。这种描述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避开了简单的罗列和说教,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情感的描摹,让我们体会到“人与物”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比如,书中描述某只建盏在灯光下反射出的“铁锈斑”时,那种光影的变幻,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到古代匠人留在上面的指纹和心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不觉沉闷,反而像在欣赏一场精心策划的文物展览,只是讲解员是如此的富有诗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物件,思考它们背后承载的温度和故事。如果说有些茶书是工具书,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关于“物哀之美”的散文诗集,它的价值远超其主题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洗礼,那种素雅中蕴含着深邃意境的留白,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心神安定。装帧的质感非常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缓慢而郑重的仪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克制与精准,它不像某些文人作品那样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反而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过心田,涤荡去平日的喧嚣与浮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凝视着某一段落好久,试图捕捉其中那种难以言喻的“气韵”。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琐碎的感官体验提升到一种近乎哲学的层次。它不是教你如何泡茶,而是引导你去感受每一次注水、每一次静默中流淌的时间的重量。对于那些追求生活品质,并希望在繁忙中寻得一方宁静角落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慢生活”心存向往,却不知如何落地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像是故意放慢了时间。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这种“慢”显得尤为珍贵。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用大量的空间去营造一种等待和期待的氛围。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心性。我发现自己阅读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每次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因为我总是在某个意象出现时,需要花很长时间在脑海中构建那个画面,去感受那种“空”与“满”的辩证关系。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洗练,没有过多冗余的形容词,但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泽。它教会我的不是技法,而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长久而耐心的对话。对于那些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由,让你停下来,看看窗外的云是如何慢慢移动的。
评分从文化溯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但它巧妙地将深奥的古典哲学与日常的茶道实践融为一体,做到雅俗共赏。它没有停留在宋代的茶饼、明代的点茶这种历史表述上,而是将这些古典的精神内核提炼出来,映射到现代生活场景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和敬清寂”在现代社会如何重塑个人精神疆域的探讨。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读起来,你会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空间里,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轻盈感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超越了“茶”本身,触及了东方美学中关于秩序、平衡与天人合一的终极思考。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指南,只是所有的答案都巧妙地隐藏在对茶席细节的描绘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感知力”的重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感官似乎都变得麻木和迟钝了。但作者通过对光线、声音、气味、温度这些极其细微的感官数据的捕捉和描绘,如同给我的感官系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启”。书中对于某个清晨薄雾中茶室光影流转的描述,那种近乎透明的质感,让我回忆起自己多年前在山寺中体验过的宁静。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错过了多少生活中的“微小奇迹”。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看”茶席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真正“感知”世界的书。它拓展了我的审美边界,让我开始用一种更为虔诚和专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与自然和器物的接触。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醒,读完后,即便是日常饮水,也变得有了不同的滋味和意境,收获远超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