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发传染病预防与治疗
定价:24.00元
作者:刘春华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331541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SARS等多种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新发传染病,了解掌握其有关的医学知识?本书将为您送上*和实用的答案。
目录
章 新发病毒性疾病
节 甲型HlNl流感
第二节 手足口病
第三节 禽流感
第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第五节
第六节 登革病毒感染
第七节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第八节 埃博拉出血热
第九节 委内瑞拉出血热
第十节 阿根廷出血热
第十一节 马尔堡出血热
第十二节 丙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节 戊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四节 丁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五节 庚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六节 新型病毒性肝炎
第十七节 尼帕病毒脑炎
第十八节 西尼罗病毒感染
第十九节 人类新型疱疹病毒感染(678型)
第二十节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Ⅰ型、Ⅱ型)
第二十一节 猴痘病毒感染
第二十二节 基孔肯雅热
第二章 朊毒体病
第三章 新发细菌性疾病与立克次体病
节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0157:H7
第二节 0139霍乱
第三节 空肠弯曲菌病
第四节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第五节 军团菌病
第六节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第七节 猫抓病(巴尔通体病)
第四章 新发螺旋体病
莱姆病
第五章 新发寄生虫病
节 隐孢子虫病
第二节 环孢子虫病
第三节 微孢子虫病
第四节 人芽囊原虫感染
第五节 巴贝西虫新种感染
第六节 广州管圆线虫病
第七节 人单核细胞埃利希体病
第八节 东方斑点热
第六章 新发衣原体疾病
衣原体肺炎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春华,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学系,任职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工作至今。现任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中华医学会青岛市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专科分会委员。在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既保持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象牙塔”术语泥潭。作者在处理专业术语时,往往会采用“先定义,后应用”的策略,比如第一次出现某个缩写词时,会给出完整的中文和英文对照,并在随后的段落中,会巧妙地穿插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作用机理,比如将病毒的复制过程比喻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非本专业背景读者的理解门槛。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科研数据和统计分析,其表述又立刻变得精确而有力,充满了数据驱动的论证色彩,绝不含糊其辞。这种在严谨与通俗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资深研究人员对精确性的要求,也完全适合公共卫生领域的新手入门学习。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沉稳的、不煽动情绪的笔调,即使在讨论最令人恐慌的疫情爆发点时,文字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分析和客观的陈述,这才是专业书籍应有的态度。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书整体的感受,那就是“全面而有深度”。它似乎囊括了从分子生物学基础到全球应急响应机制的几乎所有相关领域,并且做到了兼顾。我原以为一本涵盖面如此广的书,难免会出现内容浮于表面的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涉及到特定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或新型疫苗载体技术时,它深入到了最新的研究前沿,引用了近几年的顶尖期刊成果。这种广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治”,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怎么办”,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干预、信息透明化沟通以及跨部门协作的复杂性方面,提供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知识点,更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手册,而非仅仅是一本读完即弃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些许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切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搭配上的克制与巧妙,没有过度花哨的图案,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蓝灰色调为主,点缀着象征活力的橙色线条,仿佛在提醒读者,我们面对的是严肃的科学,但同时也蕴含着希望与进步的可能。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很讲究,既保证了文字印刷的清晰度,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点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作者的简介部分写得非常朴实,没有夸大的辞藻,只是平静地陈述了他们在该领域的深耕与贡献,这种低调反而更增添了书籍的可信度。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需要大幅度翻开阅读,书脊也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这无疑提升了这本书的耐用性和收藏价值。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第一印象”来说,这本书在硬件上的投入和对细节的打磨,就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值得信赖的专业形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其内容。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章节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来构建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开篇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病原学分析,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来回顾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疫情教训,这种“以史为鉴”的引入方式,非常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紧迫感和学习兴趣。随后,在介绍病原体分类和传播机制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使得那些原本抽象晦涩的生物学概念变得异常直观易懂,我甚至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面的定义。更绝妙的是,它在介绍不同疾病的预防策略时,没有采用那种一刀切的论述,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医疗资源差异,提供了多层次、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和人文关怀。每一章的结尾都设置了“关键要点回顾”和“思考题”,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对于自学者而言,这简直是无价的辅助工具,它强迫你不仅仅是“读过”,而是要“思考过”。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在排版细节上体现了极高的用户友好度。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图表的处理方式,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正文的某一处,而是被策略性地放置在最能发挥其解释作用的位置,很多关键的机制图甚至是跨页的大幅设计,确保读者在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捕捉到核心信息。其次,索引部分的设计做得非常详尽和人性化,不仅包含了疾病名称和专业术语,连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也被纳入其中,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知识点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也做到了详尽且前沿,让我得以追溯到许多一手的研究资料,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有一点让我感到特别惊喜,就是在一些案例分析部分,作者特地加入了“经验教训”的小框,这些小框通常用不同的底色区分开来,它们不是纯粹的理论总结,而是凝练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后得出的宝贵心得,那些朴素的、却极具指导意义的句子,比冗长的理论阐述更有力量,让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