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
定价:45.00元
售价:12.6元,便宜32.4元,折扣27
作者:巴义尔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6335454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对原创作者的新采访,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照片定格了时代,记录了曾经的震撼,也在瞬间锁定了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本质,成为一张张历史的切片。这让我们能够从容地回顾历史,品嚼其中的味道。这些照片所表现的时代和事件,今天看来让我们发笑,也让我们流泪,更让我们感动。本书收录了一些摄影名作,并配上了作者的访谈资料和原作,是一本可读性强、资料性强的休闲书。
内容提要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这些影像自然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故人的记忆中;但我们希望它们继续烙刻在新人的记忆中。只是这新旧两种烙刻的本质意义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必须说明的是,因为淡化、回避了现代人的观点,使得《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不是一册厚重深刻的读物,它只是把这些堪称“中国现代史缩影”的照片罗列在这里,同时捉洪一些比较真实、鲜为人知的拍摄背景资料。至于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和了川们更深层的真相和意义,只能有待后人来揭示了。叩击记忆的门扇,减缓下该忘却的忘却,留下思想的引子——我们目前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作为编者,我首先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及相关人士对成书无私的帮助,尤其感谢作者巴义尔在工作之余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程”。如果此书还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乐趣,如果它还有一点现实的、历史的价值,就让我们在回味、铭记这些影像的同时,也稍微留意一下拍摄这些照片们人吧——虽然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可能也不属于长期铭记的内容。此书得以面世,我们还要感激、铭记中央文献研究室按照出版规定对《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的审查、把关。
目录
序 铭记与忘却
《占领总统府》:一个王朝的终结
《开国大典》:照片辉煌的背后
上甘岭的照片,上甘岭的故事
中国的胜利:《欢送志愿军回国》
一幅照片,一桩姻缘
《接见亚非拉青年朋友》
绝版的“四巨人”合影
大地颤抖中产生的摄影名作
吕相友:挥手我前进
中国颗原子弹爆炸
看得见的《东方红》
长城照
飞机坠毁的照片
划时代的握手
谁是“四五英雄”
王立平:音乐家,摄影家
吴鹏:端着相机的“四五英雄”
《您好》:定格了一个新时代
只有这张照片把“”拍全了
《彭德怀在前线》:中国军队高级领导人在前线的惟一照片
杨绍明:聚焦伟人
《畅游长江》:奋斗其乐无穷
经理给总理照相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
“黑”的画家,白了一头青丝,掉了满口白牙
《我们热爱和平》:一张令无数英雄洒血无憾的照片
《学习雷锋好榜样》
留得“样板”在史册
《西沙民兵》:红光亮的代表作
《上访者》: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里程碑
“高”的照片
鲁迅与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沙飞
希望的“大眼睛”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终因敌强我弱,供应不上,志愿军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十五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
坑道战是艰苦的。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近的地方500米,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
十五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秦基伟曾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硝烟、血腥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双方已经都很难坚持了,这时就看谁能沉住气了。为了掌握情况,志愿军决定抓俘虏。通过审讯俘虏,秦基伟心中有了数。他在日记中写道:“敌人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死伤,按美军(每个)师1.8万人,伪军(南朝鲜)1.2万人,合计3万人。现在能够参与战斗的不到1万人,敌人为争夺我们两个连的阵地,用了两万人的死伤,而阵地仍然夺不去。我想,敌人是不愿意这样来拼消耗的,美军不是缺钢铁而是缺少人力……”据此他决定开始筹备反击战。
11月11日15时45分,志愿军的榴弹炮、火箭炮、追击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秦基伟指示炮兵要巧妙地运用火炮的威力:15时45分炮火进行次急袭后,停歇5分钟,再急袭5分钟,然后假意发出步兵攻击信号,但并不冲锋,把敌人引诱到前沿工事后,才使用火箭炮覆盖,几十门榴弹炮也一起轰击。这几次急射,1万多发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飞上了天,铁丝网被炸断,敌人的尸首四处飞扬。
序言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略带复古风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而内敛的色调,配合着仿佛经过岁月洗礼的字体,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更是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往时光的追溯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它们如同无形的烙印,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这本书名仿佛在承诺,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记忆构筑的独特空间,在那里,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有些褪色的影像,将被重新拾起,被赋予新的生命。我不禁开始想象,作者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记忆中的影像”?是细腻入微的白描,勾勒出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和潸然泪下;还是深刻独到的洞察,剖析记忆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体会的。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老朋友,温柔地牵引着我的思绪,在文字的海洋里,共同寻觅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或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它似乎在告诉我,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它们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评分“烙刻:记忆中的影像”,这书名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力量。它不像那些热烈奔放的标题,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讲述着往昔的故事。“烙刻”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某种永恒的印记,一种无法轻易抹去的痕迹,它可能是一段经历,一个感悟,甚至是一种情感的沉淀。而“记忆中的影像”,则进一步将这种深刻性指向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承载着我们生命轨迹的画面。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味作者的用心。它可能通过对某些具体“影像”的描绘,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尘封的记忆,引发我们对过往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这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走进自己的记忆宫殿,重温那些曾经鲜活的瞬间,让那些被时光模糊的影像,重新焕发光彩。它似乎在暗示,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记忆,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们以某种形式,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单凭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它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那些吸引眼球的词汇,而是选择了一个内敛而富有深意的词语组合。“烙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感和永恒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用血汗和时间才能完成的杰作,也像是某种不可磨灭的情感印记。而“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深刻的体验引向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记忆。我们的记忆,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爱恨情仇。这本书名似乎在承诺,它将带领我们走进这个属于个人的电影院,去重温那些曾经的画面,去感受那些曾经的情绪。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是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人体悟和情感的注入。它可能会通过对某些具象的“影像”的描绘,来引发读者对自身记忆的共鸣,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连接。我想象中的这本书,是一种需要静心阅读,细细品味的文字,它可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能在字里行间触动你的灵魂,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也仿佛在自己的记忆长河中进行一次温柔的巡礼。
评分书名“烙刻:记忆中的影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它不是那种轻快的、易于消散的阅读体验,而是更像是在面对一幅古老的画作,需要你驻足、凝视、甚至是用指尖去感受那凹凸的纹理。这个“烙刻”二字,充满了力量感和持久性,暗示着这本书中的内容,并非昙花一现的瞬间,而是经过反复斟酌、反复打磨,最终留下的深刻印记。而“记忆中的影像”,则进一步将这种深刻性与我们最私密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存储着无数的影像,它们可能是童年某个夏日的午后,可能是第一次心动的场景,也可能是某个离别的时刻。这些影像,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轨迹。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驾驭这样宏大而又私密的主题?他会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用怎样的文字去“烙刻”它们?是全景式的叙述,还是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细节?这书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入人心的精神探索,一场关于时间、关于自我、关于生命痕迹的追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记忆,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光彩,或是理解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初读来,带着一种古老而深沉的韵味。“烙刻”,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某种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种深刻的痕迹,就像古老的技艺在木头或金属上留下的永恒印记。而“记忆中的影像”,则将这种烙刻的动作与我们内心最私密的宝藏——记忆,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似乎在告诉我,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段关于记忆的旅程,一段可能充满着往昔光影、尘封故事,甚至是那些已经模糊不清却又萦绕心头的画面。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用文字来“烙刻”这些记忆?是细腻的描摹,是深刻的剖析,还是某种意象化的呈现?这书名让我对作者的笔触和叙事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联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白的标题,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仿佛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如同工匠对待珍贵的材料一般。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科普,而更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对过往的追溯,一种对人生片段的回味。它可能会触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那些关于青春、关于失去、关于爱与被爱的印记,那些塑造了我们,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瞬间。想到这里,我的阅读欲望已经被极大地激发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为我“烙刻”出怎样一副动人的画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