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
定價:28.00元
售價:16.8元,便宜11.2元,摺扣60
作者:(美)瑪利亞 ,郝紅尉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劍橋攝影縱覽係列叢書提齣並論述瞭有關攝影史的種種問題。該叢書特彆將文化史、科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史、政治學和人類學聯係起來。*為突齣的特點是,該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攝影既是一種變化著的技術,又是個人經曆和社會經驗方麵有益和有害的變革的一種方便的隱喻;攝影既是一種觀念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間不斷地勾畫其明顯的分界綫。本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內容提要
本書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攝影與攝影批評傢》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等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目錄
插圖目錄
前言 攝影即當今世界
章 攝影話語的起源
後來,達蓋爾來瞭
隨心所動的復製:用攝影所闡釋的自然和自然性
製造圖片的機器
湯姆斯·威基伍德與攝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環節
知識政治:攝影話語
長久的持續
副本、摹本、幻影
現代成批製作的影像
結論
第二章 19世紀思潮中的攝影和現代性
作為現代主義神話的攝影史
攝影與技術的變革
科學之進步/藝術之進步
攝影與進步
攝影,支持與反對
民主的藝術
普通照片
總結
第三章 藝術、攝影與社會
導論
高雅藝術攝影
天纔與犧牲的科學
像繪畫的照片
與藝術的關係
後攝影與前提斐爾派運動
藝術、攝影與社會:艱難的休戰
總結
第四章 被迫獲得自由:攝影、掃盲與大眾文化
導論
掃盲:概述
有教育意義的革命
大型圖片畫廊
人們將從事各種收藏
事實,事實,事實
知識界精英
嚴格的黑白特徵
心靈世界
結論
第五章 現代性的誘惑
導論
愛默生:概論
科學與藝術
形而上學之後的攝影
實證主義、進化、文化與攝影
頹廢
英國人對印象派的印象
我們是新人類
挽歌式的現代主義:一些總結
結束語 幽靈——攝影與現代人
注釋
參考書目概述
作者介紹
瑪麗·沃納·瑪利亞是美國锡拉庫紮大學攝影史與攝影理論史教授。教授的課程包括藝術史、當代藝術理論與攝影史。發錶過眾多關於所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論文和評論。該書英文版於1997年齣版,被譽為當年齣版的兩種*的攝影史圖書之一。近期又齣版瞭《攝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對於任何對攝影藝術史和19世紀文化變遷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的視野極為開闊,他不僅僅將攝影視為一項技術,而是將其置於19世紀波瀾壯闊的社會、文化和思想變遷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從達蓋爾銀版法的誕生到20世紀初攝影藝術的初步確立,這段漫長的曆程中,攝影是如何一步步改變人們的觀看方式,如何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又如何被不同社會群體所解讀和利用,書中都有著極其精妙的論述。 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本書對“攝影批評傢”群體的關注。在那個影像尚未被廣泛接受的年代,就已經有許多知識分子和評論傢開始對攝影的本質、價值以及潛在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辯論。作者詳細梳理瞭這些批評傢的觀點,無論是贊美其記錄真實的力量,還是擔憂其可能帶來的虛假與淺薄,都為我們理解攝影的早期發展提供瞭極為寶貴的視角。通過閱讀本書,我不僅學到瞭關於攝影曆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理解瞭文化是如何在技術的催化下不斷演進的。
評分這本《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簡直是一場穿越時光的學術盛宴!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序言,就已經被作者那嚴謹而又充滿激情的筆觸所吸引。它並非僅僅是羅列攝影技術發展的年代記,而是將攝影這項新興藝術置於19世紀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中進行審視。從1839年達蓋爾銀版法驚艷世界的時刻開始,到1900年攝影藝術逐漸成熟並開始被認真對待的轉摺點,作者細緻地描繪瞭攝影如何一點點滲透進當時的社會肌理,挑戰著傳統的視覺觀念,甚至動搖瞭繪畫的至高地位。 書中對早期攝影批評傢的分析尤其令人耳目一新。我之前總覺得攝影批評是近代纔發展起來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那個影像尚未被廣泛接受的年代,就已有不少有識之士開始思考攝影的本質、它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這些批評傢們,有的對其嗤之以鼻,認為其不過是機械的復製;有的則對其贊譽有加,認為它是捕捉現實、記錄真相的有力工具;還有的則在探索它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的可能性。作者梳理瞭他們之間激烈的辯論,引用的史料翔實,論證過程層層遞進,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思想碰撞的時代,親曆瞭攝影藝術的“齣生”與“成長”。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攝影起源的一些模糊概念。畢竟,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被圖像信息淹沒的時代,對攝影的“理所當然”讓我們忽略瞭它曾經是多麼革命性的發明。書中的開篇便如同一記晨鍾,將達蓋爾和福剋斯等先驅的名字一一引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一步步將攝影從實驗室帶到公眾視野。 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攝影在19世紀不同社會階層和領域中作用的闡述。它不僅僅是記錄名流肖像的工具,更深入到科學研究、社會調查、旅行見聞,甚至是法庭證據的運用。這些細枝末節的描述,讓我得以窺見攝影如何一點點改變瞭人們的認知方式,如何讓遙遠的地理和陌生的事物變得觸手可及。而伴隨這種視覺革命的,自然是批評傢們的各種聲音,有質疑,有贊美,有憂慮,也有期待。這本書就像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指南,為我打開瞭一個理解攝影文化史的全新視角,讓我看到瞭攝影背後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圖景。
評分這本《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是一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學術著作。作者以1839年至1900年這個關鍵時期為切入點,深刻剖析瞭攝影這項新興媒介在當時歐洲社會文化領域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從最初作為科學記錄工具的誕生,到逐漸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再到其對社會觀念、身份認同乃至於政治宣傳的影響,書中都進行瞭極為詳盡的闡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攝影技術進步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探討瞭“攝影批評傢”這個群體是如何在攝影發展的早期就介入其中,並塑造瞭公眾對攝影的認知。這些批評傢們,有的擁抱新技術,有的則持懷疑態度,他們的爭論與思考,恰恰反映瞭19世紀社會在麵對圖像革命時的迷茫與探索。書中的引用和分析都非常到位,將各種曆史文獻和藝術評論巧妙地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豐富而復雜的攝影文化史圖景,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動態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購買《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這本書,是因為我對那個時期歐洲的文化思潮非常感興趣,而攝影的齣現無疑是那個時代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事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十分巧妙,它並沒有將攝影技術的發展和批評傢的言論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展現瞭19世紀人們是如何逐步認識、接受並最終評估攝影藝術的。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攝影批評傢觀點時所采取的細緻入微的筆觸。這些批評傢們,有的來自藝術界,有的來自科學界,有的甚至是社會評論傢。他們基於各自的立場和知識背景,對攝影的性質、藝術性、社會功能以及潛在的倫理問題提齣瞭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觀點。通過閱讀這些論述,我不僅瞭解瞭攝影是如何從一個新興的技術工具逐漸演變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更深刻地體會到瞭19世紀歐洲社會在麵對一項顛覆性創新時的復雜心態。這種多角度、多層麵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發展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