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优生概论-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定价:26.00元
作者:潘光旦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3011997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潘光旦的《优生概论》一书系论文集性质,其广泛介绍了优生学学科发展历史、内涵与意义。本书的前两篇文章“优生概论”和“西化东渐及中国之优生问题”为全书的统领:前者是对优生学这一学科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后者是结合中国实际问题进行的讨论,其结构清晰、论证严谨、资料详尽,实乃大家之作。
内容提要
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著有《优生概论》《中国境内犹太入的若干历史问题》等。主要著作收入《潘光旦文集》。《优生概论》汇集了作者关于优生学的诸多代表性文章,比较广泛地介绍了优生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意义和发展历史。其中,“优生概论”和“西化东渐及中国之优生问题”这两篇文章为全书的统领。前者对优生学这一学科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后者则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加以讨论。全书结构清晰、论证严谨、资料详尽。这本《优生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目录
优生概论叙言再版弁言上编优生概论(一九二四)西化东渐及中国之优生问题(一九二四)读《读(中国之优生问题>》(一九二七)附录 读《中国之优生问题》(周建人)二十年来世界之优生运动(一九二五)生育限制与优生学(一九二五)合众国绝育律之现状(一九二三)下编近代种族主义史略(一九二五)武林游览与人文地理学(一九二七)今日之性教育与性教育者(一九二七)《新文化》与假科学——驳张竞生性教育者的资格问题心理与社会治安优生闲话父母教育与优生性与养的问题——优生学谈座之一谈谈双生子(一)——优生学谈座之二谈谈双生子(二)——优生学谈座之三谈谈双生子(三)——优生学谈座之四谈谈双生子(四)——优生学谈座之五风起云涌的双生子研究(一)——优生学谈座之六风起云涌的双生子研究(二)——优生学谈座之七寄养儿童与家庭环境生育节制的几个标准儿童年与儿童的种权利不齐的人品一个意国学者的战争之优牛观(译文)论本性难移本性难移的又一论证论本性难移与胎教遗传的原则医学与优生学品性遗传概观(一)品性遗传概观(二)——五官的品性遗传参加世运失败的教训消极优生学的重要死亡与选择死亡的原因与选择艺术与遗传生育的责任与资格优生与儿童福利写在“儿童福利会议”后
作者介绍
潘光旦,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899年8月13日生于宝山县罗店镇,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等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优生概论》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的“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定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很感兴趣,而优生学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伦理、科学、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潘光旦先生作为名家,其在这领域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视角下优生学发展的宝贵窗口。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者是如何审视和解读西方优生学思想的,它是否仅仅是照搬,还是有深刻的本土化思考?书名中的“概论”二字,暗示着它可能是一个体系性的阐述,而非零散的观点堆砌。我期待它能清晰地梳理优生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框架下,这本书会如何处理优生学与人权、自由、平等这些核心价值之间的张力?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优生学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比如歧视、偏见,甚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作为读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相对全面且引人深思的视角,引导我深入思考,而非简单地接受某个预设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抱有较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潘光旦先生,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分子们也在积极地思考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思想,来重塑中国。而“优生学”作为一个在20世纪初风靡全球的概念,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优生概论》作为一本早期的著作,很可能就记录了这一思想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我很好奇,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以及学术界对优生学的看法是怎样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人口问题、民族复兴的诉求,以及这些诉求如何影响了优生学的讨论?我特别想知道,潘光旦先生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将优生学的科学主张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相协调的,或者是否存在某种冲突?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翻阅一本历史的档案,通过其中的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和困惑,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定位,也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伦理意蕴。
评分当我看到“优生概论”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与“科学”、“进步”、“未来”相关的词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丝隐忧。优生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天然的“优劣”之分,而这种划分往往是建立在模糊的科学基础和强烈的社会价值判断之上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如实地呈现优生学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批判性地审视这些理论和实践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优生学是如何被用于社会控制、种族歧视,甚至成为不正当政策的借口?潘光旦先生作为作者,是否会对此进行深刻的剖析?这本书作为“中国文库”的一部分,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在优生学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视角?比如,中国在引进优生学思想时,是否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曲折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研究,来佐证其观点。并且,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内,如何处理优生学与个体自由、生育权、以及社会公平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看点。它需要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求种族或群体“进步”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只是一个学科的介绍,更像是一扇窗户,可以让我窥探那个时代人们对“更好”的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尝试。优生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定义“优秀”,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利去干预生命的延续。潘光旦先生,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如何将这样一种具有科学色彩的理论进行解读和阐释,这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优生学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它如何从最初的科学探索演变成某种社会思潮,甚至被滥用?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分析,让我们看到优生学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表现。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优生学是否会与儒家思想、家族观念等发生碰撞或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优生学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比如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以及对人类多样性的威胁。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条既能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又能尊重个体生命尊严和自由的道路。
评分从书名上看,“优生概论”似乎是一个相对宏大且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主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且收录在中国文库的哲学社会科学系列,这本身就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必然不是浅尝辄止的。我关注的是,潘光旦先生是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的框架下,来审视和解读优生学这个概念的。优生学本身就牵涉到遗传学、人口学,但更深层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策的考量。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优生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和争议?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优生学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被实践的,是否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期待它能为我展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优生学图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科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追求“优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科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关怀?如何避免优生学被滥用,导致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有建设性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科学的指引下,更理性、更审慎地对待生命和繁衍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