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西方学术经典 精装版) 〔美〕卡伦·霍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西方学术经典 精装版) 〔美〕卡伦·霍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人格心理学
  • 自我心理学
  • 冲突
  • 焦虑
  • 神经症
  • 卡伦·霍妮
  • 西方学术经典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705
商品编码:3000124685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内心的冲突(西方学术经典 精装版)

定价:26.00元

作者:〔美〕卡伦·霍妮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8107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内心的冲突》通过对病人和自身的心理分析的经验总结,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内在的安宁。

目录


作者序 / 1
引言 / 4
部分 神经症冲突与解决途径
章 神经症冲突的辛酸 / 002
第二章 基本冲突 / 011
第三章 亲近他人 / 023
第四章 对抗他人 / 036
第五章 远离他人 / 045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 063
第七章 外化作用 / 078
第八章 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 091
第二部分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第九章 恐惧 / 102
第十章 人格的贫乏 / 112
第十一章 绝望 / 133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 143
总 结 神经症冲突的消除 / 165
译后记 / 187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与艾瑞克·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文摘


序言



《精神分析的演变与前沿:从弗洛伊德到后结构主义的思辨之旅》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勾勒出西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派自其诞生之初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复杂发展脉络。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学派或某位思想家的详尽解读,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心灵”概念在近一个半世纪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挑战。 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的基石与早期分化 本书开篇追溯了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化土壤,探讨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如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首次将无意识提升到理解人类行为的核心地位。我们详细分析了力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梦的解析等核心概念的构建过程,并指出其历史局限性——特别是过分强调生物本能对心理结构的决定性作用。 紧接着,我们转向早期的“修正主义者”。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如何将社会情境和“自卑情结”置于驱动力的首位,标志着精神分析第一次向社会文化因素的靠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则更进一步,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原型”和“情结”等概念,将焦点从个体病理转向更宏大的文化和精神探索。这些早期的分化,为后续理论的多元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我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兴起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理性主义的冲击,精神分析开始将目光从原始冲动转向“自我”(Ego)的适应功能。本书详细阐述了安娜·弗洛伊德和哈特曼等人如何发展“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如何通过防御机制应对内外冲突,并争取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独立性。这一阶段的理论,极大地增强了精神分析在临床实践中的工具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广泛的神经症和适应性问题。 然而,真正颠覆传统结构模型的是“客体关系理论”。本书深入剖析了梅兰妮·克莱因对“前俄狄浦斯期”的探索,她对“分裂”(Splitting)和“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描述,揭示了婴儿早期与重要照料者建立关系模式的原始动态。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集大成者——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客体”、“足够好的母亲”和“真实自我”的概念,将分析的焦点从纯粹的内部冲突转向人与外部环境的动态互动。这本书认为,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向人际关系和依恋理论过渡的关键桥梁。 第三部分:横跨大西洋的对话与文化转向 随着欧洲思想家为逃避战火流亡美国,精神分析在美国与其他文化思潮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我们专门辟章讨论了从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转向社会文化决定论的“文化学派”,特别是霍尼(Karen Horney)如何批判弗洛伊德的“男性中心主义”,转而强调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与敌意(Basic Hostility and Basic Anxiety)在神经症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她提出的“三种神经质倾向”——迎向他人、反对他人和躲开他人——如何描绘了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期望压力下的生存策略。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依附理论的早期萌芽,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如罗杰斯)对精神分析“决定论”的挑战,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潜能以及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与精神分析的当代处境 进入后现代语境,精神分析面临着来自拉康、福柯和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深刻质疑。拉康的回归弗洛伊德,通过语言学和符号学重塑了“无意识即被结构化为语言”的观点,使得精神分析从对“意义”的探寻转向对“能指链”的分析。 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当代精神分析的多元化走向,包括自我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整合、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如何将分析过程视为重新构建个人故事的过程,以及神经科学对无意识的“再发现”——例如,探讨情绪调节、内隐记忆与早期依恋经验在脑结构层面上的生理基础。 总结 《精神分析的演变与前沿》致力于展现精神分析并非一个僵化的教条体系,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吸收外部批评并向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借力的思想工具箱。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为任何单一学派站台,而是帮助读者理解,面对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本能的驱动到社会角色的扮演,再到语言的塑造,人类心智的图景是如何一步步被绘制出来的。它为研究心理动力学和临床实践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学术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涌上心头。它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剧,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细节,一一呈现在眼前。书中关于“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鸿沟,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寻找平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自己曾经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真实想法的时刻,也看到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描绘了这些内在的冲突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行为。更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并非只是揭示问题,而是提供了一条通往理解与接纳的道路。它鼓励我们去认识并拥抱自己不完美的部分,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根源,从而能够以一种更成熟、更自在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更深切地认识了自己,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很多心理学著作那样,仅仅是提供一些分析和解释,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你去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基本焦虑”的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比如不断地去取悦他人,或者刻意地去证明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对抗一切不确定性。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实际上却可能将我们推得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书中对“神经症性需求”的细致剖析,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能够从中看到自己身上曾经或现在存在的影子,那些对爱、对认可、对安全的无止境的追求,是如何塑造了我的行为模式,甚至限制了我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没有觉得“病了”,反而觉得“清醒了”,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事情总是让我反复纠结。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释放。

评分

这本精装版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现代人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而是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加理解的视角,去展现个体为了应对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焦虑,所发展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机制。我尤其被书中对“疏离”、“敌意”和“依恋”等概念的精辟阐述所吸引,这些抽象的心理状态,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交往中显现,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问题本身的呈现,而是提供了一种探索和解决的可能性。它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有机会打破旧有的模式,建立更健康、更真诚的人际关系。这种启发性的指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自由、更真实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人类行为深层动机的著作情有独钟。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某些选择,或者陷入某种困境,并非完全出于外在的原因,而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恐惧或者期望在作祟。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仿佛拥有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甚至束缚自己的“心结”。那些关于“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真的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仿佛主人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挣扎与成长,也是我们自身经历的缩影。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往,去审视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疗愈的力量,让我开始尝试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和解,去拥抱更完整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绿色,搭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经典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精装版的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翻页的声音也带着一种仪式感。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颇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的作品,总觉得它们像是一面镜子,能照见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曾察觉的角落。霍妮的名字在我心里已经是一个响亮的符号,代表着一种超越时代、直击人心的洞察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去理解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驱动我们行为的微妙力量。每一次翻开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经典,都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我希望能在这场对话中有所收获,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也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精装版的装帧,本身就暗示了它所承载内容的价值,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读者求知欲的肯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让书中的智慧之光点亮我前行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