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乌合之众
定价:35.80元
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韩学友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58122569
字数: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几乎掌握着权力。
目录
序
n前言
n导言:群体的时代
nn
卷 群体的心理
nn
章 群体的一般
n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n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n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nn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nn
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n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n第三章 群体及其说服的手法
n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nn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nn
章 群体的分类
n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n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n第四章 选民的群体
n第五章 议会
n作者介绍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
文摘
试读
nn
1.被遗忘了的勒庞
n然而,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给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因此自伯克以降,便有许多思想家对于各种群众挟民意而行的负面作用忧心忡忡。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国人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
n勒庞(Gustave Ie Bon, 1841—1931)是何许人物?我们对这位当年法国的才子式人物不该完全陌生。他的《乌合之众》一书,包括汉语在内被翻译成 17种语言。
n近代以来,国人长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总是摆脱不了“保种图存”的国家主义意识,因此有现实意义的学说,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之类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像《乌合之众》这种反集体主义的著作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然也就不足为怪。
n勒庞从 1894年开始,写过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鱼龙混杂,蔚为大观,除了上面提到的《乌合之众》外,还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俄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1912)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
n不过这些著作因为既不十分合乎学术规范,又是一些过于严肃的话题,因此大多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唯独《乌合之众》一书却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是它在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在主要的网上书店也仍可看到此书的多个网页和读者针对此书的一些奇谈怪论。
n关于勒庞的思想倾向,当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 米德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中评论勒庞的思想时曾说,“勒庞是这样一批法国人中的一员,他对自己民族的文明几乎已经感到绝望,只有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使他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希望。”我们从米德这段话可知,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当然,在他的著作里,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不过要论系统与深刻,他远远不及自己同胞中的大师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等人,甚至与比他年长一辈的希波利特 泰纳相比,也逊色不少。因此,只说他有盎格鲁 -萨克逊情结,并不足以解释他的思想特色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他的思想价值来自别处。
n罗伯特 墨顿(Rwt Merton)在为此书的简装本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特别提到了奥尔波特(GordoW·Allport)给予勒庞的极高评价。这位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墨顿先生则认为,“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少,假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心,他们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都是些基本的问题。这正是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对于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会的人,勒庞的著作所关注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注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n持论稳健而超脱的熊彼特在其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也曾特别强调了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重要意义,认为勒庞早有效地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实相,从而“给予作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只要读一下勒庞此书,人们想必也会很容易理解以上这些言论。的确,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群众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如想对其寻求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从勒庞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n序言
《乌合之众》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对群体心理的剖析,更在于它揭示了领导者在群体形成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提到,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口号、断言和重复等方式,巧妙地操纵群体的思想和情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领袖人物,他们是如何凭借其个人魅力和演说技巧,聚集起庞大的追随者,并引领他们走向某些既定方向的。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著名的演讲,那些充满激情的陈词,是如何在一瞬间点燃听众的热情,并将他们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作为普通个体,我们如何在这样的领导者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们的言语所蛊惑。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他提醒我们,群体更容易接受简单、绝对的观念,而复杂的、 nuanced 的思想往往难以在群体中传播。这种反差让我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过于简化问题、承诺一切的言论,无论是来自何方。
评分《乌合之众》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教你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认识乌合之众”的书。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视角,剖析了群体行为的普遍规律,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危险。但正是这种“危险”的揭示,才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看到,在集体的洪流中,理性的声音是多么的脆弱,而情感的煽动又是多么的强大。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各种信息,尤其是那些试图引发集体情绪的信息。我也更加重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保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论述,并试图将其与我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社会,特别是群体动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有了一种更具洞察力的预判。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群体中的我们,也看到我们如何能够避免被群体所吞噬。
评分“满28包邮”这个标签,一开始吸引我点进去,纯粹是出于一种“占便宜”的心理。毕竟,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能凑够28块钱就包邮,简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点开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乌合之众》这个书名,说实话,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感觉有点晦涩,但又带着一丝莫名的吸引力。我是一个平时喜欢阅读各种类型书籍的人,从历史到小说,从科普到散文,都略有涉猎。最近恰巧读完了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对群体行为产生了一些兴趣。当我看到《乌合之众》的简介时,它所描述的“群体心理”和“非理性行为”等字眼,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想象,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人们会表现出怎样的情绪和行为?是会因为集体的情绪而变得盲目,还是会因为集体的力量而做出惊人之举?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尽管是对“满28包邮”的初衷,最终还是因为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深意而决定将其收入囊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也希望它能启迪我,在面对群体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思考。
评分读完《乌合之众》,我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群体行为的本质并非完全由个体理性构成,而是被情绪、暗示和集体潜意识所驱动。作者认为,在群体中,个体的意识会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心灵”,这种心灵并不具备个体所拥有的批判性和判断力。这种观点,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新的解释。例如,为什么一些看似荒谬的时尚潮流会迅速流行开来?为什么一些网络暴力会如此迅速地蔓延?为什么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会做出一些现在看来难以理解的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都能在“集体心灵”的理论中找到一些线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即使拥有独立的思想,也无法完全摆脱群体的影响。在群体环境中,我们的行为模式会发生改变,我们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做出一些并非完全出于自身意愿的决定。这是一种令人警醒的认知,它促使我去审视自己在参与群体活动时的表现,并思考如何才能在这种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
评分翻开《乌合之众》,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犀利,仿佛一把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群体的灵魂。他并没有回避群体可能出现的负面特质,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群体在理性、判断力和责任感方面的缺失。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场景:在人群拥挤的车站,人们为了抢占一个空位而变得焦躁不安;在网络上,一个被广泛转发的谣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轩然大波,即使事后证明是虚假的,也已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甚至在一些看似理性决策的场合,也难免会受到周围情绪的影响。作者用大量的历史事件和观察作为佐证,让我们看到,群体并非总是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反而更容易受到煽动、暗示和情感的影响。这种对群体弱点的描绘,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甚至有些被冒犯,但深入思考后,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它并非是对个体的攻击,而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客观呈现,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融入群体时,是否也存在着被这种“乌合之众”的特质所裹挟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