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做孩子好的心理咨询师
定价:28.00元
作者:章琳莉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015576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孩子除了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外,还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正以8%~10%的速度递增,面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家长是孩子*好的心理医师,应该做好*基本的心理疏导。本书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心理的天窗,让您可以改变孩子的不良心理。
成长中100个*难解决的问题。求医不如求己!与其花钱预约心理医生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如自我学习,时时刻刻做孩子*好的心理咨询师!
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正视和面对现实?
如何帮助孩子懂得学习的真谛?
如何才能让孩子做个快乐的人?
如何让孩子自己构建美好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驾驭自己的情绪?
如何度过孩子成长的多事之秋?
如何帮助孩子塑造的性格?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做孩子*好的心理咨询师》当中。
千万不要在这个关键时期铸成孩子一生的错误!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一生幸福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好的人。
快乐、幸福的成长经历是一生幸福的基点,可许多家长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兴趣以及是否快乐。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但事实上,孩子没有朋友要比考试不及格严重得多。
要把孩子当成朋友,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自立,才会替别人着想,才不会任性……。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内容提要
《做孩子好的心理咨询师》收集了100个难解决的孩子成长问题,每个问题的部分是“案例”,第二部分为“心灵导航”, 第三部分给出“专家建议”。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环境都各不相同,虽然这100个案例也不能全面地概括孩子在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在整理这100个案例时,尽量找出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了关于早恋、性萌动、青春期综合症等问题;学习问题主要列举了孩子在学习和自我丰富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社交问题囊括了孩子如何处理与朋友、家长、教师、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自我;个性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本书中占得比重较大。
目录
章 青春期常遇到的22个问题
1.孩子为什么总和父母对着干
2.爱上物理老师,怎么办?
3.惦记游戏机的烦恼
4.女儿居然想上吊
5.惧怕男生的女生
6。每时每刻都想他,怎么办?
7.父母不能理解的“郁闷”
8.我和她是不是真有爱情
9.孩子误食禁果,怎么办?
10.如何跟孩子谈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1.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少年
12.像林黛玉一样的女孩
13.虚拟性爱上瘾是种病
14.少男少女应当如何面对性冲动
15.追星的少女
16.如何面对失恋
17.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
18.厌食的少女
19.青春痘的沉重困扰
20.儿子钟情丝袜,怎么办?
21.她的手放错了地方,怎么办?
22.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第二章 学习中常遇到的18个问题
23.学习差该怎么办
24.为了报复父母,不读书
25.对学习失去信心,怎么办?
26.怎样开导留级的儿子
27.学习上过度依赖他人,怎么办?
28.学校恐惧症
29.考试紧张,怎么办?
30.无法适应教学方法的烦恼
31.要复读了,怎么办?
32.高三恋爱的优等生
33.学习疲劳,怎么办?
34.无法安心做功课的孩子
35.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的严格管理
36.不会写作文的宁宁
37.半途而废的女儿
38.孩子不能履行承诺,怎么办?
39.不能按计划学习,怎么办?
40.课外阅读对学习有用吗
第三章 社交中常遇到的30个问题
41.孩子咬指甲,怎么办?
42.在妈妈和继父之间做梗的儿子
43.她为什么总喜欢给人白眼
44.和全班同学闹矛盾的女孩
45.他为什么总和老师搞不好关系
46.儿子总和同学攀比,怎么办?
47.“拿”了同学东西以后
48.儿子挨了同学家长的打
49.讨厌爸爸,怎么办?
50.怎么改善我和父亲的关系
51.出走成瘾的少年
52.孩子为什么无法和同伴相处
53.怎样才能摆脱嫉妒
54.班里有个难以相处的女生
55.怎样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离婚了
56.如何面对好朋友带来的心理打击
57.被寄养的女孩
58.谁动了我的抽屉
59.孩子经常当众指责父母
60.孩子“两面派”,怎么办?
61.网上为何在校园泛滥
62.搬家给孩子带来的“后遗症”
63.优等生就不能有情绪吗
64.孩子的“”情结
65.老师和我谁在为难谁
66.高中男生为何烟不离手?
67.爱说反话的儿子
68.孩子不喜欢回自己家
69.“大方”的儿子
70.儿子总是对奶奶十分粗暴
第四章 个性发展中常遇到的30个问题
71.她为什么总穿男装
72.如何管教爱打架的他
73.穿纸尿裤才能大便的男孩
74.什么都要放整齐的孩子
75.自恋的女儿
76.当众说话就脸红
77.被虚荣心困扰的少年
78.急性子的小孩
79.他为什么执著于整容
80.女儿是不是同性恋
81.个性古怪的老大
82.如何帮助心情抑郁的她
83.豆豆的怪毛病
84.儿童不爱说话是什么原因
85.孩子是不是得了白闭症
86.情绪极不稳定的孩子
87.为什么有伤害女生的冲动
88.不敢关灯独自睡觉的女孩
89.“人来疯”女同学
90.孩子太听话更容易患“心病”
91.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
92.孩子过于懒惰,怎么办?
93.任’陛的小孩
94.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95.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
96.多动症儿童
97.自虐儿童
98.“自私”的小孩
99.不肯乖乖吃药的孩子
100.总是“率性而为”的男孩
附录:常见心理问题应诊
1.自卑
2.多疑
3.无端烦恼
4.孤僻
5.消沉
6.攻击性
7.狂热
8.怯弱
9.心理疲劳
10.恐怖症
11.强迫证
12.疑病症
13.癔症
14.考试焦虑症
15.厌学症
16.神经性厌食症
17.恋物癖
18.恶劣心境
19.表演型人格障碍
20.偏执型人格障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说实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和思考是相当深刻的。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咨询的”的心态,但越读越发现,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关于如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成为他们信任的伙伴。书中提到的那些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个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困惑、恐惧与渴望。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如何建立安全感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怎么办”,而是详细地阐述了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们理解到,安全感的缺失是如何影响孩子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及咨询师需要通过怎样的耐心和真诚去慢慢修复。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和身边的一些孩子,是不是在某些方面也忽略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是不是我们的“好意”反而成了某种压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做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颗柔软而坚定的心,一种能够穿越迷雾去看到孩子本质的能力。它让我对“助人”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点燃了我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心理,并身体力行的愿望。
评分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奇妙且需要被精心呵护的世界。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让我得以窥见孩子内心深处的波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非评判性”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很容易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甚至直接贴上“乖”、“坏”的标签。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而咨询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去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急于去改变或纠正。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描写,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忽略”或者“压抑”的建议,而是教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表达,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只适合心理咨询师,也同样适合所有想要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的家长。它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用智慧和爱,指引着我们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那个值得信赖的“大人”。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儿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了解得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刻板印象。以为就是给小孩子做做游戏,然后讲讲道理。但这本书完全打碎了我之前的认知。它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需求、人际关系的冲突、自我认知的模糊等等。书里用了很多篇幅去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攻击性,为什么他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将这些复杂的心理现象讲得浅显易懂,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同理心”的阐述,它不只是简单地说“理解你”,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所需要具备的极高的共情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温柔、更理解的视角。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书籍,而是用非常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将许多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依恋关系”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对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咨询师如何通过工作来帮助那些有安全感困扰的孩子。我之前完全没想到,孩子小时候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可能背后都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心理根源。这本书让我明白,做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正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心。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耐心、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互动,去引导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与家里的孩子相处,都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以前可能对心理咨询师的印象还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觉得他们应该像个侦探,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给出解决方案。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更强调的是“陪伴”和“倾听”,以及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沟通去理解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提到了关于“容器”的概念,解释了咨询师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帮助他们容纳那些难以承受的感受。这一点真的非常有启发性!我们平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要“解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承接”它们。比如孩子哭了,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别哭了,你看xxx”,而不是去感受他们为什么哭,让他们知道他的情绪是被看见和接纳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咨询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如何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一点点地构建起信任的桥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理解他们的行为,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