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道德经精义 | 作者 | (清)黄元吉著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22096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黄元吉学际天人,修养工夫达到“金液还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结晶于《道德经精义》之中。 本书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经典。 |
| 作者简介 | |
| 黄元吉,字希文,号“中黄先生”,为元代净明道道士。出身豫章丰城(今属江西)望族,在净明道系谱中称净明嗣教、旌阳三传。12岁入西山玉隆万寿宫,师事清逸堂朱尊师,又得朱师王月航之教;复得刘玉器重,元吉事之如父,事其夫人如母,即使远游,饮食必祝刘玉而后尝。刘玉亡故,元吉为第三代旌阳公,掌教后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传授弟子。黄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龙真人传授,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终成无上大道! 又一说黄元吉在清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成《道德经精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惜已难以搜求。 |
| 目录 | |
| 道德经总旨 章有无妙窍 第二章美善之称 第三章虚心实腹 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五章橐籥守中 第六章谷神玄牝 第七章外身无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成身退 第十章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有为利、无为用 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大患有身 第十四章大道纲纪 第十五章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观复 第十七章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求食于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袭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 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将欲微明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得一为本 第四十章道之动用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冲气为和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知子守母 第五十三章惟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何以知天下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和光同尘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祸福互倚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啬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坐进此道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善下不争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天道犹张弓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注后语 |
| 编辑推荐 | |
| (1884)应弟子请求,而精心注解《道德经》的著作。真人学际天人,丹还金玉,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大道的全体妙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丹诀,融为一炉,尽宣泄于此书之中。其注解特点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虫,我对那些“注水”严重的书籍深恶痛绝,但这本书绝对是反例。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信息量爆炸,但却丝毫不让人感到疲惫或枯燥。每读一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投入的巨大心血,仿佛他将毕生对经典的体悟都浓缩在了这几百页的篇幅里。我尤其赞赏其对关键术语的精准界定,这在处理古代经典时至关重要。很多传统译本对“朴”或“德”的理解往往带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而这本书则站在更高的维度,结合了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进行阐释,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锐利而清晰。它不是简单地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了深度的思想提炼者。对于那些希望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内在逻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注释和拓展阅读指引,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做大量的批注,因为内容太值得反复咀嚼和思考了。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精读,并且值得被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文化熏陶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仿佛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引导读者从微观的个体感知,逐步提升到对宇宙运行法则的宏观把握。特别是到后半部分,那种气韵贯通的感觉尤为强烈,你会发现前面所有的零散概念,在此刻都汇聚成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如江河归海,浑然一体。这种结构上的美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用纸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和宁静,这与书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是高度一致的。它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提前进入了一种平和、沉静的心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成效的阅读旅程,它教会我如何以更谦卑、更顺应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纷繁复杂,推荐给所有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成长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亲切且易于理解的切入点。我记得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老庄思想向来以晦涩著称。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仿佛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坐在你身边,一点一点地为你拨开云雾。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而是用现代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实例来阐释“道”的意境。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读,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了现代管理学的理念,让人立刻就能明白,原来真正的强大,是懂得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这种贴近生活的阐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颇有匠心,那种流畅感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被生硬的学术词汇卡住喉咙的感觉。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世界运行的一些基本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急于去评判好坏,而是学会了观察和接纳。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按摩和重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辩证统一”观点的阐述,那种宏大叙事下蕴含的细腻与力量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人性的洞察。我过去总觉得哲学是关于形而上的思辨,与柴米油盐无关。但是,这本书却将“刚与柔”、“有与无”、“得与失”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用一种极其和谐的方式串联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自然规律。作者的语言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富有哲思和诗意,不像前面那样直白,而是开始散发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有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比如,书中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劝人安于现状,而是阐释了过度索求如何必然导致精神上的匮乏和行动上的失控。这种深刻的警示作用,透过优美的文字传递出来,比任何生硬的劝诫都要有效。读罢这部分,我感觉心胸开阔了许多,对那些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焦虑感,都有所缓解,仿佛被温柔地拉回了平衡点。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巧妙地平衡了深度和广度。它不像有些导读本那样,为了追求“易懂”而牺牲了原著的精髓,使得解读流于表面。相反,它在每一章的展开上都做得极其考究。作者似乎深谙“欲扬先抑”的道理,先用精炼的现代白话勾勒出一个概念的轮廓,让读者有个大致的锚点,随后便深入到原文的细微之处进行层层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在对比分析上的处理。它不仅仅是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更会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老子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以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思辨之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不仅在理解书中的内容,更是在运用书中的逻辑来审视我日常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这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能力,正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放在书架上积灰的摆设,而是随时可以翻阅并获得启发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