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9787511720740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97875117207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文利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政治史
  • 儒学
  • 治道
  • 思想史
  • 明代政治
  • 知识分子
  • 社会文化
  • 历史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0740
商品编码:299895541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作者 任文利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20740 出版日期 2014-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从思想、历史与政治等不同面向,对于中晚明的儒家士人——特别是阳明学士人群体,作一多方位的呈现。

首章通过对于阳明出处心态的考察,指出王阳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寄望于通过直接参与政治,实现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的政治理想,构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第四章所论邹守益,末章所论刘宗周,都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

任文利,1972年生,哲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宋明儒学、明史。


   目录

绪论
章王阳明政治生涯出处进退心迹辨3
一、“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政治抉择3
二、刘瑾伏诛后王阳明之出处心态4
三、正、嘉之际王阳明之出处心态6
四、嘉靖谢恩之召9
五、明代政治生态、“得君行道”及“觉民行道”等相关问题11
第二章王阳明开悟“致良知”宗旨的政治苦境15
一、王阳明《纪梦》诗15
二、庚辰王阳明虔州行止考述17
三、“用兵之地”——虔州21
四、献俘行在24
五、张、许之难31
六、再赴行在“献俘”35
七、水灾自劾39
结语41
第三章“大礼议”中的王阳明及其弟子们43
引言43
一、阳明门下持“继嗣”论者44
二、王阳明与持“继统”论诸人的关系50
三、王阳明对“大礼”所持观点及对“大礼”纷争的态度53
四、对“大礼议”之中的王阳明的分析与评价61
第四章天德与王道之间——作为儒教士大夫之典型的邹守益67
一、“全生全归”之学68
二、“上帝降衷”70
三、上帝临汝71
四、戒慎恐惧75
五、天德、王道与君臣关系78
第五章君权与道统——明世宗之颁行《敬一箴》于天下81
一、引言81
二、《敬一箴》等之撰著与颁行天下学宫事件考83
三、从颁行《敬一箴》解读明世宗心目中君权与道统的关系85
第六章王艮“安身”论与儒家士人政治转向之开端89
引言89
一、保身与安身90
二、出仕与行道93
三、保身以后:王艮之辨孔子98
余论103
第七章政与教之间——儒教改制者何心隐及其所殉孔子之“教”107
引言何心隐与泰州诸子107
一、归结心斋之“出处”问题108
二、作为教宗的孔子——“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110
三、作为宗教组织的“会”及其所寄寓的孔子其身其家112
四、何心隐所创“孔教”与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115
五、独立于政治建制的“孔教”121
第八章何心隐死事考128
一、何心隐之死初考128
二、何心隐之死再考136
三、何心隐从难“朋友”考144
第九章邸报与中晚明政治的公开议政151
一、作为“议政”公开的邸报及其边界152
二、万历时“留中”之疏藉邸报得以发布154
三、关于邸报相关制度的几个争议问题160
第十章从刘蕺山之末世谏诤看政体下的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162
一、明代政治制度概观162
二、致君尧舜与无为之君道165
三、行宪的努力:以票拟归阁臣,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付言官171
结语176
参考文献:183


   编辑推荐

该论题的撰著,深受余英时先生的启发。关于明代政治文化,余先生有一论断,即因明代政治生态的恶化,自王阳明始,儒家士大夫自“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关于这一转向的发生,作者部分认可,但以为这一转向的发生,自阳明门下泰州始,而不自阳明始。


   文摘

   序言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下的王朝更迭与思想洪流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其近三百年间的兴衰历程,不仅是政治权力斗争、经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更是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的鲜活舞台。本书将视角投向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深入探究在皇权至上、官僚体系复杂、社会结构演变的宏观背景下,儒家思想如何渗透、重塑并被实践于明代的政治世界。 明朝的建立,承袭了前朝的制度遗产,又力图革新,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政治格局。开国之初,朱元璋以严苛的手段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对后世的政治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不断膨胀,内阁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宦官政治的兴衰,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了明代政治运作的核心图景。与此同时,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人口的增长,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生态,并为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各种思想思潮也在暗流涌动。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宋明理学的洗礼后,呈现出更加精细化、体系化的面貌。王阳明的“心学”以其强调个体良知、知行合一的特点,在士人阶层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而程朱理学则依然占据着正统地位,为朝廷的政治伦理和官员的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以及民间信仰,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儒家思想形成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 正是这样一个多元而又充满张力的时代,为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实践和演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理解明代政治,离不开对儒家思想如何被解读、被运用、被挑战的深入剖析。本书正是试图勾勒出这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通过对明代政治世界中儒家思想的考察,揭示其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在中国政治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 二、 儒家思想的根基与演变:从经典到实践的嬗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深邃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政治领域扮演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主导角色。在明代,这一传统并未中断,反而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应用。理解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首先需要回溯儒家思想的根基,以及其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发展。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仁”、“礼”、“忠”、“孝”等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仁政”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在与佛教、道教的长期论辩中,逐渐发展成为一套更为系统和形而上的理学体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通过对“天理”、“太极”、“气”等概念的探讨,构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规范,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方法。 明代,特别是早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忠诚、父子之间的孝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也往往以其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和道德操守为重要标准。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挑战,传统的程朱理学也面临着新的审视和突破。 王阳明在此时期横空出世,其“心学”思想为儒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强调“心即理”,认为个体的心灵本身就蕴含着至善的道理,无需外求。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主张,认为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认知必定会体现在行动上。这一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道德能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程朱理学过于注重外在规范的倾向。在明代,王阳明的学说不仅在士人阶层中广泛传播,也对一些官员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李贽等人的思想,虽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但也代表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批判性反思。他对“童心说”的强调,以及对男尊女卑等社会习俗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僵化的礼教束缚。 因此,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动态的面貌。它既是承袭传统、指导政治实践的强大思想体系,也是在时代变迁和思想碰撞中不断被解读、被修正、被创新的活态存在。理解这种根基与演变的关系,是深入把握明代政治世界中儒家角色的关键。 三、 儒家在明代政治实践中的多元面向 儒家思想在明代政治领域的实践,并非简单地遵循经典教条,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图景。从皇帝的统治理念到文官的政治操作,从科举制度的运行到社会伦理的维护,儒家思想无处不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1. 帝王统治理念与儒家伦理: 明朝皇帝,作为皇权的最高象征,其统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皇权至上是明朝政治的基本特征,但历代皇帝在对外宣传和自我认知上,往往将自己定位为“天子”,肩负着“君为臣纲”、“爱民如子”的道德责任。洪武皇帝朱元璋虽然以严酷著称,但他也将儒家忠君思想作为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并通过颁布《大明律》等法律,将儒家的道德规范融入国家法制体系。 中后期,一些皇帝如万历皇帝,虽然在政治上有所怠政,但在其统治理念中,依然可以看到对儒家“仁政”的提及,只是实践的力度和效果因人而异。皇帝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对朝臣的训诫,都构成了儒家思想在最高权力层面的体现。然而,这种体现也常常夹杂着皇权自身的利益考量,使得儒家伦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呈现出被选择性解释和利用的特点。 2. 文官集团与儒家道德操守: 明代文官集团是政治运作的主体力量,而儒家思想则是塑造其道德操守和政治行为的重要文化基石。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使得绝大多数官员都接受了儒家经典的教育,并以此为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官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将个人道德修养与公共政治责任相结合。 然而,现实政治的复杂性,也使得文官集团内部的儒家实践呈现出多样性。一部分官员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朴素儒家情怀,致力于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另一部分官员则可能受制于党争、派系斗争,在儒家伦理的旗帜下,进行权力的角逐。例如,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双方都可能在各自的政治话语中援引儒家经典,以证明自身的正义性。 此外,明代官场中的“清流”与“浊流”之争,也反映了文官集团在坚持儒家道德原则与现实政治妥协之间的张力。一些官员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信条,而另一些官员则可能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采取更为务实的生存策略。 3. 科举制度与儒家知识体系: 科举制度是明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而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儒家知识体系之上的。考生需要熟读“四书五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策论写作。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系国家官僚体系运转的基石。通过科举,儒家思想得以代代相传,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基因。 然而,科举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僵化的一面。过于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对八股文格式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士人的创造性思维,也使得一些脱离实际的空泛之谈充斥于官场。尽管如此,科举制度仍然是将儒家思想根植于政治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机制。 4. 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 儒家思想不仅影响着政治精英,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维系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支撑。孝道、忠君、兄友弟恭等儒家伦理,被视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朝廷通过推行教化、表彰模范等方式,不断强化儒家伦理的社会影响力。 在明代,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往往是儒家思想的身体力行者,通过调解纠纷、兴办义学等方式,将儒家伦理融入地方治理的实践。这种自下而上的儒家传播,也与朝廷自上而下的政治推行形成了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5. 法律与刑罚中的儒家意涵: 明代的法律体系,如《大明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其立法精神,例如强调“礼法结合”,旨在通过法律规范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刑罚的设置,也常常带有儒家惩戒恶行、维护纲常的色彩。例如,对于不孝、不忠等行为的严厉惩罚,都体现了儒家伦理在法律层面的体现。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明代政治实践中,并非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通过多元的途径,与皇权、文官、科举、社会伦理等各个层面发生着复杂的互动。它既是政治的指导思想,也是政治的合法性来源,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再创造。 四、 历史的镜鉴:明代儒家政治的得失与启示 对明代政治世界中儒家思想的考察,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层逻辑的洞察。这一历史进程,既有其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 优势与成就: 提供了稳定的意识形态基础: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秩序、和谐、责任的特质,为明朝王朝的建立和维系提供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撑。它塑造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基本伦理关系,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塑造了文官的职业操守: 通过科举制度和儒家道德教育,明代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道德意识的官员,他们构成了国家官僚体系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监督和制约皇权的作用。 推动了社会教化与文化传承: 儒家思想通过官方的推广和士绅阶层的实践,深刻影响了明代的社会风貌,促进了伦理道德的传播,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为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资源: 尽管明代政治存在诸多弊端,但面对社会危机,一些官员和思想家也试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找改革的理论资源,例如对“民本”思想的重申,以及对官员责任的强调。 2. 局限与隐忧: 皇权专制与儒家伦理的悖论: 儒家思想的“君为臣纲”在实际政治中,常常被皇权至上所压制。皇帝的个人意志和利益,往往凌驾于儒家提倡的“仁政”和“民本”之上。这导致了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使得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 僵化的科举制度与思想禁锢: 过度依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虽然保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和扼杀。士人热衷于文字游戏,而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解决。 党争与儒家道德的异化: 明代后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使得儒家思想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同派别为了争夺权力,往往援引儒家经典,进行意识形态上的论战,但其行为本身却可能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原则。 “存天理,灭人欲”的消极影响: 程朱理学中强调“灭人欲”的观念,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压抑人性的消极后果,并为政治上的虚伪和欺骗提供了理论上的辩护。 对实践的忽视与理想化的藩篱: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理论上的宏大与实践中的困境,形成了一种张力。 3. 历史的启示: 思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明代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不能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检验和发展,都可能走向僵化和衰败。儒家思想在明代的实践,既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其局限性的暴露。 权力与道德的永恒张力: 皇权与儒家道德之间的张力,是明代政治的核心矛盾之一。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秩序的同时,有效约束权力,践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始终是中国政治文化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思想的活力在于创新与批判: 王阳明心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程朱理学的藩篱,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启示我们,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批判,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制度与文化的协同作用: 科举制度是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对政治和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提醒我们,制度设计与文化土壤需要相互契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反思历史,鉴照未来: 明代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得失,以及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与挑战。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旨在通过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入解读,呈现一个复杂立体、充满张力的明代政治世界。它不是对既有历史结论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在新的学术视角下,挖掘隐藏在政治事件背后的思想动力,探寻儒家思想如何在明代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塑造了王朝的命运,并最终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回响。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以清晰的逻辑框架为指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思想与政治的深刻交融,并从中获得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凑,也不是让人昏昏欲睡的拖沓,而是在需要深入分析时放慢脚步,在需要展示历史动态时则加快节奏,处理得张弛有度。作者对于历史因果链条的梳理,尤其精妙,往往能将看似无关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深刻联系。这种“网状结构”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习惯性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作者刚刚构建的那个历史模型,试图去挑战或印证他的结论。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正是好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但又鼓励你在这个框架内自由翱翔,去构建自己的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画师,勾勒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读来,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瞬间。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侧写,使得即便是最晦涩的政治博弈,也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权力核心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简化的结论,而是开始探究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动力。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思想家们的深度对话。作者对思想史脉络的梳理极为清晰,他没有把那些古老的典籍仅仅看作是僵死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考察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我看到的是思想如何被实际运用、如何被扭曲、如何在权力场中挣扎求生。这种“活的历史哲学”的阐释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学术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当作者探讨某种思潮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时,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揭示了理念与实践之间永恒的张力,让人在为古人辩论的智慧而惊叹的同时,也为现实政治的复杂性而感到无奈。全书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齿轮的咬合都无可挑剔,推动着历史的解释向前迈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其对“理解”的深入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而是努力去进入他们的思维世界,去理解他们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同情性理解”立场,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复杂,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当我们剥去后世的道德评判,去审视那些历史行动者在面对自身时代困境时的挣扎与权衡,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历史的必然,还有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这种深沉的历史关怀,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严肃又不失温度,它邀请读者不仅要做历史的旁观者,更要做历史的沉思者,去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在材料的驾驭上展现了大家气象,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档案、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在他手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执着挖掘,为全书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克制与精准,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来炫耀学问,而是将每一个引证都恰到好处地嵌入到自己的论述脉络中,既支撑了观点,又丰富了历史场景。行文风格上,它带有明显的学术论文的严谨性,但又巧妙地规避了过度学院化的晦涩,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其思路,领略历史研究的乐趣。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好,既能满足老饕对精细考证的期待,也能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感到亲切,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史学力作,其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