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 作者 | 任文利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20740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尝试从思想、历史与政治等不同面向,对于中晚明的儒家士人——特别是阳明学士人群体,作一多方位的呈现。 首章通过对于阳明出处心态的考察,指出王阳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寄望于通过直接参与政治,实现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的政治理想,构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第四章所论邹守益,末章所论刘宗周,都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
| 作者简介 | |
| 任文利,1972年生,哲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宋明儒学、明史。 |
| 目录 | |
| 绪论 |
| 编辑推荐 | |
| 该论题的撰著,深受余英时先生的启发。关于明代政治文化,余先生有一论断,即因明代政治生态的恶化,自王阳明始,儒家士大夫自“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关于这一转向的发生,作者部分认可,但以为这一转向的发生,自阳明门下泰州始,而不自阳明始。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凑,也不是让人昏昏欲睡的拖沓,而是在需要深入分析时放慢脚步,在需要展示历史动态时则加快节奏,处理得张弛有度。作者对于历史因果链条的梳理,尤其精妙,往往能将看似无关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深刻联系。这种“网状结构”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习惯性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作者刚刚构建的那个历史模型,试图去挑战或印证他的结论。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正是好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但又鼓励你在这个框架内自由翱翔,去构建自己的理解。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画师,勾勒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读来,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目睹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瞬间。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鲜活的人物侧写,使得即便是最晦涩的政治博弈,也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权力核心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简化的结论,而是开始探究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动力。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思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思想家们的深度对话。作者对思想史脉络的梳理极为清晰,他没有把那些古老的典籍仅仅看作是僵死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去考察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我看到的是思想如何被实际运用、如何被扭曲、如何在权力场中挣扎求生。这种“活的历史哲学”的阐释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学术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当作者探讨某种思潮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时,那种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揭示了理念与实践之间永恒的张力,让人在为古人辩论的智慧而惊叹的同时,也为现实政治的复杂性而感到无奈。全书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齿轮的咬合都无可挑剔,推动着历史的解释向前迈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其对“理解”的深入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而是努力去进入他们的思维世界,去理解他们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选择。这种历史的“同情性理解”立场,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复杂,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当我们剥去后世的道德评判,去审视那些历史行动者在面对自身时代困境时的挣扎与权衡,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历史的必然,还有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这种深沉的历史关怀,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严肃又不失温度,它邀请读者不仅要做历史的旁观者,更要做历史的沉思者,去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在材料的驾驭上展现了大家气象,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档案、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在他手中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执着挖掘,为全书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克制与精准,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来炫耀学问,而是将每一个引证都恰到好处地嵌入到自己的论述脉络中,既支撑了观点,又丰富了历史场景。行文风格上,它带有明显的学术论文的严谨性,但又巧妙地规避了过度学院化的晦涩,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跟上其思路,领略历史研究的乐趣。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好,既能满足老饕对精细考证的期待,也能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感到亲切,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史学力作,其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