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汤膳养生堂1000例-詹丽娟,李瑜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9787506756464

{RT}汤膳养生堂1000例-詹丽娟,李瑜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97875067564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丽娟,李瑜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膳食
  • 中医
  • 食疗
  • 健康
  • 汤品
  • 食谱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詹丽娟
  • 李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56464
商品编码:299428555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汤膳养生堂1000例 作者 詹丽娟,李瑜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506756464 出版日期 2013-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汤膳养生堂1000例》由詹丽娟、李瑜主编,《汤膳养生堂1000例》从我国各地的风昧汤例中精选了一批针对常见疾病、滋补、妇女保健、儿 童保健、益寿抗衰、特殊人群以及四季养生等人们日常比较关注的各个方面,收集了1000个汤例,并以简洁的文字对每一个汤例从原料配方、制作 方法、功能主治、注意事项、专家提醒等方面加以具体介绍。使广大读者能够比较方便的了解汤中所用原料的一些主要营养特性和功能特点。本书 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非常适合家庭和广大烹饪爱好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章 汤

第二章 大众四季汤

第三章 老人延年益寿汤

第四章 孕妇安胎补气消肿汤

第五章 幼儿益脑防病营养汤

第六章 女士养颜瘦身调理汤

第七章 儿童成长发育益智汤

第八章 男士强身滋补益阳汤

第九章 学生醒目益脑篇

第十章 防病祛病调补汤

第十一章 工作营养调被汤

第十二章 常见宝贵病调补汤


   编辑推荐

  《汤膳养生堂1000例》由詹丽娟、李瑜主编,本书在前人广博的知识积累上,从我国传统汤品和近现代中医临床用汤的经验中,几经筛选,取其精华,分别按季节、人群、职业、常见疾病以及常见富贵病等对“症”下汤,力争做到“一人一汤,一病一汤”。在形式上没有放入过多的图片,而是详细地列出每种汤的食材用量配比,可使毫无煲汤经验的初学者“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出可口的汤品。在选择汤谱时,力求取材方便,简单易做,营养美昧,安全有效,对每种汤谱都详细介绍其原辅料配比、制作步骤、药膳功能,还特别添加温馨提示,提示初学者如何选购、搭配食材,煲汤要注意的事项,烹饪小技巧,饮食宜忌等,文字详实,语言简洁生动,实用贴心。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华夏食疗精粹:汤饮的古今智慧与现代实践 一部涵盖中华数千年食疗历史,深度解析汤品制作奥秘与养生哲学的权威著作。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汤”这一独特饮食形式的理解、实践与发展。我们深入挖掘历代医籍、养生典籍中关于汤饮的论述,结合现代营养学及药理学视角,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桥梁。全书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可操作的汤饮养生指南。 第一部分:汤饮溯源——从生存需求到文化符号 本部分将追溯汤饮的起源,探讨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火的发现与水的革命 汤,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对食物处理方式的一次重要飞跃,其诞生离不开对火的掌握和对水的烹煮能力的提升。本章将详细阐述早期人类如何通过煮沸食物,不仅杀灭病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食物分子结构的改变,使其更易于消化吸收。我们将引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描摹出早期“羹”、“汤”的形态,它们是如何从简单的果腹之物,逐渐演变为兼具药用价值的载体。重点分析“水”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基础地位——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药物煎煮和营养萃取的最佳介质。 第二章:医家典籍中的汤道 汤饮并非仅仅是烹饪技术,它在古代中国首先是一门“医术”。本章聚焦于先秦至明清时期重要医籍中对“汤”的专门论述。 《黄帝内经》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探讨内经中如何将饮食(包括汤粥)纳入整体养生体系,强调“食饮有节”的原则。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汤剂:虽然侧重于药用汤剂,但其中蕴含的煎煮火候、用量配伍的精妙哲学,对后世食疗汤的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详细解析“先煎、后下、包煎”等原则在日常汤品制作中的应用。 苏颂《本草纲目》的分类与应用:李时珍如何系统地记载了具有食疗功效的动植物原料,并将其纳入汤饮范畴,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资源库。 第三章:地域风俗与汤品的地域性演化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及风俗习惯差异巨大,催生了风格迥异的汤品体系。 江南温润的滋补汤:以江南水乡常见的时令蔬菜、河鲜为主,强调清淡、注重原味的炖汤。 北方大地的浓厚老火靓汤:受气候影响,北方汤品多以大块肉类长时间熬制,追求“大补”和“浓郁”,火力讲究“文武交替”。 西南地区的药膳与祛湿汤:结合当地潮湿气候,大量使用健脾化湿的药材入汤,如薏苡仁、茯苓等。 本章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汤饮如何成为地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汤品科学——食材的精准配伍与营养释放 本部分从现代科学角度,系统解析汤品制作中涉及的营养化学、烹饪科学与中医药理学的交叉点。 第四章:食材的化学转化:从固体到液体的奥秘 汤的精华在于其“汤头”。本章深入探讨食材在长时间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这是提升汤品风味和营养价值的关键。 蛋白质的胶原水解:骨骼、肉类中的胶原蛋白如何转化为易于吸收的明胶,提升汤的口感与粘稠度。 风味物质的生成: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反应在慢炖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产生复杂醇厚的“旨味”(Umami)。 脂溶性与水溶性营养素的转移效率:分析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酸在不同汤品(清汤、浓汤)中的溶解与释放效率,指导如何通过合理配伍,最大化营养摄入。 第五章:药食同源的科学验证与配伍禁忌 系统梳理《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数百种“可食之药”,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印证。 辨证论“味”:阐述传统中医学中“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人体脏腑的功能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配五味来平衡汤品的药性。 寒热平衡的现代解读:解释“性寒”、“性热”的食材在现代营养学中对应的是什么——例如,高产热量、促进代谢的食材归为“热性”,而清热利湿的食材归为“寒性”。 配伍的科学红线:详述传统医学中强调的药物或食材间的“相杀”效应(如十八反、十九畏在食疗中的潜在体现),并给出现代营养学视角下的潜在冲突案例,确保读者安全进补。 第六章:火候与时间的艺术——效率与效能的平衡 烹饪时间与火力是决定汤品成败的两个核心变量。本章提供精准的指导框架。 文火(小火)的精准控制:定义何为“文火”——温度范围的科学界定(约90℃-98℃),及其在慢炖中对细嫩食材(如鱼肉、嫩菌类)的保护作用。 武火(大火)的突破:分析武火在初期“高沸”阶段的必要性,如用于“杀腥”和快速激发某些风味物质。 不同原料的最优炖煮时间表:针对根茎类、豆类、肉类、菌菇类,制作详细的“推荐炖煮时长矩阵”,指导读者如何实现营养物质释放的最大化,同时避免过度熬煮导致的营养损失。 第三部分:当代汤饮实践——针对特定需求的精准定制 本部分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案,针对现代人常见的健康困扰,提供切实可行的汤饮处方。 第七章:四季养生汤谱——顺应天时的进补法则 强调“不时不食”的古训,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汤品结构。 春季生发汤:侧重于疏肝理气、温和滋养,推荐使用芽菜、菠菜、枸杞等。 夏季清解汤:强调祛暑、生津、利湿,如冬瓜、荷叶、绿豆等清补搭配。 秋季润燥汤:注重养肺阴、润泽肌肤,以百合、雪梨、银耳等甘润食材为主。 冬季温补汤:着重于温补肾阳、固本培元,如羊肉、黑豆、核桃等高能量食材的运用。 第八章:都市人的功能性汤饮方案 聚焦现代高压生活带来的亚健康问题,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功能性汤谱。 抗疲劳与改善睡眠汤:以酸枣仁、茯苓、莲子等安神食材为主的组合方案。 健脾胃与助消化汤:针对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脾胃虚弱,推荐使用山药、陈皮、芡实等健运脾胃的汤品。 清肝排毒与护眼汤:针对长期面对电子屏幕的群体,推荐富含叶黄素和抗氧化剂的深色蔬菜与花青素类食材汤饮。 美容养颜的胶原汤:系统介绍猪蹄、牛骨、鱼鳔等富含胶原蛋白原料的提取技巧与搭配原则。 第九章:特殊人群的汤饮调护 为特定生理阶段和健康状态的人群提供专业且安全的汤饮指导。 孕产妇的产后调养汤:涵盖催乳、恶露排出、气血恢复等不同阶段所需的温和滋补配方。 儿童成长的营养汤:侧重于帮助骨骼发育和免疫力提升的汤品,强调低盐、少油的原则。 老年人的慢病辅助汤: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推荐“减法养生”原则,即选择低嘌呤、低胆固醇、高纤维的汤品,如菌菇清汤、蔬菜浓汤等。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历史渊源、科学原理和现代应用,不仅是案头的工具书,更是深入理解中华食疗哲学的钥匙。它致力于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掌握科学、安全、高效的汤饮之道,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健康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1000例”噱头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实际上内容重复率高得惊人。我发现很多不同的标题下,实际的配方结构是高度相似的,无非就是更换了一两种主要药材,汤底和基础配料几乎一成不变。比如,用于“补肾”的汤和用于“安神”的汤,如果去掉最后加入的一两味点睛之笔,剩下的部分几乎可以视为同一碗基础高汤的变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整体内容的价值。我对比了其他几本相似主题的著作,那些书即便数量少,但每道汤品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针对性——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期,或者针对特定节气的湿热平衡。而这本,更像是为了凑数量而进行的简单排列组合。对于读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要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辨别哪些是重复的,哪些是真正有新意的。如果作者能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升每道汤品的独创性和深度,这本书的价值会翻倍,但目前的状况,实在有些“注水”的嫌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中医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其不理想。一方面,书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听起来很玄乎的中医术语,比如“脾胃升清降浊”或者“肝气郁结”,但紧接着,对于如何通过一碗汤来明确地调节这些状态,解释得却非常含糊。例如,提到“健脾祛湿”,书中给出的食谱是山药薏米粥,这个组合无可厚非,但没有深入分析,比如薏米需要炒制还是生用?山药是淮山药还是铁棍山药效果更佳?这些关键的、决定汤品效用的细节,作者完全一带而过。另一方面,作者似乎更热衷于记录一些非常家常的做法,比如“三鲜汤”这种几乎人人都会做的菜肴,但对于其背后的“药用价值”挖掘却远远不够。我期待的是能从药膳的角度去解构这些传统汤品,而不是停留在菜谱的层面。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态,让这本书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它没有真正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会用汤药治病”的家庭大厨,只是提供了一堆平淡的食谱清单。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感到非常困惑,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印刷品。字体选择上显得过于拥挤和陈旧,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药材名称和功效介绍时,常常需要我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那些小小的宋体字。而且,图片的使用简直是灾难性的——色彩饱和度极低,有些汤品的实拍图看起来油腻腻的,完全没有让人产生“哇,这个好想喝”的食欲感,反而有点像快餐店里那种放了很久的样品。要知道,养生汤品很大一部分体验在于“色香味”,视觉上的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里对于药材的产地、采摘时间对功效的影响,这种细节描述得非常粗糙,几乎没有涉及。我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高清的图文对照,比如药材干燥前后的形态对比,或者不同火候下汤色变化的记录,但这些期望完全落空了。它更像是一本仓促赶工出来的工具书,缺乏对读者阅读体验的起码尊重。这种落后的设计,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非常差,难以集中精力去吸收那些可能还算有价值的零星信息。

评分

作为一本声称是“养生堂”级别的书籍,它在药材的选用和品质把控上,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标准。我非常看重药材的道地性,因为我知道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其药效差异巨大。比如,当归,是川芎当归还是岷县当归?不同的“归身”、“归尾”使用有何讲究?书中仅仅是写了“加入当归若干克”,这个描述对于追求精准养生的我来说,简直是无效信息。此外,对于很多不易获取的小众药材,书中没有给出任何可替代的方案,也没有提醒读者在药材不全时应如何调整配方以维持功效的平衡。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受限,如果读者不能轻易获取到作者所指的特定药材,那么很多“养生例汤”就成了空谈。一本好的养生书籍,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读者的便利性,提供灵活的替换方案,或者明确指出哪些药材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非常不负责任,让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自己的特定环境下完成了这些汤谱的制作和记录。

评分

这本所谓的“汤膳养生堂”竟然完全没提到我最关心的那个关于冬季滋补的传统方子!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1000例”来的,想着里面肯定能找到一些关于黄芪、当归这类药材在不同体质下如何配伍的详细指导,特别是针对那些常年手脚冰凉的人群,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者“秘而不宣”的食谱。结果呢?翻了好几页,重点似乎放在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食材搭配上,比如最常见的枸杞红枣,这些信息在任何一个街边养生小册子里都能找到。我特别期待的那种需要精确到克数的配方,用来调理气血亏虚的那种“硬核”内容,完全是凤毛麟角。更别提书中对不同季节,尤其是立秋之后的“贴秋膘”文化背景下的汤品解析了,根本找不到深入的探讨,只是泛泛而谈。如果只是想知道怎么炖排骨汤,那确实是够用了,但对于一个希望系统学习中医食疗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不够,更像是给厨房新手入门看的“汤谱入门指南”,而不是一个养生堂的“宝典”。真是大失所望,我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明确疗效指向的指导,而不是一堆平淡无奇的日常汤水介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