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汤膳养生堂1000例 | 作者 | 詹丽娟,李瑜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756464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汤膳养生堂1000例》由詹丽娟、李瑜主编,《汤膳养生堂1000例》从我国各地的风昧汤例中精选了一批针对常见疾病、滋补、妇女保健、儿 童保健、益寿抗衰、特殊人群以及四季养生等人们日常比较关注的各个方面,收集了1000个汤例,并以简洁的文字对每一个汤例从原料配方、制作 方法、功能主治、注意事项、专家提醒等方面加以具体介绍。使广大读者能够比较方便的了解汤中所用原料的一些主要营养特性和功能特点。本书 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非常适合家庭和广大烹饪爱好者阅读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章 汤 第二章 大众四季汤 第三章 老人延年益寿汤 第四章 孕妇安胎补气消肿汤 第五章 幼儿益脑防病营养汤 第六章 女士养颜瘦身调理汤 第七章 儿童成长发育益智汤 第八章 男士强身滋补益阳汤 第九章 学生醒目益脑篇 第十章 防病祛病调补汤 第十一章 工作营养调被汤 第十二章 常见宝贵病调补汤 |
| 编辑推荐 | |
| 《汤膳养生堂1000例》由詹丽娟、李瑜主编,本书在前人广博的知识积累上,从我国传统汤品和近现代中医临床用汤的经验中,几经筛选,取其精华,分别按季节、人群、职业、常见疾病以及常见富贵病等对“症”下汤,力争做到“一人一汤,一病一汤”。在形式上没有放入过多的图片,而是详细地列出每种汤的食材用量配比,可使毫无煲汤经验的初学者“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出可口的汤品。在选择汤谱时,力求取材方便,简单易做,营养美昧,安全有效,对每种汤谱都详细介绍其原辅料配比、制作步骤、药膳功能,还特别添加温馨提示,提示初学者如何选购、搭配食材,煲汤要注意的事项,烹饪小技巧,饮食宜忌等,文字详实,语言简洁生动,实用贴心。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1000例”噱头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实际上内容重复率高得惊人。我发现很多不同的标题下,实际的配方结构是高度相似的,无非就是更换了一两种主要药材,汤底和基础配料几乎一成不变。比如,用于“补肾”的汤和用于“安神”的汤,如果去掉最后加入的一两味点睛之笔,剩下的部分几乎可以视为同一碗基础高汤的变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整体内容的价值。我对比了其他几本相似主题的著作,那些书即便数量少,但每道汤品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针对性——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期,或者针对特定节气的湿热平衡。而这本,更像是为了凑数量而进行的简单排列组合。对于读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要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辨别哪些是重复的,哪些是真正有新意的。如果作者能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升每道汤品的独创性和深度,这本书的价值会翻倍,但目前的状况,实在有些“注水”的嫌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中医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其不理想。一方面,书中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听起来很玄乎的中医术语,比如“脾胃升清降浊”或者“肝气郁结”,但紧接着,对于如何通过一碗汤来明确地调节这些状态,解释得却非常含糊。例如,提到“健脾祛湿”,书中给出的食谱是山药薏米粥,这个组合无可厚非,但没有深入分析,比如薏米需要炒制还是生用?山药是淮山药还是铁棍山药效果更佳?这些关键的、决定汤品效用的细节,作者完全一带而过。另一方面,作者似乎更热衷于记录一些非常家常的做法,比如“三鲜汤”这种几乎人人都会做的菜肴,但对于其背后的“药用价值”挖掘却远远不够。我期待的是能从药膳的角度去解构这些传统汤品,而不是停留在菜谱的层面。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态,让这本书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它没有真正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会用汤药治病”的家庭大厨,只是提供了一堆平淡的食谱清单。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感到非常困惑,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印刷品。字体选择上显得过于拥挤和陈旧,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药材名称和功效介绍时,常常需要我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那些小小的宋体字。而且,图片的使用简直是灾难性的——色彩饱和度极低,有些汤品的实拍图看起来油腻腻的,完全没有让人产生“哇,这个好想喝”的食欲感,反而有点像快餐店里那种放了很久的样品。要知道,养生汤品很大一部分体验在于“色香味”,视觉上的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里对于药材的产地、采摘时间对功效的影响,这种细节描述得非常粗糙,几乎没有涉及。我原本希望能看到一些高清的图文对照,比如药材干燥前后的形态对比,或者不同火候下汤色变化的记录,但这些期望完全落空了。它更像是一本仓促赶工出来的工具书,缺乏对读者阅读体验的起码尊重。这种落后的设计,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非常差,难以集中精力去吸收那些可能还算有价值的零星信息。
评分作为一本声称是“养生堂”级别的书籍,它在药材的选用和品质把控上,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标准。我非常看重药材的道地性,因为我知道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其药效差异巨大。比如,当归,是川芎当归还是岷县当归?不同的“归身”、“归尾”使用有何讲究?书中仅仅是写了“加入当归若干克”,这个描述对于追求精准养生的我来说,简直是无效信息。此外,对于很多不易获取的小众药材,书中没有给出任何可替代的方案,也没有提醒读者在药材不全时应如何调整配方以维持功效的平衡。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受限,如果读者不能轻易获取到作者所指的特定药材,那么很多“养生例汤”就成了空谈。一本好的养生书籍,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读者的便利性,提供灵活的替换方案,或者明确指出哪些药材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非常不负责任,让人觉得作者似乎只是在自己的特定环境下完成了这些汤谱的制作和记录。
评分这本所谓的“汤膳养生堂”竟然完全没提到我最关心的那个关于冬季滋补的传统方子!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1000例”来的,想着里面肯定能找到一些关于黄芪、当归这类药材在不同体质下如何配伍的详细指导,特别是针对那些常年手脚冰凉的人群,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者“秘而不宣”的食谱。结果呢?翻了好几页,重点似乎放在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食材搭配上,比如最常见的枸杞红枣,这些信息在任何一个街边养生小册子里都能找到。我特别期待的那种需要精确到克数的配方,用来调理气血亏虚的那种“硬核”内容,完全是凤毛麟角。更别提书中对不同季节,尤其是立秋之后的“贴秋膘”文化背景下的汤品解析了,根本找不到深入的探讨,只是泛泛而谈。如果只是想知道怎么炖排骨汤,那确实是够用了,但对于一个希望系统学习中医食疗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不够,更像是给厨房新手入门看的“汤谱入门指南”,而不是一个养生堂的“宝典”。真是大失所望,我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明确疗效指向的指导,而不是一堆平淡无奇的日常汤水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