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研究 2005
定价:25.00元
作者: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5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63713493
字数:241000
页码:2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年度收录论文的选择程序是: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2005年度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初选。为了不遗漏的论文,我们分别按照期刊和研究领域对论文进选择。为了保证初选质量,我们请高年级的研究生来提任这项工作。他们经过了基础课程的学习,正处于大量阅读专业文献的阶段,对于学术论文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经过初选,我们得到了100余篇论文。第二步,由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秘书处按照论文的规范性、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研究方法第四个指标对这100余篇论文进行打分,并按照分值高低选择出40篇论文。后,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经过讨论从这40篇论文中选出了24篇作为入选的论文。
对入选论文介绍分为:一、产业发展;二、景区规划、三、旅游开发、四、企业管理、五、区域旅游、六、学科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旅游研究 2005》简直是为我这种热衷于深度挖掘中国旅游发展脉络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记得当时刚拿到手时,就被其扎实的学术底蕴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旅游指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2005年前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转型机遇。比如,书中对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分析,极其透彻地剖析了当时跨省合作的制度障碍和市场协同效应,引用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远超出了同期大多数研究的水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们没有一味地歌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而是冷静地指出了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可能带来的潜在冲击,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比我所了解的实际发展情况,这种知识的碰撞带来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分析工具和研究视角,让读者能够以更宏观、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旅游图景。对于任何想从宏观层面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购买《中国旅游研究 2005》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研究”二字听起来总有点枯燥。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探讨融入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特定年份旅游消费行为变迁的捕捉。书中对千禧年初国内中产阶级兴起后旅游需求的细分描述,简直像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游客去了哪里,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为什么去”以及“如何花钱”。例如,关于“文化体验”这一概念的早期界定与实践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旅游产品从观光主导向体验主导转变的早期萌芽阶段的特征,这对于理解当前高度发达的沉浸式旅游产品有极强的历史参照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尝试,尝试用社会学的人口统计学模型来预测旅游热点,虽然放在今天看来可能略显基础,但在那个年代绝对是走在前沿的尝试。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喧嚣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时代快照”,它精准地定格了2005年中国旅游业的某个关键切面,其价值在于记录的不可替代性。我发现它在讨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经济关联性时,表现出了极高的现实关怀。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政策,而是选取了几个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和旅游开发的试点地区作为深度案例,详尽地描述了修建新高速公路或机场对当地社区就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具体影响。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论点极具说服力。我记得其中一章关于乡村旅游初期模式的讨论,详细对比了政府主导型和村民自发型发展的优劣,这种对比分析极其犀利,直击要害,揭示了初期旅游发展中常见的资源错配问题。阅读这些内容,让我深切体会到,任何一次成功的旅游发展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地方利益与外部投资之间的微妙关系,至今仍是值得深思的议题。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那一定是它对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批判性反思。在那个旅游教育体系尚处于快速扩张、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的时期,《中国旅游研究 2005》敢于直面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作者通过对几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尖锐地指出了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并提出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设想。这种前瞻性的教育改革呼吁,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相当有勇气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中使用的那种略带文学性的严谨措辞,使得复杂的教育政策讨论也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那种冷冰冰的机械感,而是充满了对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深切期盼。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启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知识结构,去思考在信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一个旅游从业者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它为我的专业认知提升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需要耐心去品味,但回报是巨大的。与近年来那些侧重于移动互联网、智慧旅游等新兴话题的著作不同,这本书的聚焦在于“基础性”的制度和市场构建。它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解析2005年前后中国在世界旅游组织框架下的角色定位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过程。书中对中国旅游标准制定、国际营销策略的早期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些内容在当前很多新书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2005年,这却是决定中国旅游业能否真正“走出去”的关键。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旅游安全”这一议题的早期系统性研究,探讨了如何从立法和应急管理角度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这在“非典”阴影尚未完全散去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务实。翻阅这些文字,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摸索中为中国旅游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这是一种对前辈筚路蓝缕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