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3)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的《东北抗日联军文献(3)(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好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张寿篯关于目前军事政治任务致依东各部队的信 (1938年1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司令部悼念烈士祭文 (1938年1月28日)东北反日总会、抗联、二路军总指挥部、北满联军总司令部关于拥护全国统一争取抗战后胜利告同胞书 (1938年2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关于军事计划及干部分配问题致吉东特委的报告 (1938年3月15日)柴世荣等关于抗联第四、五军混合远征队行动情况致周保中的信 (1938年4月29日)东北抗日联军军事教育大纲 (1938年5月3日)王光宇关于远征队活动情况致周保中的信 (1938年6月29日)王效明等关于老道沟联席会议议决事项致周保中的信 (1938年7月4日)吉东省委关于游击策略与任务致李文彬等的信 (1938年7月21日)周保中关于联合作战等问题致李文彬、景乐亭等的信 (1938年7月21日)王效明关于各部行动及敌情等问题致周保中的信 (1938年7月22日)全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及抗联第二、第三路军关于拥护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紧急通告 (1938年8月1日)金策关于部队西征情况致张寿钱、高升山的信 (1938年10月16日)中国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致杨靖宇转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及全体东北同胞电 (1938年11月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印发步哨日常守规和特别守规 (1938年)北满临时省委关于开辟嫩江地区工作致张寿篯等的信 (1939年2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训练处期训练班规则 (1939年4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宣言 (1939年5月30日)张寿篯等关于抗联第三路军举行成立典礼致国民电 (1939年5月30日)张寿钱等关于成立抗联第三路军致马占山及八路军游击师电 (1939年5月30日)吉东省委转发省委执行部关于东北游击运动目前严重阶段斗争任务致各地党组织的紧急通知 (1939年7月10日)北满省委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告北满全体党员书 (1939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龙南指挥部成立宣言 (1939年9月25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部丛书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闲书”。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军事术语、特定时期的政治口号、以及许多如今已不再使用的地名和职务称谓。这迫使我不得不时刻备着另一本辅助工具书,随时查阅那些晦涩的背景信息。然而,正是这种“门槛”,反而筛选出了真正对这段历史抱有深沉敬意的读者。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先辈的深度“对话”。你必须把自己沉浸到那个时代的语境中去理解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困境。每一次成功解读一份复杂的作战部署图或者一份内部通报,都会带来一种“我理解了他们一点点”的成就感,那是阅读二手解析资料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它考验的不仅是知识量,更是耐心和共情力。
评分我常常在想,这些尘封的档案,如果不是被这样系统性地整理、编纂成册,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彻底消散,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遗失碎片。这部丛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文化抢救工程。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的,更是关于“民族精神韧性”的博物馆。那些关于部队番号变更、根据地范围勘测的地图碎片,清晰地勾勒出抗联如何在敌人的严密围剿下,如同游隼般在密林深处进行着“打了就走、散了再聚”的灵活战略。它让我体会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无数次在看似绝境中,依靠智慧、勇气和对胜利的坚韧信念支撑起来的。翻阅这些文书,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密林深处的脚步声,那是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的实体化呈现。
评分当我翻开这套丛书的侧面,那沉甸甸的重量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快速消费的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毋庸置疑的真实性。我猜想,那些参与编辑的学者们一定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心血,从尘封的档案深处、甚至私人收藏中搜集、甄别、校对这些珍贵的文献。这套书展现出的,是一种对历史真相近乎偏执的尊重。它没有过多地进行现代视角的解读或预设的价值判断,而是将原始材料本身作为主角。这种“去阐释化”的处理方式,给予了后来的研究者和读者最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构建。例如,其中关于后勤补给的几份文件,细致到了每月的口粮配给标准和药材短缺的频率,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战士在严寒中与饥饿和疾病殊死搏斗的真实写照,其震撼力远超任何煽情的文学描述。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展示”历史的肌理。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文献集所展现出的历史的“多维性”。它不像某些单一视角的历史记录那样,将抗日武装描绘得铁板一块。相反,通过内部往来的电文和检讨报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领导层内部也曾出现过关于战略方向、资源分配甚至人事安排的激烈争论和分歧。这种对内部复杂性的坦诚揭示,极大地增强了这份资料的可信度和历史深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没有错误,而是在犯错、遭受挫折、甚至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坚持到底。这种对人性在极限压力下的真实刻画,使得这部丛书超越了简单的“光荣史册”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人类意志力、组织韧性和历史复杂性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部浩瀚的史料汇编,简直是为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特定历史角落的深度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它不像那些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及几个著名战役或英雄事迹。相反,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中,中国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骨架和血肉,一丝不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光是目录的编排就足够让人心潮澎湃——那些看似枯燥的电报、会议记录、人员调动单,在细心品读后,无不化作鲜活的战场侧影。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基层组织运作细节的挖掘,这往往是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盲区。比如,如何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环境异常恶劣的地区维持情报网络的运转?如何协调不同派系、不同背景的游击队员达成统一的军事目标?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理解东北抗联为什么能在极端困难下坚持斗争的密码。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人名地名,但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对那段历史复杂性和残酷性更为深刻的理解,远非一般历史著作所能企及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