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清光绪三年(1877)作者出任驻日公使馆参赞,目睹日本维新后百业俱兴,当时,国内没有一本而全面介绍日本的书籍,日本本国也缺少通志,黄遵宪根据耳闻目睹的日本社会情况,研究日本历史与典章制度,开始撰写《日本国志》,于清光绪十三年完成此本巨着。是近代中国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专着,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以借鉴日本强国之策,唤醒国人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此外,加强对日本的了解,也是在警惕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此书不仅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为中国的改革者提供了一部变法教科书。至今仍是研究日本历史有价值的着作,研究此书,对正确认识与评价黄遵宪在近代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遵宪着。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言。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刊本。卷首《中东年表》,薛福成《序》,黄遵宪《自序》,卷末有梁启超《后序》。书中志目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刑法、学术、礼俗、物产、工艺等十二类。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工诗,尤长古体,为晚清“诗界”的代表人物。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一人”。
所成之《日本国志》四十卷,当吾国二十年以前,群未知日本之可畏,而先生此书则已言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受其冲者为吾中国。
——梁启超
该道所着《日本国志》四十卷,本大臣详加披览,叙述具有条理……故自抒心得,议论恢奇,深协觇国采风之旨。
——李鸿章
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慢节奏的沉浸。它不像现代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推着你往前走,而是要求你主动去构建历史的脉络。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历史的尘埃中拂去覆盖物,发现新的细节。我尝试着把它放在枕边,睡前随便翻开一册的某一页,读上几段关于地方官员的奏折或是知识分子的通信,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炫耀,而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深敬畏感。这套书提供了一个观察那个特殊历史断代的绝佳窗口,让我们得以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窥见现代中国是如何在剧烈的阵痛中孕育而生的。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转型期抱有真诚探究之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考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廉价印刷品,那种泛黄却又不失清晰度的色调,完美地复刻了那个时代文献应有的风貌。我尤其欣赏它的排版设计,字体选择古朴典雅,行距和字距的处理恰到好处,即便面对的是密密麻麻的史料原文,阅读起来也并不感到吃力。书脊的设计也很巧妙,四册摆在一起,那种浑然一体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探索里面的世界。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于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出版方对文献本体的尊重。
评分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比对一些关键时间点和人物事件的记载,发现这套丛刊在史料的甄选和校对上下足了功夫。它收录的文献并非是那些唾手可得的基础读物,而是深入到了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时期的“内部视角”。例如,其中关于地方士绅阶层在新旧交替时期心态转变的记录,那种微妙的挣扎和妥协,远比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要来得真实和触动人心。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地方志和民间报刊的摘录部分,它们提供了官方文书难以触及的社会肌理,那种市井百态下的无奈与希望交织的场景,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深化了一个层次。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这些一手或近距离的二手资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现场,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力。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集了多少“史料”,更在于它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侧面、相互印证甚至互相矛盾的资料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卷首或卷末对部分关键文献的背景介绍和整理说明,虽然篇幅不长,但为初次接触这些冷僻档案的读者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迷失。它似乎在对读者说:“看,这些材料是互相连接的,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破碎又重构的时代面貌。”这种结构上的引导作用,对于从事断代史研究的人来说,能节省大量的初期梳理时间,直接进入到比较分析和深度解读的阶段。它更像是一份高度浓缩、经过精心提炼的研究工具箱,而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被其中一些文献的语言风格震慑住了。那个年代的白话文尚未完全定型,夹杂着文言的痕迹和特有的地方语汇,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珍贵——这就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声音,没有经过现代人语言习惯的“净化”。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着工具书去理解一些特定的术语或表达方式,但这反而成了一种有趣的“考古”过程。这种略带阅读门槛的特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这套丛刊定位的严肃性,它主要服务于需要深入挖掘原始信息的专业读者,而非仅仅满足于快餐式历史消遣的读者。对于那些渴望贴近历史“原声”的人来说,这份挑战是完全值得的,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想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