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曾国藩家书
定价:29.8元
售价:22.4元,便宜7.4元,折扣75
作者:(清)曾国藩,墨香斋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80192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曾国藩家书》 记录了曾国藩在清朝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涉及内容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全书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和译文,同时增加了评价和赏析,帮助读者们阅读和理解。
《曾国藩家书》 记录了曾国藩在清朝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涉及内容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县荷叶镇)。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中兴四大名臣”,他本人更是被时人目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后世誉为“千古**完人”。他28岁时中进士,37岁即官至礼部侍郎。后来他回乡创建湘军,成为太平军的**“功臣”,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代文人封侯**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谥曰文正。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艘轮船,建立了**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批西方书籍,安排了**批出国留学生。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广,影响**。该书是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由传忠书局刻印、曾国藩的弟子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编校。《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弟弟和儿子的近1500封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他毕生都深受儒家思想和理学的影响,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也不放弃对自己和家人的行为进行反省和约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而非有超群帙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并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卓绝坚苦,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家书中得到印证。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现代人无论是教子还是持家,做官还是为学,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密的哲学思辨场域,只不过这个场域的载体是真实的事件与鲜活的情感。它巧妙地将儒家修身养性的传统,与时代对治理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度对接和改造。书中对“气”的探讨,既有传统方术的影子,更多地则体现了对自我情绪管理的科学理解——如何保持冷静、如何驾驭怒火、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它并非教人变得冷漠无情,恰恰相反,它鼓励人们以更清晰、更有节制的情感投入到事务中去,从而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我特别喜欢其中那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追求,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避风港。在信息爆炸、焦虑弥漫的今天,这种对内心宁静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显得无比奢侈而又迫切需要。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给予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以及面对问题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犹如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带着几分晦涩难懂的古朴,但细细品咂之后,那股醇厚的历史气息与深邃的人生哲理便会缓缓渗入心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依然能保持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记录、对幕僚与亲友往来的信函的梳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读着那些关于战局的部署、关于家人健康的关切,甚至是对自身学问精进的自省,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一个时代巨擘的内心世界。其中关于“慎独”的论述,尤为发人深省,它揭示了真正的自律并非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准则的坚守。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远比任何外力督促都来得更为持久和强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在面对压力、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以及追求个人进步时,是否也能保持那份难得的清醒与笃定。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它探讨的议题——修身、齐家、治国——本质上是亘古不变的人类永恒命题。
评分从文学角度审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北方的刚毅与南方的内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刚柔并济”之美。它的句式结构多变,时而短促有力,如刀光剑影间的决断;时而舒缓绵长,如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尤其欣赏其中运用的比喻,那些从田园风光、农事劳作中提炼出来的哲理,显得朴实无华却又直击人心。比如,他谈论挫折,不像许多文人那样沉溺于悲情,而是将其视为土壤中的养分,是帮助树木扎根更深的必要过程。这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心态,是这本书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它没有将生活美化成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坦诚地展现了高位者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与内心的挣扎。正是这种真实性,让这份跨越百年的交流,显得格外有温度和说服力。它教会我们,即使身处泥泞,也应保持高洁的志向和探索真理的热忱,这份精神上的支撑,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为丰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极了古老的丝绸之路,蜿蜒曲折,却又目标明确。它成功地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亲密的阅读体验。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笔触在描写军事上的奇谋妙算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脉脉之间切换自如,毫无滞涩感。例如,当读到他如何在外征战之时,仍旧不忘为远方的妻儿细致安排生活琐事,那种责任感和爱意交织的复杂情感,读来令人动容。这并非仅仅是一本“成功学”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操作手册。书中对“恒毅”的强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中——日日早起、坚持读书、不因小利而动摇原则。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反思,真正的强大,或许就蕴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日复一日的微小努力之中。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身耐力与定力的艰难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自上而下的视角来观察清代中后期的社会肌理与官僚生态。它不仅仅是个人日记,更是一份鲜活的历史侧写。通过这些私人书信,我们可以洞察到当时的政治气候如何影响决策,人才选拔的标准是如何被权力与能力所共同塑造。更深层次的,它揭示了在高度集中的体制内,如何平衡“体制要求”与“个人良知”之间的巨大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关于用人的探讨,其中对“器量”与“才干”的辩证分析,精妙绝伦,远超一般论述。它告诫世人,没有德行支撑的才能,终究会酿成祸患;而单纯的善良若缺乏实践的能力,则沦为空谈。这种务实的智慧,是这本书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进行多维度的考量,不能仅凭单一的标准去妄下断论,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决策制定,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