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

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Alison Attrill艾莉森 艾特瑞尔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互联网
  • 社交媒体
  • 自我认同
  • 网络行为
  • 数字时代
  • 在线心理
  • 虚拟世界
  • 人机交互
  • 网络成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3653
商品编码:299113655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

定价:55.00元

作者:(英)Alison Attrill(艾莉森 艾特瑞尔)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36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聚焦社群时代的在线关系、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一本“互联网 ”时代的网络生存手册。

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虽然仅仅二十多年,但带给我们的变化却是巨大的,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冲击也是的。本书系统介绍了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看见,从线下的研究转到线上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和新趋势。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独特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

内容提要


目录


1. 导论 · 1
部分自我呈现、人格特质与在线人际关系 · 9

2. 网络自我呈现中的人格角色 · 10

3. 年龄和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互联网的使用? · 31

4. 在线关系 · 48

5. 在线群体 · 70

6. 社交媒体与网络行为 · 88

7. 另一个世界中的自我呈现 · 111

第2部分线上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后果 · 133
8. 网络犯罪与越轨行为 · 134

9. 网络欺凌 · 153

10. 网络健康心理学 · 170

11. 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 · 187

12. 互联网支持系统 · 201

13. 在线咨询与治疗 · 220

14. 在线隐私和安全风险 · 238

15. 线上行为的认知因素 · 257

作者介绍


艾莉森艾特瑞尔(Alison Attrill)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

文摘


序言



沉浸式艺术实验手册:探索感官的边界与重塑叙事空间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光影、声音、触觉和空间构成的多维迷宫,旨在系统性地解构与重构当代艺术的体验模式。我们不再满足于二维平面的凝视,而是倡导一种全方位的、侵入式的、与环境深度互动的艺术实践。 第一部分:感知场域的构建与解构 第一章: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介入 传统艺术鉴赏依赖于观众对作品的单向解读。本书将挑战这一范式,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和材料的革新,将观众转变为作品的共同创造者和能量的传递者。我们将深入研究环境心理学在艺术装置中的应用,分析光线、温度、湿度乃至气味如何无形中塑造观者的情绪曲线和认知路径。重点解析“沉浸感”背后的生理学机制——从视觉暂留到本体感觉的反馈循环。 第二章:媒介的边界模糊:跨感官映射 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如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触觉反馈技术)打破视觉艺术的固有界限。我们将详细剖析“跨模态感知”(Cross-modal Perception)的原理,并提供一系列实验案例,展示如何将声音的频率转化为可触摸的纹理,或将复杂的数据流可视化为可感知的空间流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雕塑(Data Sculpture)实现信息的具象化表达,使抽象概念拥有物理的重量和形态。 第三章:时间性的弹性重构 在数字时代,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愈发碎片化和非线性。本书探讨艺术家如何操纵时间的流速和结构,以创造出非传统的叙事体验。内容涵盖:循环叙事结构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延迟反馈系统(Delay Feedback Systems)制造“时间停滞感”,以及利用生物反馈(Biofeedback)使作品的演变速度与观者的生理状态同步。我们将分析时间感知的扭曲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例如对记忆的重塑或对未来可能性的模拟。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的物质化 第四章:可居住的雕塑:建筑与身体的对话 本书探讨建筑空间如何从被动的容器转变为积极的叙事主体。我们审视那些模糊了室内外、公共与私密界限的实验性建筑项目。核心内容包括:“皮肤化”建筑(Skin Architecture)的概念,即建筑外壳如何像生物体一样感知和响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设计“路径依赖”的参观体验,引导身体在特定序列中移动,从而被动接受预设的情感序列。重点分析材料的“记忆性”——材料(如锈蚀的金属、风化的木材)本身所承载的时间信息如何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第五章:动态纹理与拟态环境 本章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表面处理和材料科学,创造出具有欺骗性或象征意义的物质表层。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s)实现形态的动态变化;研究仿生学在环境构建中的应用,使人工场景具备自然界中的生长、呼吸和适应性。我们还将讨论“真实性”的瓦解,探讨一个精心构建的拟态环境(Simulacrum Environment)如何比“真实”更具说服力。 第六章:声音景观的生态学:声场设计 声音是塑造沉浸感体验的关键维度。本书超越传统的背景音乐,将声音视为一种可以被塑形的“物质”。我们将分析声场设计(Sound Field Design)的原理,包括如何使用多声道阵列(Multi-channel Arrays)来精确控制声音的来源、运动和衰减。探讨“寂静”的艺术价值,以及如何利用白噪音和环境声学来剥离观众的日常听觉习惯,从而打开对新声音的敏感度。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伦理反思 第七章:人机共生的表演性 随着人工智能和复杂算法的介入,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开始模糊。本章探讨艺术家如何将算法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工具。我们将分析生成式艺术(Generative Art)中,代码如何通过模仿有机过程来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重点讨论“算法的审美偏见”,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干预和引导,确保技术过程服务于深刻的人文表达。 第八章:反馈回路的闭环:互动与即时响应 沉浸式艺术的核心在于互动性。本书系统梳理了各类生物反馈接口(如心率监测、眼动追踪、皮肤电反应)在实时艺术互动中的应用案例。我们将详细说明如何设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馈回路”,即观众的生理或行为变化能立即且有意义地改变作品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即时、私密的对话关系。 第九章:后人类体验的伦理边界 当艺术体验变得如此具有侵入性和生理影响时,我们必须审视其伦理责任。本章提出关键的伦理拷问:沉浸式体验是否构成对自主权的隐性侵犯?如何确保观众在高度投入的状态下依然保有“退出权”?我们将探讨在追求极致体验时,艺术家对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心理边界的保护义务,并呼吁建立一套“体验安全”的实践规范。 结语:未完成的感知项目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探索性的方法论和丰富的案例库,而非提供最终答案。它鼓励读者将周遭环境视为一个永恒开放的实验场,持续挑战我们对“现实”、“自我”和“艺术”的传统定义。每一次感官的调动,都是一次对自身存在边界的细微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虽然谈论的是“互联网心理学”这样一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课题,但它却用极其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清晰易懂。书中对“网络成瘾”的分析,让我对自己长时间沉迷手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自制力不足”,而是看到了背后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而关于“群体极化”的讨论,更是让我警醒,原来我们在网络上的某些观点,可能并非完全出于理性思考,而是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的方式。它鼓励读者去认识那个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努力,去理解这种寻找背后的动力,并最终找到一条与虚拟世界和谐共处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而《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互联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个体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在线身份”的探讨,它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展现的形象,往往是我们理想化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一种折射。这本书让我反思,在网络社交中,我是否过于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感交流?是否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变成了别人期望的模样?它也让我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见之时,便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 ‘互联网心理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似乎描绘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在虚拟世界中探索人类内心运作的奇妙旅程。而‘寻找另一个自己’,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在这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隐藏的、或者正在形成的另一面,而互联网,或许正是承载这另一面,或者帮助我们认识它的一个重要载体。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那些在社交平台上精心雕琢的形象,那些匿名论坛里肆意流淌的情绪,那些在线社群里形成的独特亚文化。这本书,是否会剖析我们如何在数字的镜像中构建自我,又如何在虚拟的互动中体验真实的情感?它会揭示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还是会讲述数字社交如何重塑我们的亲密关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保持自我认同、抵御信息茧房、以及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智慧。毕竟,在屏幕的光影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清醒和对自我的洞察。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名为《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的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内心探索。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模式。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上网习惯,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比如,为什么我会对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如此在意?为什么在论坛上,我有时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语气?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隐藏在屏幕后面的那个“另一个我”,那个有时渴望被关注,有时又希望隐匿的自己。它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并非只是一个工具,它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场域,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进行着无声的博弈。书中关于“身份构建”和“虚拟认同”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启发我去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才能不迷失真正的自我,如何在虚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

评分

《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能拥有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或许更加大胆、更加真实,也或许更加脆弱、更加迷失。书中对“匿名性”的心理效应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在网络上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这本书也启发我去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算法和情绪所裹挟。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征服”互联网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理解”互联网,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并最终“接纳”那个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不断切换的自己的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多了一份从容和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