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
定价:55.00元
作者:(英)Alison Attrill(艾莉森 艾特瑞尔)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36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聚焦社群时代的在线关系、社交媒体和心理健康,一本“互联网 ”时代的网络生存手册。
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虽然仅仅二十多年,但带给我们的变化却是巨大的,给我们内心带来的冲击也是的。本书系统介绍了互联网各个领域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看见,从线下的研究转到线上后,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和新趋势。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独特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
内容提要
目录
1. 导论 · 1
部分自我呈现、人格特质与在线人际关系 · 9
2. 网络自我呈现中的人格角色 · 10
3. 年龄和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互联网的使用? · 31
4. 在线关系 · 48
5. 在线群体 · 70
6. 社交媒体与网络行为 · 88
7. 另一个世界中的自我呈现 · 111
第2部分线上行为的心理活动和后果 · 133
8. 网络犯罪与越轨行为 · 134
9. 网络欺凌 · 153
10. 网络健康心理学 · 170
11. 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 · 187
12. 互联网支持系统 · 201
13. 在线咨询与治疗 · 220
14. 在线隐私和安全风险 · 238
15. 线上行为的认知因素 · 257
作者介绍
艾莉森艾特瑞尔(Alison Attrill)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讲师。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虽然谈论的是“互联网心理学”这样一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课题,但它却用极其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清晰易懂。书中对“网络成瘾”的分析,让我对自己长时间沉迷手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自制力不足”,而是看到了背后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而关于“群体极化”的讨论,更是让我警醒,原来我们在网络上的某些观点,可能并非完全出于理性思考,而是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的方式。它鼓励读者去认识那个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努力,去理解这种寻找背后的动力,并最终找到一条与虚拟世界和谐共处的道路。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名为《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的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内心探索。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模式。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上网习惯,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比如,为什么我会对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如此在意?为什么在论坛上,我有时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语气?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隐藏在屏幕后面的那个“另一个我”,那个有时渴望被关注,有时又希望隐匿的自己。它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并非只是一个工具,它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场域,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进行着无声的博弈。书中关于“身份构建”和“虚拟认同”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启发我去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才能不迷失真正的自我,如何在虚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见之时,便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 ‘互联网心理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似乎描绘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在虚拟世界中探索人类内心运作的奇妙旅程。而‘寻找另一个自己’,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在这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隐藏的、或者正在形成的另一面,而互联网,或许正是承载这另一面,或者帮助我们认识它的一个重要载体。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那些在社交平台上精心雕琢的形象,那些匿名论坛里肆意流淌的情绪,那些在线社群里形成的独特亚文化。这本书,是否会剖析我们如何在数字的镜像中构建自我,又如何在虚拟的互动中体验真实的情感?它会揭示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还是会讲述数字社交如何重塑我们的亲密关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保持自我认同、抵御信息茧房、以及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智慧。毕竟,在屏幕的光影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清醒和对自我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而《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互联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个体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在线身份”的探讨,它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展现的形象,往往是我们理想化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一种折射。这本书让我反思,在网络社交中,我是否过于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而忽略了真实的情感交流?是否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变成了别人期望的模样?它也让我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人类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互联网心理学:寻找另一个自己》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可能拥有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或许更加大胆、更加真实,也或许更加脆弱、更加迷失。书中对“匿名性”的心理效应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在网络上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这本书也启发我去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算法和情绪所裹挟。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征服”互联网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理解”互联网,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并最终“接纳”那个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不断切换的自己的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多了一份从容和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