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石和生辰玉:选购与佩戴 9787122294296

生辰石和生辰玉:选购与佩戴 97871222942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雪梅 著
图书标签:
  • 生辰石
  • 生辰玉
  • 宝石
  • 水晶
  • 配饰
  • 珠宝
  • 开运
  • 护身符
  • 星座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296
商品编码:2990754566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生辰石和生辰玉:选购与佩戴 作者 何雪梅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94296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辰石和生辰玉,在寻求心灵寄托的同时,面目或绚丽、或温婉、或凝重、或和厚的珠宝玉石,怎样鉴别它们的真伪?怎样判定它们的价值?怎样搭配惊艳的效果?怎样保养“易受伤”的珍稀珠宝?请跟随中国地质大学何雪梅老师,详细了解珠宝玉石背后的点点滴滴吧!

   作者简介
何雪梅,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十四年,主要讲授《晶体生长与合成宝石》等9门课程,除课堂教学外,还指导宝石学、宝石与材料工艺学及首饰设计专业本、专科生的野外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年均8名;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大会发言,并在外重要专业期刊和杂志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2006年获校级教学三等奖。科研项目(1)已完成的项目: “钻石改善” 横向联合科研项目,验收通过。“西藏钙铬榴石的谱学研究” 校内科研基金项目,结题通过。“有机色素卟啉对珍珠颜色的贡献” 校内科研基金项目,结题通过。 “拉长石的结构特征与晕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结题通过。(2)在研项目 “珠宝玉石鉴赏与评价” 横向项目“黄色合成金刚石改色实验及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目录

BIRTHSTONE生辰石

P.002/1月生辰石:石榴石

P.005/2月生辰石:紫水晶

P.010/3月生辰石:海蓝宝石

P.013/4月生辰石:钻石

P.017/5月生辰石:祖母绿

P.022/6月生辰石:珍珠、月光石

P.029/7月生辰石:红宝石

P.034/8月生辰石:橄榄石

P.038/9月生辰石:蓝宝石

P.043/10月生辰石:欧泊、碧玺

P.049/11月生辰石:托帕石

P.053/12月生辰石:坦桑石



BIRTH JADE生辰玉

P.058/1月生辰玉:南红玛瑙

P.063/2月生辰玉:大同紫玉、舒俱来

P.068/3月生辰玉:台湾蓝宝、海纹石

P.071/4月生辰玉:和田玉

P.075/5月生辰玉:翡翠

P.079/6月生辰玉:孔雀石、水草玛瑙

P.087/7月生辰玉:战国红玛瑙

P.091/8月生辰玉:岫玉

P.095/9月生辰玉:青金石

P.099/10月生辰玉:独山玉

P.103/11月生辰玉:黄龙玉

P.108/12月生辰玉:绿松石



APPENDIX附录

P.114/附录1 生辰石一览表

P.115/附录2 生辰玉一览表

P.116/附录3 生肖石一览表


   编辑推荐
生辰石的概念国际彩色宝石协会提出,受到市场的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辰石和生辰玉,在寻求心灵寄托的同时,面目或绚丽、或温婉、或凝重、或和厚的珠宝玉石,怎样鉴别它们的真伪?怎样判定它们的价值?怎样搭配惊艳的效果?怎样保养“易受伤”的珍稀珠宝? 作者为知名宝石专家,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图书内容准确、实用。 生辰玉的概念为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易被中国人接受。

   文摘





   序言

《古董鉴赏与收藏指南》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古董鉴赏与收藏指南,旨在为广大古董爱好者、初入收藏界的买家以及希望提升鉴赏水平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手册。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多个重要门类,从宏观的收藏理念到微观的鉴定技巧,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实用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收藏基础与理念构建 本部分着重探讨收藏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首先,我们将界定“古董”的范畴,明确其时间界限、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收藏绝非盲目跟风,因此,本书强调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包括“宁缺毋滥”的质量标准、基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判断,以及对艺术品背后文化脉络的尊重。 我们详细阐述了收藏的动力学——从纯粹的审美愉悦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并深入分析了市场波动对收藏决策的影响。在风险控制方面,本书提供了多维度的评估工具,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赝品陷阱,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经济损失。此外,针对新手,我们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个人化的收藏体系,确定主攻方向,而非泛泛而收。 第二部分:陶瓷艺术的深度探究 陶瓷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占据了收藏界的核心地位。本书对陶瓷的鉴赏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一直延伸至清末民初的瓷器。 早期与定窑系: 详细考察了唐三彩的釉色特征、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独特肌理与开片规律。特别是对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色泽,进行了细致的文字描摹与对比分析。 元明清瓷器: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元代青花雄浑的笔意、永乐宣德的铁锈斑与“混水青花”技法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不同时期的官窑款识与纹饰风格的演变,均有专门章节进行梳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高峰,则侧重于对斗彩、粉彩和珐琅彩的工艺区分。我们通过大量图例(文字描述的替代)展示了不同时期胎土的细腻程度、釉面的光泽变化以及底足的处理工艺。 工艺细节辨识: 探讨了青花料(苏麻离青、回青等)的物质差异,釉下彩与釉上彩的堆叠层次,以及修足工艺中留下的旋痕与磨痕。这些微小的细节,是区分真伪、断代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书画与文玩的专题研究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另一高峰,需要极为审慎的鉴别。本书聚焦于明清两代的书画作品,兼顾宋元名家的风格特征。 书画鉴定要素: 强调“笔墨精神”的捕捉,区分画家对皴法、点苔、渲染的习惯性运用。对历代印章的字体风格、钤印的轻重与残损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同时,对题跋、收藏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梳理。 装裱与纸绢: 论述了不同年代装裱材料(如绫、绢、纸张)的年代特征,以及砑光、打蜡等工艺对作品保存状态的影响。 文玩杂项: 鉴赏范围扩展至竹木牙雕、玉石杂项和文房清供。 玉器: 重点区分了和田玉、独山玉等不同材质,并详细分析了商周至清代玉器中砣痕、管钻痕迹的演变规律。 紫砂: 探讨了紫砂泥料的“砂性”与“火候”,分析了供春、时大彬、陈曼生等名家壶型的神韵与流口、流把的比例关系。 漆器与珐琅: 介绍了剔红、雕漆的工艺难度,以及景泰蓝的铸胎与镀金技术。 第四部分:市场实践与未来展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部分指导读者如何参与拍卖会、逛古玩市场,以及进行私下交易。我们提供了实用的“看货流程”:从整体气韵到局部细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当前市场中出现的“高仿技术”带来的挑战,本书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鼓励收藏家保持批判性思维。 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读者进入深厚文化殿堂的钥匙。通过对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的层层剖析,读者将能以更专业的眼光,去欣赏和珍藏这些凝结着古代匠人智慧的艺术结晶。收藏的过程,即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那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透过纸面传递出来。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息所吸引了。装帧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看得出在制作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种精美的包装,对于一本讲述传统文化和珠宝鉴赏的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人对手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关于美学和传承的深度思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颇具匠心,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认知到进阶的鉴赏,层层递进,显示出作者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显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有条不紊的探索之旅。这种编排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视角和串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学习路径,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珍贵石材背后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沉淀。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作者在描述那些光影变幻和色彩层次时,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那种如同品茗般的节奏感,让人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细细体会每一个词语所承载的意境。这绝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只有真正接触过这些宝物的人才能体会的微妙之处。这种温度感,是很多冰冷的技术手册所不具备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体验。

评分

从我对相关领域的初步了解来看,一本好的鉴赏书籍,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我非常关注它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如何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品质、如何识别常见的瑕疵与优化处理等内容的详略程度。如果它能提供足够细致的图例和对比分析,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成为我未来在接触实物时,可以随时翻阅和印证的可靠指南,提供实实在在的“验货”技巧。

评分

更深层次地,我更看重一本经典书籍所蕴含的文化视野。生辰石和玉石,自古以来就与个人的命运、家族的传承紧密相连。我渴望这本书能跳脱出单纯的商业价值考量,去挖掘这些物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思想、民俗信仰以及不同地域审美取向的差异。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它们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或者它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演变,那将使整本书的价值得到质的提升,让阅读变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