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研究
定价:98.00元
售价:63.7元,便宜34.3元,折扣65
作者:李瑞,吴殿廷,殷红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030487148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突破以往研究旅游地居民“感知-态度-行为”的传统思路从关系付出、期望、回报和公正知觉等满意度发生逻辑的核心要素角度,基于形成过程的内在机理视角,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贵州典型民族村寨旅游地为样区,分析区位特征、发展阶段和开发模式存在差异的不同类型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通过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程度性二维因素的显著结构模型,对居民满意度形成机制与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优化对策,为真实反映民族村寨旅游地村寨居民旅游发展获益态势、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质量与效果、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这类学术专著,我总是在寻找那种“冷峻的理性”与“深沉的共情”之间的完美平衡点。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常常被浪漫化为“扶贫”的成功典范,但背后的社会结构重塑,往往被轻描淡写。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扎实的计量数据,去支撑他们的结论,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满意度模型,将“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机会增加”、“传统习俗被尊重程度”、“环境承载力”等变量纳入其中。但仅仅有模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那些“边缘声音”的捕捉。在旅游热潮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村寨中不参与旅游经营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因为外来人口的涌入、物价的上涨而实际上下降了?他们的“满意度”又是如何被计算的?好的研究不该只关注平均数,而要深入挖掘方差背后的不平等。我特别期待看到对于“文化展示的真实性”这一隐性变量的探讨——居民是否感到自己扮演了一个被设定好的“符号”,而不是一个自由生活的主体?这种“表演的疲惫感”,我想,一定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负面因子。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公正的读者,我对“李瑞、吴殿廷、殷红梅”这个作者组合非常感兴趣,他们是否倾向于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还是更偏向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路径?民族村寨的满意度问题,本质上是对“发展权”的重新定义。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强调GDP的增长,但对这些文化敏感的地区来说,“文化GDP”或许更为重要。我期待看到对“文化资本流失”的评估体系。当一个村寨为了迎合游客审美而改变了建筑风格、放弃了传统手艺,这种无形资产的损失,在满意度计算中占了多少权重?如果研究能提供一套可供政策制定者参考的“可持续文化指标”,用以监测和调控旅游业对文化核心价值的侵蚀速度,那么这本书的实践价值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警示那些急功近利的开发者,真正的长久之计,在于维护好村寨的“原真性”,而非将其变成一个昂贵的、毫无灵魂的主题公园。只有当居民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被提升而非贬低时,他们的满意度才能真正稳固。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探究“因果链条”的决心,即“影响机理”。这表明作者的目的绝非停留在描述“村民对旅游业感到满意”或“不满意”的表层现象,而是要深挖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我想象着作者可能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试图解释在时间维度上,满意度是如何随旅游开发深度的变化而波动的。例如,开发初期,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满意度飙升;但随着旅游同质化加剧,环境压力增大,而社区的文化自主权逐渐被削弱,满意度可能在达到峰值后出现不可逆转的衰减。如果研究能将“外部影响”(如政策导向、市场波动)与“内部抵抗”(如社区自治能力、文化认同强度)结合起来分析,那就非常具有前瞻性了。我尤其关注他们如何量化“社区自治”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一个居民是否感到自己对村寨的未来有发言权,这在多大程度上能抵消掉环境噪音或游客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负面情绪?这需要极其精细的定性访谈和严谨的归因分析来支撑。
评分我猜想,这部研究的理论贡献可能在于对“满意度”这一概念的在地化诠释。在城市研究中,满意度往往与服务质量、便利性挂钩;但在民族村寨,其内涵必然更为丰富和敏感。它可能包含了对“安全感”、“归属感”乃至“被尊重感”的综合体验。我设想书中可能探讨了不同代际之间的满意度差异:是更年轻、更倾向于接触外部世界的居民满意度更高?还是坚守传统的老一辈人,由于对现状的接受度或对经济改善的敏感度更高,反而表现出更强的满意?这种代际差异的分析,往往能揭示出社区内部的张力与适应策略。此外,如果作者能引入“外部参照群体”的概念就更妙了。当地居民会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其他村寨相比,还是与城市居民相比?这种参照机制如何影响他们对自身满意度的评价?一个成功的机理研究,不仅要解释“是什么影响了满意度”,更要解释“满意度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被建构和表达的”。期待它能提供超越西方理论框架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解释模型。
评分这部作品,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深入田野、关乎人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的复杂命题。我之所以对这类研究抱有极大的期待,是因为“民族村寨”这四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些藏在深山或依傍江河的古老聚落。它们是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每一个石板路、每一栋老屋、每一场祭祀活动,都承载着数百年的记忆。而“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则触及了现代商业活动与传统生活形态碰撞的核心矛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搭建起一个分析框架的?他们是否考虑了经济收益的“普惠性”,即旅游收入是否真正流向了最需要的人群,而非仅仅被少数人垄断?更深层次地,居民对“异化”的感受有多强烈?当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被包装成商品,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焦虑”如何量化?我期待看到详尽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描述现状,而是剖析那些不为人知的“权力不对等”现象——游客的强势消费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地的作息、饮食乃至信仰表达的尺度。如果研究能够揭示出,在何种程度的商业介入下,居民的“满意度”会从单纯的经济满足感,转向对文化自主权的维护与自豪感,那才算真正触及到了问题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