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炫色古道---10条历史名路游
定价:40.00元
售价:40.0元,便宜0.0元,折扣100
作者:杨北帆 ,张斌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0687139
字数:
页码:3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568kg
一个人、一个国家因为经历了一段特殊的路而发生根本改变的事例不寻常,但也不鲜见,这就是路的神奇。上路,不一定怀抱什么远大理想,只是走在路上,烦恼的人变快乐了,空虚的人变坦然了,无聊的人变积极了,虚弱的人变健壮了,就知足了。为了这个目的,作者选择了几条曾经神奇过的路,现在走起来既有刺激性也有起码的安全性,路上有不断的风景,作者会介绍路上的信息,但我们渴望这《炫色古道:10条历史名路游》不仅仅是准备出行的人用来查资料的,而且是愿意拿来读一读的。作者想和大家聊路上曾经遇见的人和发生的事,路因何神奇又如何缔造了神奇。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在选择出行的路线时,有一种新的走法,带上一种新的心情。旅行的心情一定要是轻松的,而带上一个主题出游或在路上顺便了解一个主题,相信不会给人带来什么负担和厌倦。
从一个纯粹的旅行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如何重塑了我对“路”的认知。在我以前的观念里,路就是A点到B点的连接,是交通工具的载体。但通过作者对这些“历史名路”的深度挖掘,我开始意识到,这些路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文物。它们承载了无数人的命运、朝代的兴衰、技术的革新,甚至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形成。作者在描写某一处断壁残垣时,会详细阐述当年修建这条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这种对“功用性”与“文化性”双重维度的强调,让我对“千里江山”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交通网络,是建立在无数前辈对这些艰难险阻的征服之上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去缅怀那些被现代速度所掩盖的、缓慢而坚韧的古代前行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上,我个人觉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地域划分或者时间顺序,而是围绕着“十条名路”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叙事。每一条路似乎都有其独特的“主题色”——有的沉郁苍凉,记录着边塞的烽火与戍卒的思乡;有的则明媚灵动,充满了商旅的喧嚣和文化的交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过渡段的处理,他总能用一句富有哲理的感悟,或者是一段意境深远的古诗词,将两条截然不同风格的古道串联起来,使得整体阅读的流畅性大大增强。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书本割裂成十个独立的单元,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流动的历史长廊。读到后半部分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我不是在读一个线性叙事的故事,而是漫步在一个巨大的、由时间与空间编织而成的迷宫里,每转一个弯,都能遇到新的惊喜和对前一段旅程的全新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的遣词造句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没有脱离现代读者的接受习惯,平衡得恰到好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非常扎实,但阅读起来并没有感到压抑。字体选择大气清晰,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这对于一本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虽然我没有看到附带的插图或者地图,但作者高超的文字描述能力,完全弥补了视觉材料的缺失。例如,当他描述某条山路如何“如同一条巨蟒盘踞在云雾之间,时隐时现”,或者描述古驿站的黄昏景象,那种画面感是极其强烈的,足以在脑海中构建出高清的三维场景。这种“以文赋形”的写作技巧,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它不需要依赖精美的照片来吸引眼球,它的文字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滤镜”。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口述史诗,需要读者用心去“听”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故事,而不是走马观花地“看”风景。对于那些热爱深度文化探索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泛着微微旧时光感的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旅途的浪漫交织。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来翻阅它的,期望能看到一些轻松愉快的旅行见闻录,也许是某个作家走过名山大川后的一些随笔散文。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我想象的要精细和深入。他似乎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式的探索,对那些古道上的每一个砖石、每一棵老树背后的故事都有着近乎执着的探究。特别是关于某些关隘的描述,那种对古代防御工事的结构分析,简直比历史教科书还要细致。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在了那条风尘仆仆的古道上,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回音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陈,也有对某一处不起眼古迹的细腻描摹,让人在“游”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史”所震撼和吸引。这种将行走与考据完美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游记文学。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我有点被那些专业术语和大量的历史引文弄得措手不及。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适合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的读物,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参考资料,只不过披着“游记”的外衣。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他对不同朝代对同一条道路的命名演变、军事用途的更迭,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梳理。例如,在描述某条南方古道时,他居然能引用到不同时期地方志中关于盐运和茶马贸易的记载,然后结合现代的地理测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只是想了解“哦,这条路很古老”的普通读者来说,信息密度有点太高了。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份严谨,让这本书的“干货”十足。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挖掘。读完关于其中一条“盐道”的章节后,我再看任何关于古代商业史的资料,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书里那条被羊群和驼队反复碾压过的印记,感觉知识点一下子立体起来了,阅读的满足感也随之而来,尽管过程需要全神贯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