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NO 1
定价:30.00元
作者:郭根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22181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健康与健康城市的提出
一、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提出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三)现活中的健康意蕴
二、健康城市理念和特征
(一)健康城市的缘起
(二)健康城市的理念
(三)健康城市的标准及特征
三、健康城市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一)健康城市联盟组织
(二)健康城市项目实施
四、健康城市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
(一)健康城市研究的背景
(二)健康城市研究的方法论
(三)健康城市研究的效用驱动模式
(四)健康城市与人造环境的关系
(五)气候变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健康
第二章 健康城市的组织构成与建设路径
一、健康城市的组织构成
(一)健康学校
(二)健康社区
(三)健康企业
二、健康城市建设路径之一: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内涵
(二)健康教育核心
(三)家庭健康教育
(四)社区健康教育
三、健康城市建设路径之二:健康促进
(一)健康促进内涵
(二)健康促进规划
(三)健康促进规划评价
四、健康城市建设路径之三:社会化机制
(一)健康城市的社会化视角
(二)健康城市的社会化本质
(三)健康城市的社会化内容
(四)健康城市建设的社会化机制
第三章 健康城市与疾病控制
一、城市健康的疾病控制方案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标志
(二)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三)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
二、疾病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管理建议
三、疾病控制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与做法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责任
(三)医疗卫生改革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
(四)国外医疗改革模式
四、城市健康疾病控制动态
(一)召开“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与发展论坛
(二)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小组
(三)组织国际合作项目联合督导
(四)部署汶川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对口支援工作
第四章 健康城市与精神卫生
一、精神(心理)卫生概述
(一)精神卫生
(二)精神障碍
(三)精神障碍心理治疗
二、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
……
第五章 健康城市与食品安全
第六章 健康城市与交通安全
第七章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战略与规划
第八章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实践
附录一: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
附录二: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十一五”规划(草案)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为独特,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却又时常流露出一种对普通民众福祉深切的关怀。有些章节的叙述,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师在私下里与你交谈,娓娓道来,逻辑清晰,但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图示,它们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步行友好型城市”的设计哲学,它不仅仅涉及人行道的宽度和路面的平整度,更深入探讨了街道的尺度感、沿街立面的吸引力,以及如何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鼓励人们走出家门、进行低强度的日常锻炼。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让我深切体会到,建设一个健康城市,最终落脚点依然是“人”本身,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累积。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报告文学”类型的书籍抱有一丝疑虑,担心它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满了官方腔调。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政策分析、详实的数据统计,与充满活力的城市实践案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健康治理”的重新定义,它强调的不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前端的预防和环境的塑造。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停下来,环顾四周的居住环境,然后对照书中的标准进行自我审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提供了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思考框架,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和“质问”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城市健康水平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出于对“健康城市”这个概念的强烈好奇。毕竟,我们每天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食品安全,乃至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这本书厚厚的篇幅,让我感觉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倡议书,而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充满数据支撑的调研报告。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宜居”城市的具体衡量标准和成功的实践案例。比如,一个城市如何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依然能够保障居民的心肺健康,或者说,有哪些创新的公共卫生政策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我尤其希望它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健康陷阱”,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对身体有害的生活细节,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毕竟,宏大的叙事固然重要,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关键所在。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健康的未来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评分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那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透露出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气息。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城市治理的“内部操作手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心理健康关联性的那一部分——我一直以为,健康主要依赖于医院和体育设施,但这本书似乎从一个更宏观的生态系统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它探讨的,是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减少噪音污染,乃至提升社区邻里关系的密度和质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让我感到非常新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国内外研究成果时的审慎态度,每一个论点似乎都有扎实的文献作为支撑,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对于一个对城市规划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迫使我去重新思考“城市”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有生命的健康有机体。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它没有回避现实的矛盾和挑战,反而将这些痛点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比如,在论述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时,它没有止步于抱怨不均,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固化机制。这种敢于直面深层结构性问题的态度,让我对它的可信度大大增加。我常常在想,如果地方政府能认真研读并采纳书中的建议,我们的城市面貌会发生多么巨大的改变。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为精彩,它们不像教科书里那样完美无瑕,而是充满了现实的挣扎和逐步改进的过程,这让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和接地气。我甚至忍不住在某些章节做起了笔记,思考着如何将书中的某些理念应用到我所在社区的微小实践中去。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准备的“象牙塔”理论,更像是一份写给所有关心城市命运的人的“行动指南”,充满了对未来可塑性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