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卑与
定价:32.80元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欧阳瑾,罗小容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63957064
字数: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书中,作者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n目录
章 人生的意义.......................................................................................... 1
n第二章 思维与肉体........................................................................................ 17
n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36
n第四章 早期记忆............................................................................................. 53
n第五章 梦境....................................................................................................... 70
n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90
n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117
n第八章 青春期............................................................................................... 136
n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 147
n第十章 职业.................................................................................................... 180
n第十一章 人类与同胞................................................................................ 189
n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198
n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n文摘
章 人生的意义
n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意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的,并非只是纯粹的环境;我们感受到的,始终都是对人类具有意义的环境。即便是寻根溯源,我们的感受也受到了人类的种种目的的限定。“木头”指的是“与人类相关的木头”,“石头”则是指“可以成为人类生活中一种要素的石头”。假如一个人试图逃避意义,只关注环境,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不幸:他会让自己与其他人隔离开来;他的一举一动,对于自己和其他人来说,都会毫无用处。简而言之就是,他的行为将毫无意义。不过,没有人能够避开意义。我们始终都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了理解的某种东西。因此,我们自然可以认为,这种意义往往或多或少是没有完成的、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意义永远都不是正确的。意义这个领域,就是一个存在谬误的领域。
n倘若我们问一个人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他可能回答不上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寻烦恼去想这个问题,也不会努力去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确,这个问题有如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还有年纪较大的人),经常也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来:“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意味着什么?”然而,我们可以说,他们只是在自己遭遇了某种失败的时候,才会这样去问。只要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没有艰难的验摆在他们面前的话,他们就绝不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都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加以回答。假如堵上耳朵,不听其言,而是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属于其个人的“人生真义”,而他的所有心境、态度、举动、话语、癖好、抱负、习惯和性格缺陷,全都会与这种意义相一致。他的表现,就像是自己可以倚仗对于人生的某种诠释似的。他的所有行为当中,有一种隐含的、对整个世界及其自身的整体判断,也就是这样一种结论:“我像这个,世界就像那个。”这既是赋予他自身的一种意义,也是赋予人生的一种意义。
n我们赋予人生的意义,就像世间芸芸众生那样繁多;并且,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可能每种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某种谬误。没有人拥有的人生真义;而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一种真正有用的意义,都不能称之为谬误。所有意义,都是介乎这两个之间的不同类型。然而,在这些类型当中,我们还是能够将那些回答得较好与回答得较差的意义区分开来,能够将其中谬误较小和其中谬误较大的意义区分开来。我们能够看出,那些回答得更好的意义之间具有什么共性,而那些回答得较差的意义当中又缺了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科学的“人生真义”,获得一种衡量真义的通行办法,获得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可以让我们在其涉及人类的范围内面对现实。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牢记,“真正”的意思,是指对人类而言是真正的,是指对人类的目的和目标来说是真正的。再也没有其他什么真理,会比这一真理更加重要;而且,就算是存在着另一种真理,也绝不会涉及我们自身,我们也永远不可能了解,从而使得这种真理变得毫无意义。
n每个人都拥有三种关系,我们必须重视的,也正是这三种关系,因为它们构成了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一个人面临的所有问题,指向的也都是这些关系。一个人始终都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始终都在困扰着他;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会向我们表明这个人对于人生真义的看法。这些关系当中,种就是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颗贫瘠行星的表面,而不是生活在其他地方。我们必须在自身居住之地所设定的种种限制条件下,利用各种可能性来发展。我们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同样必须做到既让我们能够在世间继续自己的个人生活,同时又有助于确保人类未来的延续。这是一个需要每个人都来做出回答的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不管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自己对人类生活境况所做的回应,因为它们表明了我们认为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东西是合适的,哪些东西是可能的,哪些东西又是可取的。每一种回答,必定都会受到这样一种事实的制约,那就是我们属于人类一员,人类则是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的生物。
n注意,倘若我们虑到人类身体的脆弱以及自身处境的不安全,那么我们就能看出,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将每个人的回答统一起来,使它们具有远见性与凝聚力才行。这就像是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必须努力找出解答方法来。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求解,也不能凭空猜测,而是必须利用手头已有的工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的答案,不可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竭尽所能,找到一个接近、接近一劳永逸的答案才行。我们必须一直努力,找出一个更加完备的答案。这个答案,也必须始终直接适用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被束缚在地球这颗贫瘠行星的表面,而我们所处的位置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优势与劣势。
n。。。。。。
序言
《自卑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突然被一束光照亮,虽然光线不强,但足以让我看清一些之前模糊不清的东西。我不是一个习惯性阅读深度心理学书籍的人,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然而,作者的文字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吸引我的注意力。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现了“自卑”可能带来的各种侧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比较”的篇章。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描绘了人们如何在不经意间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照,以及这种对照如何滋生出不安全感。我读的时候,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无数次陷入这种境地,然后作者接着又用一种更加柔和的笔触,指出这种比较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贩卖焦虑,也不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在我迷失的角落,轻轻点拨一下,让我自己去发现前行的方向。我并不认为我读完这本书就彻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它确实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回避的东西。
评分这本《自卑与》在我书架上已经静静躺了有些日子了,最近终于有时间翻开它。不得不说,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让人好奇它究竟会如何去解构“自卑”这个如此普遍却又如此私密的心理体验。拿到书的那一刻,触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我觉得是一本认真打磨过的作品。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深度,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探索。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直接看到对自卑的定义或分析,而是被一段引人入胜的叙事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描写的细腻程度,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每一次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我就是书中的那个人,亲身经历着一切。故事的展开并没有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呈现,但正是这些看似平淡的片段,组合起来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或遗忘的瞬间,似乎都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新的解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小说,更像是在与一位知己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它没有给予我直接的答案,却在我心中种下了无数思考的种子。
评分《自卑与》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刚开始拿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其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自卑”这个主题,很容易写得过于沉重或空洞。然而,作者却用一种极其轻盈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这个主题呈现出来。我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之间穿梭,但最终都能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成长”的描绘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如何成长”,而是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迷茫、以及最终的自我救赎。每一个角色都那么真实,那么 relatable,让我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无助和自卑的时刻,似乎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有了一种新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自卑”,或许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这本书,就是这条路上的一盏温暖的灯。
评分拿到《自卑与》这本书,我被它极具艺术感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简洁却又饱含深意的设计,仿佛在预告着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这本书,不如说是“感受”这本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微小”情绪的捕捉,比如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而产生的失落感,或者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的莫名的优越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心理反应,在作者的笔下被放大、被审视,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类似的痕迹。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好”与“坏”的评判标准。它只是客观地呈现了“自卑”可能带来的各种体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反思。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作者本身就带着一种洞察力,能够看到我内心深处那些连我自己都未曾完全意识到的角落。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平静的觉醒,而不是激烈的反抗。它让我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身边的人。
评分读完《自卑与》,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奇妙的感觉——好像我一直以来都试图抓住却又无法捕捉的东西,被这本书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也不是那种空洞乏味的鸡汤文。相反,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是带点诗意的方式,讲述着与“自卑”相关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叙事节奏上的巧妙。有时候,它会像一阵疾风骤雨,将我卷入情感的洪流;有时候,它又会像午后慵懒的阳光,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的思考之中。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作者描绘了一个角色在人群中的孤独感,那种被隔绝却又渴望融入的矛盾心理,我读得感同身受。作者没有直接说“这个人很自卑”,而是通过场景的布置、人物的动作、甚至是对环境的描写,将这种情绪层层剥开,最终触碰到读者的内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手法,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加真实。这本书带来的影响,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改变,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那些曾经让我困扰的“不够好”的感觉,好像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出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