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了配合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特地从环球唱片公司引进出版了《肖邦全集》作为配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音响上的样板。这是全世界目前的一套完整的肖邦作品录音,不但包括了肖邦创作的钢琴作品,还包括了肖邦写的4首室内乐作品和全歌曲。这是Deutsche Grammophon(DG德国唱片公司)为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而出版、发行的。
建议与《肖邦钢琴全集》配套练习
作者简介 肖邦,波兰音乐家肖邦(1810—1849)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50多年了。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肖邦的作品洋溢着爱国的热情,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会失去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肖邦是在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以大量作品表现出炽烈的爱国主义思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张关于20世纪中叶先锋派电子音乐的文献录音。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毕竟这个领域的作品往往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容易让人听起来像噪音而非音乐。但这张专辑的策展人显然下了大功夫。它不是简单地堆砌那些怪异的合成器音色,而是系统地梳理了从施托克豪森早期实验到布列兹对偶然性的探索过程。特别吸引我的是其中收录的关于早期磁带音乐的原始母带录音,那种未经现代数字处理的模拟质感,粗粝、生猛,充满了对未知声音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听着那些逐渐拉长、扭曲的人声片段和随机生成的白噪音,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音乐家们打破藩篱的激动心情。它不是用来放松的背景音乐,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去分析、去感受声音是如何被分解、重构和释放的。对于研究现代音乐史或者对声音物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套资料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无可估量,它挑战了你对“音乐”二字的传统定义。
评分这张德彪西的印象派钢琴作品精选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傍晚在尼斯海边散步,那种光影交错、似有若无的美感被捕捉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里面对《印象》的演绎,演奏者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德彪西演奏中常见的过度浪漫化处理,转而追求一种更加克制、更加贴近自然意象的表达。他不是在“演奏”音乐,他是在“描绘”景象。比如表现水波纹的那几个音组,不是那种噼里啪啦的堆砌,而是像微风拂过水面,只留下轻轻的涟漪。此外,唱片的选曲也很有趣,除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类经典外,还收录了早期一些充满象征主义色彩的练习曲,这些曲子通常被认为是难度较高但情感表达略显晦涩的作品,可在这张专辑里,它们被赋予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清晰度。音质方面,中高频的处理非常柔和,没有丝毫的刺耳感,完全符合印象派音乐的审美要求。总之,如果你想找一张能让你心灵平静下来,重新感受光影和色彩的音乐专辑,这张绝对是首选。
评分天哪,我最近发现的这张唱片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我原本以为我已经听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巴赫作品录音,但这张合集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收录的不是我们常听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而是他早期一些不常演奏、但极其精妙的作品,比如那些改编自维瓦尔第的赋格,简直是神来之笔。演奏者的选择也是一流的,那位键盘手对音色的控制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次触键都像是带着历史的呼吸。我记得有一首《哥德堡变奏曲》的变奏,他用了一种我从未听过的古钢琴音色来演绎,那种颗粒感和透明度,让原本复杂的织体变得清晰可辨,仿佛能看清每一个声部的运动轨迹。而且,这张碟子的制作工艺也极其考究,录音棚的氛围感做得特别好,能清晰地捕捉到琴弦的振动和踏板的细微声响,让人身临其境。对于那些沉迷于巴赫“纯粹”音乐的听众来说,这绝对是一张不容错过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具探索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创作历程。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认为自己“已经听够了巴赫”的人,相信我,你会发现新的世界。
评分这张专门收录了17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选段的专辑,风格极为清新脱俗。我向来偏爱巴洛克中后期那种宏大叙事和繁复对位,但这张对早期歌剧(尤其是卡瓦利和蒙特威尔第的一些作品)的挖掘,展示了歌剧艺术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即“情感的直接表达”。这里的演唱者几乎都采用了那个时代要求的假声和轻盈的呼吸技巧,使得咏叹调听起来一点也不“重”,充满了舞蹈般的律动感和贵族式的优雅。伴奏乐团的规模很小,通常只有琉特琴、羽管键琴和低音提琴,这种极简的配置反而让每一个音符都显得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他们在处理那些宣叙调(Recitative)时的处理方式,节奏的自由度极高,歌手的情感起伏完全主导了速度的变化,听上去就像是贵族间最私密的、充满激情的对话。对于那些厌倦了现代歌剧的过度戏剧化处理的听众来说,这张专辑就像是吹来的一股来自文艺复兴晚期的清爽微风,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惊喜。
评分这张关于马勒交响曲的现场录音简直是灾难性的完美。我通常对现场录音抱有谨慎态度,因为瑕疵太多,但这次的演绎,特别是对《第九交响曲》的处理,让我完全放下了偏见。指挥家对慢乐章的处理,完全摒弃了那种过度煽情的“垂死挣扎”式的演绎,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宿命感的悲悯来叙述生命的终结。你几乎可以听到乐团中每一个声部在极弱处的颤抖,那些不完美的、带着呼吸的演奏痕迹,反而成就了一种超越录音室技巧的真实感。铜管乐部分的处理尤其出色,在需要爆发力的时候,他们没有用蛮力去冲破音墙,而是让力量层层堆叠,最终达到一种令人敬畏的庄严感。听完最后那个悠长、渐隐的结尾,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张碟子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让马勒这位“浪漫主义的终结者”焕发出了惊人的现代感和永恒的哲学思辨价值,不是听音乐,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朝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