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婚姻 9787505736498

中国式婚姻 97875057364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清祥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家庭
  • 情感
  • 社会
  • 文化
  • 中国
  • 两性关系
  • 小说
  • 现实主义
  • 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6498
商品编码:298421801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式婚姻

定价:32.00元

作者:徐清祥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5736498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则是家庭成立的前提。当今社会,恋爱、婚姻主张自由平等,但是同时相伴而出现的是离婚率的升高以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面对这一社会问题,作者徐清祥在《中国式婚姻》一书中,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审视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和恋爱观,不仅梳理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婚姻发展史,更是从婚姻历史中汲取经验,向人们介绍婚姻生活中的技巧与禁忌。阅读此书,学习此书,会使你在婚姻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你的婚姻更加稳定、甜蜜。

内容提要


《中国式婚姻》着重深入探讨与婚姻相关的话题,对婚姻前、婚姻中以及婚姻后的话题进行了分别详细的论述,对钟情、缘分、婚姻修炼以及婚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而且还延伸到了婚后的优生等问题。内容涉及古今与婚姻相关的典故趣闻,并且结合当今现状,引导读者培养正确的婚姻观,是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式婚姻的著作。

目录


为《中国式婚姻》序…001

n

章 情是婚姻的前奏…001

n

节 从曾国藩选婿谈婚姻不能缺情…002

n

第二节 情为何物?…008

n

第三节 多种多样的情态…017

n

第四节 情态的转化…026

n

第五节 情的趋向、节制和规避…035

n

第二章 缘分成就婚姻…041

n

节 婚姻与缘分…042

n

第二节 黄龙洞前看求缘…049

n

第三节 各种各样的缘分…055

n

第四节 寻求缘分的几种方式…063

n

第五节 求得真缘才是福…072

n

第三章 中国婚姻文化话题…079

n

节 什么是婚姻…080

n

第二节 了解一点中国婚姻史…088

n

第三节 婚姻十六式…097

n

第四节 婚姻与人生…105

n

第四章 婚姻进行式…113

n

节 婚姻和性的互补及相斥…114

n

第二节 惧内是婚姻的一种姿态…122

n

第三节 子女对婚姻的影响…132

n

第四节 婚姻滋养方式…139

n

第五章 婚姻风景线…149

n

节 情商与婚姻稳定…150

n

第二节 婚姻应有禁忌…160

n

第三节 变性人的婚姻及其他…167

n

第四节 说说夫妻老少配…174

n

第五节 夫党妻党朋党…182

n

第六章 婚姻的修炼…189

n

节 外遇是个问题…190

n

第二节 略谈天作之合…198

n

第三节 问题婚姻的取与舍…204

n

第四节 卸下婚礼的沉重包袱…212

n

第五节 请你做个婚姻分析师…219

n

第七章 婚姻的链接:优生…227

n

节 婚姻期内优生访谈录…228

n

第二节 婚姻期间优生细节…236

n

第三节 优孕优产保优生…245

n

第八章 婚姻的后续:成才与特色家庭…255

n

节 天才、畸才、通才…256

n

第二节 人才和成才…264

n

第三节 特色人才和特色家庭…272

n

第四节 特色家庭与婚姻助力…281

n

跋…289

作者介绍


  徐清祥,字汉章,号东园居士。杭州人。吴越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吴越史地兼及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迄今,已出版专著:《吴越古村落》《杭州往事》《民间绍兴》《西湖酒缘暨杭州酒经》《浙江福建古村落自助游》《中国武林之谜》《杭州秀西湖》《近代象棋国手名局》《苏东坡雅事》《婚姻进行曲》《人间牛马狗》《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等。

文摘


  章

n

  情是婚姻的前奏

n

  节

n

  从曾国藩选婿谈婚姻不能缺情

n

  情爱的产生,以机缘为常性,颇具神秘性,靠科学无法解释;以性爱为基础的情爱,不具机缘性,二性相吸即可,科学可以解释。所以,东方文明中有一个“缘”字及由“缘”而延伸的“姻缘文化”。西方文明对于男女间的恋爱和婚姻,一般认为是性的驱动和异性间的吸引,没有其他方面的说辞。

n

  一般说,情与缘是相辅相成的。有男女之间的情爱,就可以产生姻缘;但也可能活生生地错过,这就是没有缘分。所以我们既要认识“钟情”的重要,亦应该了解“缘分”就是婚姻的另一种说法。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n

  什么是中国式婚姻?我分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间段来说。

n

  一、古代的婚姻并不都有爱情,或者可以说很少有爱情。像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那样的爱情,可以说是很少数。所以才有洪昇《长生殿》之作。

n

  二、近代,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逐渐增加。纵观民国时期的社会,在上流社会或年轻文化阶层,有纯情式的爱和婚姻,如某某和某某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但由于年轻人的激情,他们还是冲破了家长的阻拦结婚生子了,并且终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n

  三、建国初期以政治型婚姻为主导,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婚姻,爱情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促成婚姻的条件开始多元化,但其中以物质型婚姻为多数,基本要求是要有独立的婚房,这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力之一。多数婚姻的促成,有父母的思想因素,有各项物质条件的比较及其具备,社会上流行“丈母娘催高、逼高房价”不无道理。

n

  由中国式婚姻的发展来看,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确,男女相爱是自然的事,但先得有个培育过程。一对青年男女在没有交谈、相互不认识的情况下,就要发生肉体之爱,总显得太突然,尽管这个肉体之爱是自己及父母关心的。清朝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为自己家的“嫁囡”问题上,就有过教训;直到嫁第五个女儿时,才 醒悟并纠正过来,并且为她招女婿过程中,培育了爱情。

n

  一、从曾国藩嫁囡谈婚姻缺不了情

n

  公元 1871 年(清同治十年)的一天,曾国藩破天荒地请有通家之好的老朋友聂亦峰的儿子聂仲芳到自己的家里聊天。对于这个邀请,聂仲芳当然是奉命赴约。不过,不请朋友请“侄子”,这葫芦里卖什么药,是想推荐提拔?或是另有深意?父子俩都没能吃透。但约不得不赴,就这样,年轻的聂仲芳单个来到曾府。

n

  当时的情况是:虽说曾国藩早已致仕,但社会威望仍在;聂仲芳虽无官职,却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职,据说干得挺出色;另有一个情况是:聂仲芳尚未定亲。

n

  去长辈家里去做客,而且是声望极高的长辈家里。聂仲芳当然是衣冠整齐,态度诚挚,行事谨慎。

n

  聊天并无主题,当然也谈聂仲芳对工作、对时局的一些看法。时间不长,即临饭局。有酒有菜。当仆役奉上酒盅时,聂仲芳执意推辞,只吃了三大碗白饭和一点简易的蔬菜。饭局结束,照曾府的格局,还得奉茶,茶罢后才可向主人告辞。

n

  这时候曾国藩对聂仲芳说:“纪泽的娘和你母亲早先熟识,你两个姐姐也都见过。现在她们都大了,我这里有点时新衣料,纪泽的娘拟送给你母亲、你两个姐姐各一段,你给她们挑一挑吧!”紧接着仆人捧出五颜六色的十段西洋衣料。

n

  聂仲芳是晚辈,当然照办;而且知道这虽是小事但丝毫不能马虎。他先是摸了摸,再仔细端详了一息,先挑出一段黑色的毛织呢料,说:“我母亲素来不欢喜穿红戴绿,这段衣料给她很合适。”曾国藩没有什么表示。不一息仲芳又挑出一块米色花格子洋布,说:“大姐三十岁了,有两个孩子,平日爱美但很稳重,这段衣料给她很相配。”曾国藩脸上有些笑意。后,聂仲芳挑了一段黄底绿叶有粉红色桃花的缎子,说:“二姐明年出嫁,她爱俏,这段料子她会喜欢。”就这样,由曾府仆人打了包,聂仲芳向曾国藩告辞。

n

  就在这位年轻人出门的片刻,从屏风后面闪出一位妇人,她就是曾夫人欧阳氏。她有些急促地对曾国藩说:“中意,中意!纪芬看了也中意,快派人去提亲吧!”

n

  这是怎么回事呢?

n

  原来这是一出相亲戏,更准确地说是埋下爱情种子的戏。所谓聊天、送衣料,都是为这出埋下爱情种子戏服务的道具,都是事先的安排。在曾国藩和聂仲芳交谈时,包括聂仲芳饭局的表现,曾夫人和曾纪芬都在屏风后面听着并通过缝隙看到其相貌、举止、谈吐及反映出来的细心。

n

  从相貌来说,知女若父,聂仲芳当然是仪表堂堂,曾纪芬很满意。从审度心思来说,聂仲芳为自己的母亲、两个姐姐挑选衣料如此认真,显示对女性的关爱。这正是曾夫人和曾纪芬关心的——没有大男子思想。后母女俩一致通过,为此,才急着要曾国藩去提亲。为什么会有这出挑女婿兼让女儿培育爱情的戏呢?因为曾国藩为前四个女儿选婿时,都是自己决定,没让女儿参与,所以结婚前女儿女婿们互不认识,没有基本的感情,更谈不上有爱情。因为婚姻有些不理想,所以才有这桩相亲选婿并培育爱情的戏。

n

  二、钟情与婚姻

n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婚姻必须有情的基础,以有爱情为,以恩情为基础的婚姻也可以成立,用友情作为纽带的婚姻亦属于中国式婚姻的一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意形式的婚姻。

n

  不管是哪一种情感的婚姻,它都要经历“钟情”这道门槛,尤其是有爱情的婚姻。就爱情为主导的婚姻而言,跨越了钟情这道门槛,就会产生爱情,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进展;以恩情为基础的婚姻,“报 恩”本身就是跨越钟情的门槛;再就友情式的婚姻,它的钟情往往就是以互助作为基础,例如章诒和与马克郁的婚姻,是因为双方都经历过苦难,各有互助所需而缔结,平时各归各生活,直到一方走向天堂前,这种友情式的婚姻的情谊才突然迸发出来。

n

  既然中国式婚姻的特征是钟情,那么什么是钟情状态呢?有哪些特征?试简述之:

n

  1.“钟情状态”就是爱情的一道“门槛”,或者说叫做认准了婚姻的“门”,但还没有跨入爱情及婚姻的“门”。“钟情状态”不同于一见钟情,浅于一见钟情;后者是爱情的投向,前者是认可的“方向”。

n

  2.“钟情状态”就是肤浅的爱情状态。就是基本认可对方成为自己的婚姻对象,即没有排斥感,有程度的好感。

n

  3. 婚前的“钟情状态”,是婚姻缔结的前提,它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两性的吸引逐渐产生爱情,也可能因为物质条件的增加而完成结婚冲动。

n

  4. 钟情是一种姻缘的开始,一般说,有了钟情这一因素,婚姻成功的概率就高,因为其中包括男女之间异性相吸的自然属性。

n

  上述故事中,曾小妹的婚前“侦察”,由于对方表现出对女子的关照和细心,加上对方相貌堂堂等条件,看得比较满意,就通过母亲催促快些去提亲,这既是钟情的表现,亦是缘分的开始,更是迈向婚姻的步。之所以要快些去提亲,是因为怕这个新郎被别人抢走——时机也很重要!

n

  ……

序言



《家国同构下的个体抉择:现代都市中的情感图景》 一、导言:在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交汇点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个体在婚姻与家庭结构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与多重张力。我们不再仅仅探讨“好夫妻”的传统模板,而是聚焦于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传统文化符号的持续影响下,现代中国人如何定义、构建并维持其亲密关系。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或婚姻的指南,更是一幅描绘当代中国社会肌理的社会学切片。 二、时代的烙印:宏观背景对亲密关系的重塑 2.1 经济基础与婚恋观念的变迁 不同于父辈“搭伙过日子”的实用主义,当代婚姻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期待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然而,经济压力,特别是高企的房价和育儿成本,构成了现实的“紧箍咒”。本书细致考察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代婚恋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分析了“门当户对”这一概念的当代变体——不再是单纯的财产继承,而是教育背景、职业阶层和消费观的匹配度。书中通过对数个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深度访谈,揭示了经济焦虑如何转化为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控制欲或情感疏离。例如,在“新中产”群体中,如何平衡“自我发展”与“家庭责任”的矛盾,是导致“七年之痒”提前到来的关键因素。 2.2 女性角色的再定义与结构性困境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参与度的增加,现代女性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在职场上追求独立和平等,但在家庭内部,往往面临着“隐形劳动”的巨大缺口和“丧偶式育儿”的普遍困境。本书着重探讨了“第二班岗”的社会学意义——女性在完成全职工作后,仍需承担大部分的情感劳动和家务管理。我们追溯了这种结构性不平衡的根源,并展示了当个体努力争取平等时,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家庭期望和社会规范发生碰撞。案例分析部分,详细记录了几位高知女性在“事业上升期”与“生育决策期”所做的艰难取舍,揭示了社会制度对女性职业发展的隐性惩罚。 2.3 科技与媒介对情感联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的方式。从线上相识的便捷性,到数字亲密关系中的“表演性忠诚”与现实中的情感错位,本书探讨了数字时代婚恋的复杂性。我们考察了“电子榨菜式”的陪伴,即人们通过短视频、游戏等媒介获得即时满足,却可能在真实互动中表现出注意力缺失和情感贫瘠。此外,社交媒体也成为放大婚姻矛盾的“放大镜”,私密的情感危机被置于公开审视之下,加剧了当事人的羞耻感和决策的压力。 三、微观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个体情感的实证研究 3.1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协商 现代婚姻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重建和协商个人边界。这种边界涉及原生家庭的干预、个人隐私的维护、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乃至亲密行为的频率与质量。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原生家庭影响”在婚姻中的渗透力。例如,夫妻双方如何处理与“岳父母/公婆”的关系,往往决定了小家庭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书中特别关注了“情感挪用”现象——一方将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转嫁给配偶或子女,打破了既有的情感契约。 3.2 沟通模式的失灵与修复 有效的沟通是亲密关系的基石,但当代都市人群的沟通模式正面临“效率至上”的侵蚀。我们发现,许多冲突并非源于原则性问题,而是源于“无效倾听”和“防御性表达”。本书提供了基于具体对话场景的沟通失灵分析,对比了“指责-辩护”循环与“非暴力沟通”的实际效果。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沉默”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关系中的“情感冷暴力”。 3.3 欲望、忠诚与新型情感模式的探索 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对“忠诚”的传统定义正受到挑战。本书以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考察了当代社会中对开放式关系、柏拉图式友谊的讨论,以及如何处理“非婚外情”带来的情感冲击。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道德评判,而是个体如何诚实地面对自身的欲望、恐惧和对稳定性的需求,并在关系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点。关键在于,这种探索是否建立在充分、知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四、结论:重建意义与韧性 《家国同构下的个体抉择》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宏大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婚姻不再是一个“自动导航”的系统,而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主动构建和不断谈判的动态工程。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理解现代婚恋困境的分析框架,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韧性。真正的和解,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理解当下环境的限制,并在限制中找到能够实现个体价值与关系价值的交集点。它呼吁社会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微观结构性因素,帮助每一个身处现代婚姻迷宫中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情感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太抓人了,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能触摸到人物的皮肤。我尤其欣赏它对家庭关系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张力的捕捉。举个例子,书里描绘的那场关于“谁来照顾年迈的父母”的家庭会议,简直就是一出无声的战争剧。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但眼神里流露出的却是深深的自私与无奈。我完全能想象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孝顺”、“责任”这些词语去粉饰太平。作者没有去批判谁对谁错,而是冷静地将这些复杂的情感撕开给我们看,让我们直面人性的幽暗和温暖交织的现实。读到最后,我甚至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书中那些角色的投影,都在努力平衡着自我、家庭和社会的期待,那种无力感和挣扎,写得太真实、太刻骨铭心了。它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沉甸甸的真实感。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对这类题材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无非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堆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解构了我们社会结构深层的一些东西。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或者家庭矛盾,它更像是在描摹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经济地位、传统观念、以及个体成长轨迹的差异,如何共同塑形了一个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代际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比如,老一辈的“为你好”往往意味着剥夺选择权,而年轻一代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又常常被解读为“不负责任”。书中对这些核心冲突的处理,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精妙的情节设置,展现了双方逻辑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深厚的社会学底蕴,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情感小说,它提供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极佳,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就坐在你的身边,低声向你倾诉着某个家族的秘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和物件的描写,那不仅仅是背景的烘托,它们本身就是沉默的证人。比如那套老旧的、沾着岁月油烟的家具,或是某个特定节日的餐桌布局,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比任何人物的独白都来得更具穿透力。这种细节的堆砌,营造出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感。你会感觉到,那些过去的事情,那些未曾解决的怨怼,是如何像看不见的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当下的人们。我甚至会不自觉地代入进去,想象如果我处于那样一个被传统和期望重重包围的环境中,我的选择又会是什么。它不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它是在逼迫你审视自己的根基,这种体验是极其震撼和私密的。

评分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妥协”这一主题的立体化处理。在我的理解中,我们常把“妥协”看作一种失败,是理想主义的退让。但作者却展示了妥协在特定语境下的复杂面貌:它既可能是软弱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种高超的生存艺术,甚至在某种扭曲的关系中,它成为了维系表面的和谐的唯一粘合剂。书中的几位核心女性角色,她们对自身欲望的压抑和对外部期望的迎合,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群像。她们为了家庭的完整,付出了远超常人理解的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是无声的、不被承认的。我读到一些片段时,真的会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压抑感,那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狗血,而是因为那种“我别无选择”的现实感太强了。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谓的“幸福”的定义,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自我欺骗之上的。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线并行的方式,但线索之间却又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暗流紧密相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那种高度凝练的、近乎哲思的表达。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来解释人物动机,而是用一两句极其精准的、意象化的句子,瞬间点亮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核心。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面子”的段落,寥寥数语,却精准地勾勒出整个社会文化对个体精神的塑造力。这种高级的叙事功力,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需要在字里行间去拼凑、去体会那些没有直说出来的潜台词。这本书的阅读难度适中,但回味无穷,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粗砺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值得反复品味和推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