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好修养爱
定价:32.00元
作者:素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08632483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好好修养爱》读者对象:
1.现代社会中有情感困惑,渴望自我疗愈的都市女性;
2.关注自我成长的职场女性
3.素黑的粉丝。
内容提要
素黑,被誉为“以传奇能量传递爱,疗愈爱”人。这位华语世界具影响力的情感自疗作家,一直心怀极慈悲深广的耐心,向着所有为爱而苦而恼的芸芸众生,给予醍醐灌顶的箴言。
《好好修养爱》是素黑“两性情感自疗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从修养两性爱谈到自爱与大爱。通过文字,素黑告诉读者“我关心的不是爱情,而是让大家看清楚到底想通过爱情得到什么,是否能从爱中成长,修养更大的爱”。素黑希望读者通过爱情这个入口,找到修炼自己,获得更大爱的出口。
目录
作者介绍
素黑,两岸三地奇女子。
华语世界具影响力情感自疗作家。
被誉为“以传奇能量向世界传递爱,疗愈爱”人。
她是生命管理顾问、心性治疗师、散文家、旅行者、网站节目总监、前沿艺术策划人、剧场经理人、音乐创作者、大学老师、慢食主义者。
她爱黑、爱素、爱自然。认为生活简单就是更好,住在繁忙香港安静的小岛上。喜欢一个人,喜欢抱树,喜欢尺八。
她在开发结合声音、形体和艺术的治疗;创立观音定心及黑洞疗法;被邀请在外公开演说,开办静心工作坊及专业情绪自疗课程。
文摘
爱,是为生命共依存
人为什么要恋爱?
这是很深层次的问题,假如你很认真和深刻地爱过,活过,人生有阅历的话,这个问题,能助你明白生命更深层次的奥秘:人为什么要活着?
不管你是否需要,想要或誓要恋爱,都可以先放下个人喜好和想法,从科学角度出发客观一点地看这问题。当然,看恋爱、活着为何这些属于灵性层次的问题,不需要从科学角度来分析或探讨,我也并不全笃信科学或所谓的客观,用它,只是方便沟通而已。无法说清楚的东西,不用大造文章,留在自己心里内化已足够。
原来有爱恋的人,比单身没爱恋的人活得更快乐,更长命。这是不少医学和社会学研究报告的启示。
孤独的人可以活得很自在和快乐,不过,这也许并不是大部分人倾向选择的存活状态。像很多生物一样,人是群体生物,他们非常依赖群体生活以保护和延续生命。
因为是高等进化的生物,在延续生命之上,还需要多一重活着的情趣,让几十年的光景过得充实,不致太无聊而。这份对寻找情趣的追求,能增长快乐激素的分泌,人活得更愉快,更有欲望活久一点,活好一点。而且,独自享乐不够好,和别人一起分享喜乐能更享受。这是人类产生亲密爱或爱情需要的其中一个原因。
维持生命的是食物和空气,激活生命力的是亲密关系,或者叫做爱。
你会发现,或者你清楚不过,有爱情的日子,收到爱人一个关怀的问候,知道他的消息,那天会过得特别爽快特别好,精神抖擞,人也漂亮起来。
有爱情的人比没爱情的人眼里多一重闪亮的光芒,能投入爱情而平衡的人,才是真正的年轻,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在恋爱中的人生命力强。有家庭和子女的人,求生的意志也特别高,灾难中能挺到后。这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爱。
到底是什么让你收到爱人的信息后精神抖擞呢?
原来人需要接收被关爱、被需要的信息,这信息能刺激生命力,优化细胞成长和新陈代谢。经常在相爱中做爱的人,能通过交换性能量活化生命,你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青春气息。爱情让人不老,重返青春,正是活化细胞、抗衰老的功能效应。
假如我们都不懂得什么是爱,觉得爱这个概念太抽象,却不得不承认大家都能感受到它,需要它,甚至渴求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爱:爱是排遣单独的身心需要,因为单独在生命进化上并不有利,单独的生命比群体的生命更脆弱,容易受袭或早夭。爱是让生命与生命之间融合的桥梁,让生命互相照顾、关爱、支持和延续。能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激素、催化剂,爱在此起了神奇的功能。
这样去认识爱,让我们对爱抱持更实在的了解。
爱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抽象或玄。爱离不开延续生命,可以说,爱不为什么,是为生存下去,优化生命而存在的。
爱与生命共依存是分不开的,这是简单的生物性道理:没有生命,或生命活坏了,给你再多的爱也没意思,无福消受。
爱是为了生命而存在,或者因为生命需要持续发展和优化,所以需要爱。两者互惠互利,有它很强大具体的功能性。
爱是为了生命能好好共依存而出现的,明白这个后,我们便不用浪费心神,乱想太多关于爱的迷思,我们只记住,爱是为优化生命便足够,这是很好的指标,让我们别沉溺在爱的多余想法里,自寻烦恼。
随缘也是爱的方式
相爱多年,和爱人不能沟通自己的感受,试过很多方法改善沟通关系,就是无法如愿,心里压抑太多不安感,活在未知的忧虑中,这样的爱情关系,非常磨人。
很多恋人都试过这种滋味,要不要放弃?要不要再努力?心情七上八落,就是无法得到一个直接答案,只能一直问:还要等待吗?还要尝试吗?要等到何时?会不会太迟?能改变现状吗?他值得我去爱吗?他为什么不主动一点?他不紧张我吗?他不重视这段关系吗?假如他能主动一点,假如他能了解我的忧虑多一点,假如他能细心爱我多一点……
一千个假如。可是,爱情不能在假如中开花结果。
当一方在心急,另一方在被动或不在意时,这段关系也实在不容易走下去。可是,恋爱的路从来不可能永远顺境。能大家一起同步走当然幸运不过,但不能同步时,只可以一步一步来,急不来,也不能急,要记着走路的目的不止一个。
恋爱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有其他生活方式在等着自己去实现和发掘,这样的人生才有更多正面意义。
恋爱变坏了,很多时候不只是因为爱的问题,反而是除了爱外没有别的事情做,所以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恋爱上,令张力扩大,越来越紧张不安,没有透气休息的余地,问题才越弄越大。
先懂得为自己寻找一条路,安放好自己,追求在恋爱以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你的心才能强壮起来,才能处理万变,才有条件和本钱去恋爱。分散恋爱的精力,才能看穿自己和爱人之间的问题。
恋爱就像参加自我成长的课程,学习自我认知和接受。单靠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强弱项,因为我们天生有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本能,一个人看自己容易盲目,不知自己的情感脆弱面和坚强度。通过和另一个有血有肉、拥有不同情绪和性格的人相处,磨合关系,付出和分享,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便会浮现。
这是恋爱有价值的地方之一:更认识自己,更进一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素质。
每个人对恋爱的需要都不同,在爱中有需求也合乎情,只要同样也合乎理便行了。若看到自己在爱中要求太多,没有给予对方自由空间,甚至相反没有给自己自由空间的话,应知需要调整。
谨记别强求,两个人的离离合合,有太多无法解释或被清楚理解的原因,有种智慧需要学习,就是随缘也是爱的方式。
别迷恋爱情道理
有人自觉明白很多爱情的道理,譬如相爱不能在一起,或者大的爱原是自爱等,可是他爱着的另一半却不明白这些道理,他在质疑这种带着差距的缘分是否不幸。
是不是不幸,不能单从双方是否想法一致,智商和智慧相同的准则上评定,因为其实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想法和智慧,要求爱侣间互相同步是奢求。不过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所谓“明白道理”上。
我们都太爱道理了,道理像不用做什么,光是“想”就会出来。给我们想通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假象,我们便容易依赖或迷信。我们喜欢听人说道理,以为答案在道理那里,但假如有人告诉你无须思考,不用明白,甚至只须做运动,舞动身体便是答案,便能解决问题的话,你大概还是会依赖脑袋去“明白”,手脚就是不听话,拒绝移动,因为你“觉得”答案不会那么简单。
原来,我们迷恋复杂,拒绝简单。
生命是简单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爱思想多于生命,这就是问题。
无法做到看穿问题后放下,得不到解脱和自由的关键在此:我们只不过是知道了问题,明白了道理,还没有到达“能做到”的境界,所以我们还是受困者,跟所谓并不知者差别不大。
人有太多心知肚明的时候,可惰性、惯性和脾性,却是自我提升大的阻碍。
连自己也无法因为明白事理而放松、解脱的话,单单要求另一半改善、进步,或给你一个离开你的解释,明白你所明白的,想你所想的,终也不过是向对方施压,制情暴力而已,大家都不会好过,也无法解决问题。
要是真有不幸,可能正是知而不行、无能力改变的宿命。
先由自己开始改变。
别执著为何对方不改却要你先改,这是小气的想法。要相信爱的力量不靠扯个平等让你心凉,而是正面能量的感染。你变得好,自能转化对方,不能的话也别勉强,你已问心无愧。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步伐。
我们爱得虚弱和无助,正因为混乱的心太虚弱,爱不会发生在损坏虚弱的心里,更不可能发生在既精密,又糊涂,且自以为是的分裂脑袋里。
自爱无须先被爱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快乐,因为一个人。
R是个占有欲很强的女孩,在朋友身边时,常常希望自己能显得很重要,希望被视为朋友的中心,因此总觉得朋友背弃她,留她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悲伤。
T的工作不理想,埋怨更惨的是身边没有男同事,很难从中认识男朋友,所以很羡慕其他OL,可以在男同事群中撒娇装蒜,惹人怜爱,觉得自己得不到爱很不幸。
K自觉不幸,年过三十还没有伴侣,很想谈恋爱,却又苦无机会。自问样子并不是很丑,以前拍过拖又散了,对方说她令他很窒息。她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很想有被爱的感觉。
L近看上一个男生,可是他却和另一个女生好,她不甘心,因为她们俩是同一时间认识他的,结果他没选中自己,慨叹能不认命吗?
大家都认为不是不想爱自己,只是没有人给她们机会。谁都宁愿放弃她们,没有人爱她们时,哪有力量爱自己?当身边的人不理自己时,生命不是太孤单了吗?爱自己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是思想的陷阱。
若我们自爱,必须先有人爱自己才有动力的话,那么,大部分人都无法自爱,因为我们意识到需要自爱的时刻,很不幸地可能偏偏正是我们不被接受,不被爱,甚至被遗弃的时候,令自强和自爱变成自我拯救的后本钱。因为没有人爱自己,所以更要爱自己,这是自爱意识容易产生的心理场景。
但是,自爱其实可以更纯粹,更自足的,无须等待别人先爱自己,或者先放弃自己。
我们在爱的经验中痛苦,因为我们都带着要求和条件,没有很纯粹地去爱,不问为何,完全投入,所以很少人能真正享受爱带给生命的强大喜悦。
自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正如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一样,这是天职。
自爱要是变得无私,无求,你便会感到内心的平安,不再需要等待别人去爱你,因为你已活在爱之中。
爱自己的人面上散发的光芒是不了别人的,你会活在平静、淡定、喜悦中,绝少埋怨,鲜有不满,没有太多话需要澄清,说清楚,内心是一片宁静而有力量的海。
自爱的人不乞求被爱,反而会乐于把自己丰富的爱向别人分享,因此,自爱的人会平易近人,让人喜欢亲近,因为你的爱带着很强的感染力。
等待被爱的人是焦虑的,自爱爱人的人是平和的。能爱便能被爱,爱是自然的发生,强求不来。
……
序言
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提供立刻见效的“操作指南”,但它却像一剂长效的“心智免疫剂”。在处理那些涉及情感纠葛和职业抉择的难题时,我发现自己能以一种更超脱、更少情绪化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作者反复强调的“疏离感”的必要性,让我明白了过度卷入往往是痛苦的根源。现在,我学会了在情绪风暴来临时,给自己留出一段“观察者”的时间,不去立刻反应,而是先去剖析情绪背后的结构。这带来的平静感是任何外在成功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养”,并非外在礼仪的周全,而是内在世界的稳固与自洽。它教会我的,是成为自己情绪和思想的稳健舵手,而非被外界的波涛随意摆布的浮萍,这种内在力量的构建,是我近几年读书以来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抽象概念的段落,确实需要反复咀嚼。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翻阅,效果很差,那些复杂的句式结构和精炼的表述,要求读者必须在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下,心无旁骛地去消化。但这恰恰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拒绝被碎片化阅读所“消费”。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研读”的作品,而不是“浏览”的作品。我最终选择在周末的清晨,泡上一杯手冲咖啡,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学习任务来对待。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段落,如同冰雪消融般,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逻辑美感。对于那些愿意为深度思考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回馈是丰厚的,它挑战了你的认知边界,迫使你升级你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探索那些能够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哲学思考,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近乎饥渴的需求。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提供速成秘籍的鸡汤读物,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思考过的问题。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夸张的辞藻,完全依靠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深刻性来打动人心。特别是书中关于“自我认知”的那几章,简直是一场对心灵的深度挖掘,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我发现,很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结,并非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而是源于内在视角的不够清晰。这本书就像一面精准的镜子,虽然照出来的形象可能不那么完美,但却无比真实。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努力,但回报是值得的——一种更清晰、更坚韧的内在力量正在悄然生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博学与谦逊并存,这在当代知识分子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他似乎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熔于一炉,无论是心理学的前沿理论,还是古老的东方智慧,都被他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洽而宏大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引用的那些跨界的例子所折服,比如他用量子力学的某些概念来比喻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那种灵光乍现的感觉,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极少用绝对化的语言下定论,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的探讨姿态,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去辩证地看待每一个观点。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对于那些真正渴望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厚礼,它拓宽了我看待世界的维度,让我对“复杂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硬壳精装,手感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内涵,那种淡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我本来对这种看起来有点“高冷”的书籍持保留态度,但翻开扉页后,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立刻让我决定带它回家。内页排版疏密得当,字号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关键的概念和重要的引言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者做了特别的强调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把握住了作者的重点,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这种对书籍实体质量的重视,往往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价值,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它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