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来自男人,来自女人:男人和女人不同的真正原因 | 作者 | (美)库尔克 ,张荣建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ISBN | 9787229008345 | 出版日期 | 2009-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81Kg |
| 内容简介 | |
| 高雅而又世俗,理智而又有点疯癫,男女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人类彼此为对方而生! 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有整架整架的图书,有数百万的互联网址,我们自己的父母也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 任何人过了的年纪都可以告诉你男女是如何不同的。 可你知道我们不一样的原因吗? 在《来自男人,来自女人》一书中,读者可以通过社会学、生物学、人类学的透镜来关注具有种种联系的问题,以及使人非常惊奇的某些时期。在此过程中,作者乔·库尔克提出和回答了这些萦绕在每个人心中的问题。 本书讲述隐藏在自然界中两性复杂关系的精彩戏剧背后的生物学和人类学秘密。人是社会动物和万物之灵。与动物相比,人类有天赐的优势——自由的意志和极为精密的智力结构。进化早已使人类处于自然界中生物食物链的高层,但是,进化论却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只是灵长类动物中进化程度高的一种,就是说,无论人类的智力和精神多么优越,其自然属性迄今无法动物,其生理本能和生老病死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对于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人类来说,深入了解我们自身,特别是人性中重要的方面——男人和女人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不无裨益的。 |
| 作者简介 | |
| 乔·库尔克:“毕业时,我在班上的成绩是倒数第十名。后来我读了一年的法学院,所以我只丧失了三分之一的灵魂,而这在美国社会中刚好够用。我把近七年写小说所得的稿费花来研读进化生理学方面的书,完全离职。现在我终于觉得自己可以跟女人约会了。” |
| 目录 | |
| 译者序 1.与的麻烦 2.更新世的生理遗产 3.女人想要什么 4.身体和简历:我们为何好色 5.为何男性害怕承诺,女性关心结局 6.自己动手的家庭实验 7.男性如何得到性满足 8.好斗的基因 9.古怪的基因 10.造园鸟告诉我们艺术如何通过演变而达到终目的 11.男性的决定你的身高 12.为什么女性会卖弄风情,男性则无能 13.你为何如此好色 14.达尔文学说:性感者生存 15.为何善意变成了性感 16.我们为何抱怨不休 17.我们为何肥胖 18.水生猿类:进化的缺环? 19.为何你喜欢斯皮尔伯格更甚于T.S.艾略特 20.面对它 21.爱情会发臭 22.伪装的高潮欺男人,真正的高潮迷惑女人 23.你没有获得性高潮;性高潮获得了你 24.为什么你的阴蒂难以找到 25.企鹅的生存策略 26.性自由引发战争 27.我们妒忌的原因 28.为何你受到折磨 29.为性而死 30.没有足够的地盘 31.宽臀,大屁股;宽肩,说大话 32.为什么你的阴茎容易发现 33.两种同性恋者的两种基因 34.动物的同性恋父母 35.鲣鸟 36.同性恋智人 37.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实际上并不存在 38.为什么男人有乳头 39.和的解决方案 40.堕入爱河 后记 注释 万一你认为我天上和一半地上全知的话:参考文献 值得感谢但没有报酬的人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被这本书在处理“价值体系”方面的深度所折服。很多探讨两性议题的书籍,往往将焦点集中在表面行为的差异上,比如谁更爱说话、谁更爱干净,但这本书却勇敢地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什么才是成功”和“什么才是幸福”的定义差异。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框架,展示了男性在追求价值实现时,往往侧重于外部的成就与独立性的建构,而女性的幸福感则更多地与内在的联结与关系的维护紧密相连。这种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在职业选择和家庭责任分配上,双方会产生如此剧烈的拉锯战。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宝贵的贡献是它提供了一种“翻译”的工具。它不是要求我放弃我的天性去迎合对方,而是教我如何用对方的“语言”去表达我的爱和意图,从而减少那些因为“翻译错误”而产生的无谓消耗。读完后,我学会了暂停一下,在开口前先在脑海里进行一次“模式转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与其说是在读一本社会学著作,不如说是在看一部细腻的人类行为纪录片。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两性认知差异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又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动态和沟通错位。比如,他描述男性思维模式如何更偏向于系统化和解决问题导向,而女性思维则更倾向于情境构建和情感共鸣,这个对比让我猛地回想起了过去几次家庭会议的场景——我总是在试图“修复”一个问题,而我的伴侣需要的仅仅是“被看见”那种被忽视的需求。这绝不是简单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翻新,而是深入到神经科学和长期演化中寻找根源的努力。这种“溯源”的过程,让整个论述显得坚实可靠,而不是空穴来风的个人臆断。它提供了一种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去理解冲突,即:冲突往往源于底层“操作系统”的不兼容,而非“恶意”的破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采取简单的并列对比,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差异是构成复杂社会系统的必要张力,而非需要被消除的缺陷。作者在论述中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反而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同理心。他没有试图将某一方塑造成受害者或施害者,而是将焦点放在“共同演化”的复杂舞蹈上。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生物学证据时,都保持着审慎的态度,这使得整本书的论据具备了跨学科的穿透力。对我这种习惯于探究事物本质的人来说,这种多维度的证据链条比任何单一视角的断言都更具说服力。它让你感觉到,你正在接触的不是某种时髦的观点,而是一套经过反复检验的关于人类互动本质的底层逻辑。这改变了我看待家庭、职场乃至陌生人互动的基本预设。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那些总喜欢用“男女都一样”这种陈词滥调来搪塞复杂现实的人脸上。我一开始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心想,这年头,谁不想标榜自己是多么的“进步”和“平等”呢?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扎实,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和生活实例,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是不是真的对“不同”这个概念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恐惧,以至于宁愿拥抱一个虚假的平等模型,也不愿正视那些触手可及的差异?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落入将差异绝对化、甚至道德化的陷阱。他展示的不是谁优谁劣,而是两种处理世界、表达情感、建立连接的底层逻辑的自然分化。读完前面几章,我感觉自己像个多年的老侦探突然拿到了新的工具箱,过去那些纠缠不清的人际谜团,突然间有了一张可以对照的地图。这种清晰感,对于那些常年活在沟通障碍中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它让你明白,很多时候的“不理解”,根本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你们从两个完全不同的频道接收和发送信息。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其“去情绪化”的叙事能力。在讨论两性关系时,情绪往往是最大的噪音源,任何一方的声量稍大,就容易演变成指责与辩护的泥潭。然而,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中立的观察站,让读者得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审视这些争论。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时刻,而不是“被说服”的压迫感。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以为是对方刻意为难我的行为,现在被清晰地归类到一种可理解的认知框架下。这带来的解放感是巨大的,它削弱了冲突的个人化色彩,将其提升到了“模式冲突”的层面。最终,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更加精确的“问题描述”——只有准确描述了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它是一把解构误解的精妙手术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