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德国陆军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
定价:79.80元
售价:51.9元,便宜27.9元,折扣65
作者:黄锴,冯涛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72330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战时期,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组建于1940年年底,其装备的三号突击炮,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新式武器系统。后在1943年年中被改编为装备“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653重装甲歼击营。*197突击炮营存在的时间,基本与德军突击炮早期实战的时间相符,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德军突击炮实战历史的参考。
《二战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战史:*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通过参战官兵战时日记、战后回忆,以及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客观而真实地还原了该营自1940年初创到1943年改编,所经历的突击炮大决战的精彩场面。
内容提要
《二战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战史:*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以多位197突击炮营官兵的战时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为线索,真实再现了*197突击炮营的组建经过、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在**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和*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士兵的回忆和大量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出一些激烈战斗场面,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收益。
目录
前言
章 97突击炮营的组建和训练历程(1940年11月25日至1941年4月6日)
第二章 远征巴尔干以及继续备战时期(1941年4月7日至1941年6月21日)
第三章 乌克兰战记(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11月20日)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记(1941年11月16日至1942年7月29日)
第五章 东线中部地区战记(1942年7月30日至1943年1月30日)
第六章 97突击炮营的老兵回忆
第2连的埃里希·施密特霍伊泽的回忆
营部连的汉斯·塔姆斯的回忆
连的维利·齐默尔曼少尉的回忆
第七章 97突击炮营的相关行动报告
第3连从1941年8月13日至16日的行动报告
第2连的维尔纳·萨拉蒙少尉的记录
维尔纳·萨拉蒙少尉就与一列苏军装甲列车交战的行动报告
1942年4月24日的1份与苏军坦克交战的行动报告
在刻赤半岛以及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行动报告
第八章 附录
97突击炮营历任营长
1941年4月9日至1943年6月12日,97突击炮营的行动大事记
97突击炮营的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获得者
橡叶饰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约翰内斯·施皮尔曼少校
第九章 97突击炮营车辆涂装范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黄锴,1985年生,南京人,现从事外贸行业,对“二战”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编著有《士兵突击:二战德军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全2册),合编著有《二战德国陆军*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全3册)等作品。
冯涛,1986年生于江西广丰,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自2007年起成为军事刊物专职德文翻译,2009年起担任编辑,从事德国军事历史题材翻译、编辑工作。合编著有《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等作品。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特别看重历史叙事的“人味儿”。再精密的机械,最终驾驶和操作的还是人。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97突击炮营”这段历史仅仅作为冰冷的战例来呈现,那它就失去了灵魂。我更希望看到,在那些漫长的行军、恶劣的冬季环境,以及生死一线的遭遇战中,士兵们是依靠什么信念坚持下来的?他们的士气是如何被维系的?例如,在一次关键的防御战中,如果因为装备故障或指挥失误导致了重大伤亡,部队内部的情绪反应是如何的?是互相指责还是更紧密地团结?这些关于团队精神、恐惧管理以及战场人性的探讨,才是让历史变得有温度、能引发深思的地方。期待这本书能在技术和战术的骨架之外,填充上真实的情感血肉。
评分我翻阅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感觉作者在资料的广度上做了不少功课,引用了各种不同的原始记录和回忆录,这使得叙事具有了多维度的视角,而不是单一的官方口径。这种交叉验证对于还原真实历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强度的突击行动时,那种夹杂着技术术语和战场混乱的笔触,很有代入感。然而,我有一个小小的困惑,也是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章节中解答的:面对盟军日益加强的空中优势和对后勤的毁灭性打击,这些重型装备的“生存性”是如何被保障的?一辆重型歼击车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和补给,它的战斗力几乎为零。我希望看到关于野战维修、油料调配以及人员轮换等“幕后”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往往是决定一支部队能否持续作战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光关注它在正面战场上击毁了多少敌军坦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确实很考究,封面那种略显斑驳的质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排版也挺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图片的清晰度和选择上看得出作者和出版社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德军装备照片,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研究那个特定时期装甲部队的军迷来说,光是这些视觉资料就已经很有价值了。不过,我更期待的是文字内容能像设计一样扎实。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战役叙述上,而是能深入挖掘出像“歼击营”这种特种单位在那个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战术演变和人员心路历程。比如,在面对数量占优的苏军T-34或谢尔曼时,他们是如何调整自己“狩猎”的思路的,那些面对面交锋的紧张感,如果能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出来,那才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希望作者能跳脱出单纯的装备列表和时间线堆砌,真正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士兵群像。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目录时,我注意到它似乎试图勾勒一个从较早部队到最终定型的歼击营之间的演变过程,这比那种只关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战史要更有深度。我个人非常关注历史的“连续性”和“适应性”。二战的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一个单位的编制和战术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我期待看到,在早期那种相对灵活的突击炮使用模式,是如何一步步被固定化、专业化,最终蜕变为专门针对反坦克作战的“歼击”角色的。这种转变背后必然涉及到指挥层的战略考量、技术上的迭代,以及战场反馈的修正。如果作者能将这些内在逻辑梳理清楚,而非仅仅罗列战果,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部队史,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军事理论发展史的侧写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更精微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移动堡垒”的命运。
评分坦白说,目前市面上关于二战德军的战史文献已经汗牛充栋,想要写出一本有新意的作品门槛极高。这本书如果只是重复那些已被无数次报道过的东线大型会战中的片段,那么它对资深爱好者来说价值就不大了。我真正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挖掘出那些“灰色地带”的史料,比如关于装备的生产批次差异、不同兵种之间协同作战的摩擦与磨合,甚至是部队内部的晋升体系和文化冲突。比如,一个最初是炮兵编制的单位,在转型为重型反坦克单位后,其军官和士兵在战术思维上的适应期是多久?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别,往往是区分普通“复述”和“深度研究”的分水岭。如果能通过对这个特定营的细致观察,折射出整个德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后期那种既固执又挣扎的复杂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