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张宇翔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张宇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翔 著
图书标签:
  • 日德兰海战
  • 主力舰
  • 海军历史
  • 一战
  • 军事史
  • 张宇翔
  • 战争
  • 海战
  • 德国
  • 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7434
商品编码:298319255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定价:99.80元

售价:64.9元,便宜34.9元,折扣65

作者:张宇翔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7237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篇幅*次呈现的珍稀历史资料;海战主力舰战斗表现的翔实研究;*面、真实地解读日德兰海战。

内容提要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书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目录


前言

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质量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作者介绍


张宇翔,留学新加坡博士,擅长无畏舰之后至二战期间海战的历史写作,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

文摘






序言



红色浪潮与钢铁巨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的残酷镜像 深入探究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战术的演变、对协约国海上生命线的冲击,以及技术革新在水下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吞噬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巨大冲突,其残酷性远超陆地战壕的泥泞与血腥。在海面上,英德两国海军的对决构成了战略僵局的关键。然而,在水下,一种全新的、更具颠覆性的战争形式正在酝酿——无限制潜艇战。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1914年至1918年间,深入德意志帝国海军(Kaiserliche Marine)U型潜艇(U-Boot)所构建的幽暗水下世界,细致剖析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何几乎将英国推向崩溃的边缘。 第一章:寂静的诞生——U型潜艇的早期发展与战术构想 在战争爆发前夕,尽管各国海军对水面战舰的投入达到了顶峰,但潜艇技术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德国人对这种“海底幽灵”的潜力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洞察力。本章将追溯U型潜艇从试验型号到成熟战术装备的艰难历程。我们将详细考察“U-9”号等早期型号的设计缺陷与惊人成就,特别是其在战争初期展示出的惊人效率。重点分析德国海军战略家如何将这种相对脆弱的潜艇定位为打破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两强标准”海上封锁的“不对称武器”。 我们不仅会关注工程上的突破,如更可靠的蓄电池技术、更好的声学探测手段(或缺乏这些手段),还将探讨早期指挥官们,如约翰内斯·斯佩(Johannes Spee)和理查德·费尔伯(Richard Feldt)等人,如何在缺乏成熟条令和战术指导的情况下,摸索出有效的伏击与鱼雷射击方法。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协约国传统海上力量自信心的沉重打击。 第二章:无限制的界限——从“警告”到“全面绞杀”的战术升级 战争的初期,潜艇战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德国海军被要求在攻击商船前进行警告和释放船员,这极大地削弱了其作战效能。本章将聚焦于决定战争走向的政策转折点:1915年“卢西塔尼亚”号事件的爆发,以及德国高层内部关于“何时”以及“如何”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的激烈辩论。 我们将详尽分析无限制潜艇战(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的实际操作。德国海军如何绘制海上“禁区”地图?潜艇艇长们如何利用天气、洋流和日益复杂的战场情报进行猎杀?本章将通过对U型潜艇作战日志的重现,揭示水下作战环境的极端压力——氧气匮乏、艇内狭窄、对外部信息极度依赖,以及被深水炸弹惊醒的恐怖。 第三章:生命线的危机——英国的应对与反制措施 英国的生存完全依赖于从全球各地进口的粮食、石油和工业原材料。德国的潜艇战直接瞄准了这条生命线。本章将深入研究协约国,特别是英国,在面对这种全新威胁时所经历的“认知失调”和随之而来的反制努力。 我们将系统性地考察早期反潜战术的失败,如武装商船(Armed Merchant Cruisers)的低效、以及对水面搜寻的依赖。重点在于“护航制度”(Convoy System)的最终采纳。从最初的抗拒到最终的推行,护航制度如何从一个被视为效率低下的传统方法,转变为扭转战局的核心战略?本章还将探讨声呐技术的早期雏形——水听器(Hydrophone)的发展,以及在战术层面上英国水兵为训练如何追踪、识别并驱赶潜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第四章:技术与人性的交叉点——U艇艇长们的肖像与困境 潜艇战是现代战争中对个人意志力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本章旨在描绘那些在黑暗中执行任务的U艇指挥官群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英雄史诗,而是一幅复杂的人性图景。我们将剖析诸如瓦尔瑟·福斯特(Walther Forstmann)和洛塔尔·冯·阿尔诺·德·拉·佩里埃(Lothar von Arnauld de la Perière)等高产艇长的作战哲学,探讨他们如何平衡军人的服从性与人性的道德边界。 同时,本章也会探讨战争后期的技术升级——例如,更大型的、具备更远航程的U艇设计,以及德国人如何尝试利用潜艇在深水区部署水雷或执行特殊侦察任务。技术在提高杀伤力的同时,也使得艇员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 尾声:未竟的胜利与历史的教训 尽管潜艇战在1917年给协约国造成了空前的危机,但最终,技术的缓慢进步(如更精确的深水炸弹和雷达的萌芽)与坚决的护航策略相结合,使得德国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总结无限制潜艇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它如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潜艇战(大西洋海战)提供了惨痛而宝贵的经验教训。 《红色浪潮与钢铁巨兽》不仅仅是关于鱼雷和潜艇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信息战、不对称战略对抗、以及在极度压力下人类决策的深度研究。它揭示了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传统海洋霸权如何被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海底威胁”逼入绝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考据上的扎实程度,远超我预期的同类题材作品。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查阅和比对来自不同阵营的一手资料,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客观、去偏见的战场实景。它没有采取简单地褒奖一方或贬低另一方的倾向性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学者态度,去分析双方战术思想的优劣、信息战的成败以及装备性能的真实差距。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严谨的求证精神,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提升。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真相的读者而言,它无疑是一本值得信赖和反复参阅的参考佳作,其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冲击力,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战役宏观叙事的堆砌,而是深入到每一次炮击、每一次航向调整背后的决策逻辑。读起来,仿佛能亲耳听到主炮怒吼的轰鸣,感受到硝烟弥漫的甲板上的紧张气氛。作者对船体结构、火控系统乃至当时的通讯方式的描绘,都显示出深厚的专业知识。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非军事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战术部署的精妙之处,而不是被一堆拗口的术语轰炸。它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具体舰艇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技术与战略的碰撞。读完后,我对海战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画面感。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体现出一种对严肃题材应有的敬意。内页的插图和地图制作得极为精良,那些等比例的舰船剖面图和战术示意图,清晰明了,对于理解复杂的机动和火力覆盖范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排版上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阅读舒适度极高。在众多军事历史书籍中,这本书在视觉体验和内容深度上实现了完美的平衡,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军事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刻画,而非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和数据。作者没有将那些海军将领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权衡与人性弱点。从高层指挥官的战略远见与局限,到底层水兵面对死亡时的本能反应,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这种立体化的人物塑造,使得那场宏大的海战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力量对比,而是一出关于勇气、失误、运气以及领导艺术的复杂戏剧。我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每一次决策背后,都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这让历史的厚重感透过纸面直达心灵深处,引发了深深的共情与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在描述交战双方的部署和开战前的心理博弈时,笔触细腻如丝,充满了悬念和张力,让人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然而,一旦进入白热化的交火阶段,作者的笔锋立刻变得如同精准的射击般犀利果断,快速切换视角,将读者抛入混乱而致命的战斗中心。这种叙事上的“动静结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技术层面的剖析并没有显得枯燥,他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复杂的工程学知识转化为对战局走向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和现代军事文学的流畅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