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 军鉴:002:革新 | 作者 | 指文军鉴工作室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0507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日本·军鉴》第二辑主题为“革新”,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五个视点,纪念身处激荡变革中的人和事: 《东海博弈:“万历援朝”之役与中、日、朝三国的军事革新》描绘丰臣秀吉侵朝期间宏大的战争背景,及黑引发的中、日、朝三国的军革。 《“天皇”的诞生:大化改新与白江战役》将中、日两国早期外交史及当时日本的一系列乱流相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又出人意表的梳理。 《武家萌芽:古代日本军事体制的变迁》以经济体制至政权架构的贯穿性解析,将古代日本军制进行全面展现。 《迷失的路口:大正陆军改革和军国主义路径》评述了大正时代看似由精英策划且条理清晰的日本军事变革运动,如何沦为昭和时代的军国主义狂飙。 《萨长天下 布武四海:日本明治国家军事战略》为首辑连载,将为读者续析日本明治五十年间的军政外交风云。 |
| 作者简介 | |
|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手资料。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等。 大意觉迷:历史爱好者、契丹文字研究者,主攻先秦史和日本早期历史,不仅在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在《探险》《战争史》等杂志发表过通俗讲史类文章,还发表过若干网络小说。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各时代亲身参与变革之人亦似身处云里雾中,苦苦挣扎却又不明方向所在,满嘴豪言却沦为青史中的无聊笑谈。但我们不可忘记,正是那一段段其时铁血纵横、朝堂惊变之历史,塑造了今日国家、社会的价值体系,深刻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看似普通的每一天。 16世纪是风起云涌的世纪,也是武器开始成为战场主宰的时代。作者将视线聚焦在一个时代下:老农精算的丰臣秀吉、朝鲜“僭主统治”下的“士祸党争”、彰显明朝国力的中日“勘合贸易”、成因错综复杂的倭寇之乱、“万历援朝”之役中朝鲜的颓势和李舜臣的力挽狂澜、明军从质疑到强硬的援朝经历……《东海博弈:“万历援朝”之役与中、日、朝三国的军事革新》以大气磅礴之笔,描绘丰臣秀吉侵朝期间宏大的战争背景及黑引发的中、日、朝三国的军革。 645年中国东北地区进入新一轮动荡期: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日趋恶化,很快影响到孤悬海外的日本列岛。而此时的日本正值倭王与苏我氏明争暗斗的时期,乱象丛生、亟待振兴。在随后的改革和征战中,天皇浴血而降,日唐关系也变得愈加扑朔迷离。《“天皇”的诞生:大化改新与白江战役》将中、日两国早期外交史及当时日本的一系列乱流相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又出人意表的梳理。 大众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印象,往往充斥着情爱、文艺,以及对平安贵族风雅生活、无常人事的想象。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平安京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仙境,贵族世界也并非武侠小说中“江湖”般的诗意社会。《武家萌芽:古代日本军事体制的变迁》以经济体制至政权架构的贯穿性解析,将古代日本军制进行全面展现。 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各大强国席卷进这场人类灾难。日本由于身处远东地区,条件得天独厚,那几年经济形势还不错。然而战争不能永远持续,大战经济泡沫刚一过去,日本就迎来了一个极为萧条的时代。首当其冲受到诘问的,就是昔日红极一时的帝国陆军。《迷失的路口:大正陆军改革和军国主义路径》就评述了大正时代看似由精英策划且条理清晰的日本军事变革运动,如何一步步沦为昭和时代的军国主义狂飙。 《萨长天下 布武四海:日本明治国家军事战略》为首辑连载,将为读者续析日本明治五十年间的军政外交风云。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似乎在极力打破传统的“浪漫化”视角,试图用一种更加冰冷、更贴近实际的工程学眼光来看待古代战争。它关注的重点似乎是如何“高效地达成军事目标”,而非仅仅是表现“武士的荣耀”。这种务实主义的倾向,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是更具启发性的。我一直在思考,在那种极其注重仪式感的社会背景下,军事决策者是如何在维护表面的礼仪规范和追求实际的战术优势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非正式沟通”或“战场心理战”的案例,例如士气动摇的临界点、或者对手阵营内部的信息泄露如何被利用,那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其深度。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任何时代,战争的本质都是对资源、信息和人心的管理艺术。
评分我尝试以一个收藏者的眼光来看待这套书。一套优秀的军事历史作品,其价值不应只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应该体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完整性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运用,直接决定了它在案头参考中的地位。如果它能辅以大量清晰、准确的地图和战术示意图,并且这些图示能够紧密结合文字叙述,那么它就从一本“读物”升级成了一本“工具书”。我非常关注它在细节考据上的严谨度,比如对于特定时期武器装备的复原与描述,是否能提供出足够的佐证。要知道,历史细节的准确性是衡量一部军鉴质量的试金石。如果能在不影响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提供详尽的注释和参考资料来源,那无疑会让它成为研究者案头的常备之选。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军事评论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陷入过度的学术化引证,使得非专家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进复杂的军事布局。我发现它在描绘具体战役时,仿佛运用了一种“上帝视角”,能够清晰地看到各方兵力的部署和意图的相互作用。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比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更具说服力。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地域性因素与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的。日本的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地方势力的影响力巨大,中央集权的概念相对模糊。这本书若能有效阐释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军事行动是如何被地方利益和个人忠诚所左右的,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洞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地域文化对军事风格产生的微妙影响是如何渗透到训练和装备中的。
评分这套关于日本军事实践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浓厚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剖析那个时代武士精神与军事策略的。我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对东亚近代史,尤其是日本的军事演变过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传统的字体选择,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往的岁月。拿到手里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扎实的纸张质感,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毕竟要沉浸在厚重的历史叙述中,书本本身的触感也不能马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在主流历史教科书中难以寻觅的细节,比如不同流派武士团之间的战术差异,或者是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那些关键决策背后的军事考量。希望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战役,而是能深入到指挥官的思维模式和部队的组织结构层面,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日本军事图景。那种研究细节的深度,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初翻几页,我就被那种近乎于“工匠精神”的文字打动了。作者似乎在试图重建一个时代的“操作手册”,那种对流程、对规矩的执着,是理解那个时期军事运作的核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后勤补给和信息传递系统的描述——这往往是衡量一支军队是否能有效作战的关键指标,却常常被文学性的记述所忽略。如果这本书能详尽地展现出,在那个通讯主要依靠信使和旗帜信号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那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总觉得,真正的“军鉴”不应只是记录胜利,更应该冷静地剖析失败的根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战术失误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武运昌盛”,只有通过对错误的反思,才能真正体现出历史研究的价值。这种冷静的、近乎于技术分析的笔触,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