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9787568024365 张金泉-RT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9787568024365 张金泉-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金泉 著
图书标签:
  • 广东石门台
  • 自然保护区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研究
  • 环境保护
  • 科学考察
  • 张金泉
  • 动植物
  • 生态系统
  • 岭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4365
商品编码:298084729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定价:208.00元

作者:张金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8024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中北部,英德市北部。于1998 年5 月英德市人民以英府[1998]63号文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6月清远市人民以清府87号文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2月广东省人民以粤府[1998]495号文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10年来的经营管理,除成立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建保护站等外,为了摸清本底自然资源,先后邀请了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州林校、广东省林业科学院、香港大学和香港嘉道理植物园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广东省林业局、清远市林业局以及英德市林业局、广东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科技人员100多人,对保护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发现了一些新物种和大陆新记录,撰写了50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对石门台、鹿洞两个旅游景区进行了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天门沟景区于2004年10月动工建设,至2006年正式试运营,为编写《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提供了科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引言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屏障,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成因及其演替规律,同时评估其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科学考察与数据分析,本报告期望为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第一章:保护区概况与研究背景 1.1 保护区地理位置与区划 详细描述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在广东省内的具体地理坐标、所辖范围、行政区划等信息。 阐述保护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脉走向、海拔高差、河流分布等,分析这些地貌特征对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 介绍保护区周边环境,包括连接的地理单元、与周边区域的生态廊道联系等。 1.2 保护区自然环境特点 1.2.1 气候特征: 分析保护区多年的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候要素,重点关注其季节性变化和年际波动。探讨气候特征如何影响植被类型、物候变化以及动物的活动规律。 1.2.2 土壤条件: 调查保护区内主要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与特定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1.2.3 水文状况: 描绘保护区内河流、溪涧、湖泊等水体分布情况,分析水质、水量变化趋势。探讨水文条件对湿地生态系统、水生生物以及周边陆地生态系统的驱动作用。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阐述当前全球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重要性。 强调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节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维持的战略意义。 梳理国内外关于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明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关键问题。 阐述本研究成果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二章: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2.1 植被多样性 2.1.1 植被类型与区划: 以详细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保护区内的植被进行科学分类和区划。描述主要的植被型,如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湿地植被等。 2.1.2 优势物种与群落结构: 识别各植被类型中的优势树种、灌木种和草本种,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和水平结构。 2.1.3 植物物种多样性: 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如样地调查、样线调查),对保护区内的植物物种进行全面统计。计算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等,并对不同生境下的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 2.1.4 特有与珍稀植物调查: 重点关注保护区内具有地方特有性或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记录其分布、数量、生境特征,评估其生存现状。 2.1.5 植被演替与动态: 分析不同生境、不同龄组植被的演替趋势,以及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植被动态的影响。 2.2 动物多样性 2.2.1 兽类多样性: 记录保护区内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重点调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析其种群动态、栖息地选择、食性特点。 2.2.2 鸟类多样性: 对保护区内的鸟类进行系统性的监测和调查,记录不同季节的鸟类组成、迁徙情况、繁殖行为。识别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并分析其栖息地的偏好。 2.2.3 爬行类与两栖类多样性: 调查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关注湿地、溪流等关键生境中的物种。 2.2.4 昆虫多样性: 选取代表性类群(如蝶类、甲虫、膜翅目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数量变化,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传粉、分解者、食物链关键环节)。 2.2.5 特有与珍稀动物调查: 针对具有地方特有性或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详细记录其分布、数量、行为习性、繁殖状况,评估其面临的威胁。 2.2.6 动物行为与生态关系: 结合实际观察和痕迹调查,分析动物的活动规律、社会结构、繁殖策略,以及它们之间(如捕食、竞争)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3 微生物与土壤生物多样性 2.3.1 土壤微生物群落: 调查保护区内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组成、数量和多样性。 2.3.2 土壤动物: 调查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虫等)的种类和密度,分析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2.3.3 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 探讨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养分转化、有机物分解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关联。 第三章: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3.1 供给服务功能 3.1.1 森林产品供给: 评估保护区森林提供的木材、薪炭、药材、食用菌、野果等资源的潜在产量和实际产出。 3.1.2 水资源供给: 分析保护区对区域饮用水、灌溉用水的涵养和供给能力,评估其在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 3.1.3 其它供给服务: 探讨保护区可能提供的其他供给服务,如生物遗传资源、特殊植物提取物等。 3.2 调节服务功能 3.2.1 气候调节: 量化保护区在调节局地小气候(如温度、湿度)、固碳储碳、释放氧气等方面的作用。 3.2.2 水土保持: 评估保护区植被在拦截降雨、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土壤侵蚀、涵养地下水等方面的功能,计算其固沙、防洪、抗旱的效益。 3.2.3 洪水与病虫害控制: 分析保护区在调节洪水流量、稀释污染物、控制区域性病虫害爆发等方面的潜在贡献。 3.2.4 生物多样性维持: 强调保护区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在维持物种生存、防止物种灭绝方面的核心作用,这是所有调节服务的基础。 3.3 支持服务功能 3.3.1 养分循环: 描述保护区内土壤养分(氮、磷、钾等)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分析其对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性。 3.3.2 基因交流与物种繁衍: 阐述保护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在保护物种遗传多样性、促进基因交流、维持物种繁殖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3.3.3 过程形成: 探讨保护区在土壤形成、地貌演变等长期地质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3.4 文化服务功能 3.4.1 生态旅游与休闲: 评估保护区在提供观光、游憩、探险等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潜力,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3.4.2 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 阐述保护区作为重要的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和生态学研究场所的价值。 3.4.3 精神文化价值: 探讨保护区在维系地方文化、提供精神寄托、传承生态伦理方面的意义。 第四章: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分析 4.1.1 地形地貌: 深入分析不同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对植被类型、土壤分布、动物栖息地选择的影响。 4.1.2 水文条件: 评估河流、溪流、湿地等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水量变化对不同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4.1.3 气候变化: 分析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如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改变)对保护区内物种分布、群落结构、物候期的潜在影响。 4.2 人为因素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 调查分析保护区内外范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如森林砍伐、农业扩张、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其对栖息地破碎化、生境丧失的影响。 4.2.2 资源开发利用: 研究过度樵采、非法捕猎、采药等资源开发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 4.2.3 旅游活动干扰: 分析旅游活动(如道路建设、游客活动、噪音污染)对野生动物行为、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潜在负面影响。 4.2.4 污染排放: 评估周边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源对保护区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4.2.5 保护管理措施: 分析现有保护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其在缓解人为干扰、促进生态恢复方面的作用。 4.3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 综合上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因素分析结果,对保护区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 识别关键的生态压力源和脆弱环节。 利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如群落结构稳定性、物种替代表现、物种丰富度下降速率等)进行量化评估。 第五章: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5.1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5.1.1 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 优化保护区区划,加强巡护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活动。 5.1.2 实施重点物种保护工程: 针对濒危、特有物种,制定并实施专项的保护和恢复计划。 5.1.3 加强栖息地恢复与重建: 针对退化生境,开展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 5.1.4 建立生态廊道与迁徙通道: 促进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生物交流,缓解栖息地破碎化。 5.2 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 5.2.1 实施科学的森林经营: 推广可持续的森林采伐模式,促进森林健康生长。 5.2.2 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 保护河流、溪流源头区域的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干扰。 5.2.3 推广绿色农业与生态畜牧: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面源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3 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5.3.1 发展生态旅游: 规划和建设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旅游设施,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合理控制游客流量。 5.3.2 开展生态补偿与社区共建: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周边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3.3 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网络,深化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5.3.4 推动科普教育与公众参与: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5.4 政策建议 5.4.1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5.4.2 加大资金投入: 争取更多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5.4.3 加强部门协作: 促进林业、环保、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5.4.4 推动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区域保护区、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跨区域生态挑战。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深入考察与系统评价,揭示了保护区独特的生态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然和人为因素带来的挑战。为实现保护区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本报告提出了多方面的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旨在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对广东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承载着丰富生态价值的区域。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时,立刻就被它沉甸甸的专业感和神秘感所吸引。虽然我不是科学研究者,但作为一名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探索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这类报告里隐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知识。我渴望从中了解到石门台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它有着怎样的独特地貌,孕育着哪些令人惊叹的动植物,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态秘密。我想象着报告中详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能够带领我穿越山林,感受那里原始的生命力。这种探索未知、揭示自然的渴望,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即便我只是一个门外汉,也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拓展视野,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的宝贵之处。

评分

我喜欢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关于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那种能够让我“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字,总是让我着迷。虽然《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听起来是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我不禁想象,在那些严谨的科学数据和分析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关于石门台这片土地的故事。或许,报告中提及的那些独特的植物,在当地居民的传说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或许,那些分布的动物,是当地先民们崇拜或敬畏的对象;又或许,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也曾与当地的社群有过互动,记录下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点滴。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展现石门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触及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印记,让读者在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与自然共生的历史厚重感。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观鸟爱好者,平时一有空就会背着望远镜去周边的湿地或山林里寻找我的“目标”。我一直关注着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一些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听到“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想象中那片人迹罕至、植被茂密、溪流潺潺的原始森林景象。我猜测,这样一片充满生机的自然保护区,一定栖息着种类繁多的鸟类,其中不乏珍稀或特有的物种。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石门台鸟类资源的详细记录,比如有哪些是我已经认识的“老朋友”,又有哪些是令我耳目一新的“新面孔”。我希望能了解到它们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甚至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鸟类着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样一份详尽的考察报告,无疑是了解和认识石门台鸟类世界的宝贵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认识”那些可能栖息在那里的生灵。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经过亿万年演化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深感兴趣。《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里可能存在的壮丽山川、奇特地质构造以及由此孕育出的独特生态环境。我设想,报告中一定会详细描述石门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比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分布、岩石的类型等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这些地质因素是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土壤,进而又塑造了这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或许,报告中还会提及一些地质现象,如喀斯特地貌、断层、古生物化石等,这些都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石门台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性。

评分

我的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直接参与一线科考,但对于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了解这些保护区的建立背景、管理现状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我设想,报告中一定包含了对石门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深入分析,比如它在区域生态网络中的作用,它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通过科学考察,是否能发现一些新的生态现象,或者对一些现有的生物类群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份报告,可能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记录,更是一份科学的诊断书,它为我们理解石门台的生态健康状况,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