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五辑 9787543975187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五辑 97875439751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汉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
  • 档案
  • 文献
  • 续编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187
商品编码:297967587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五辑 作者 田汉,等
定价 70.00元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43975187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淞沪地区历史资料的汇编,其内容详实,资料珍贵,旨在为后人研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四辑:抗战烽烟下的民族记忆》 引言:时代洪流中的血与火 本书是《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系列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1937年爆发的淞沪会战及其前后一段时间内,上海及周边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淞沪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战局的走向,更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抗争的象征。本辑史料汇编,秉持客观、严谨的史学态度,力求从档案、电报、日记、回忆录以及当时的地方报刊等一手资料中,重建那段尘封的历史图景,展现军民在极端残酷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 第一部分:战前风云与局部冲突(1936年末—1937年7月) 本部分资料主要梳理了国民政府与日军在华的摩擦升级,特别是针对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与外交交涉。 档案精选: 收录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海市公安局、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之间的往来公文。这些文件揭示了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日益加剧的侵略时,在军事准备、防卫部署以及对地方治安的管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困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八一三”事变前夕,中国守军在宝山、吴淞一线进行的秘密加固工程报告。 日记与回忆录片段: 精选了当时驻守上海的国军基层军官与地方士绅的私人记录。这些记录多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民间对日本势力渗透的警惕,以及在“不抵抗”政策与抗日情绪高涨之间的复杂心理张力。例如,一位上海纱厂工人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日本侨民在虹口区的活动异常,为后来的事态发展提供了侧面佐证。 舆论交锋: 辑录了1937年上半年沪上报刊关于国际局势及中日关系的主要论述。通过比对中方与日方在沪发行的报纸,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方宣传口径的巨大差异,揭示了战前舆论战的激烈程度。 第二部分:八一三浴血——正面战场的惨烈描绘(1937年8月—10月) 这是本辑的核心部分,集中展示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的英勇事迹及其付出的巨大牺牲。 部队部署与作战命令: 还原了国民革命军第87师、88师、98师等参战部队的详细作战序列、任务分配及前线指挥官的命令文本。特别是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前后,第88师524团的血战记录,包括当时的火力配置、伤亡统计以及后勤补给链的脆弱性。 战场通信与情报: 摘录了部分截获或上报的日军作战电报(经翻译和核对)。通过对比中日双方的通信内容,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双方的战略意图和战术实施效果。同时,收录了中国军队前线指挥官向上级呈报的伤亡数字和请求支援的电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前线部队的关切与无奈。 环境与生活侧写: 包含了当时在上海的外国记者、传教士以及民间医疗救护人员留下的观察报告。这些报告从侧面反映了战火对城市基础设施、平民生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例如关于闸北、虹口区被毁情况的摄影记录(文字描述)和伤员救治的详细账目,突显了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挣扎。 第三部分:转进与沦陷后的抗争(1937年11月—1938年初) 本部分记录了上海陷落后,城市转入日据时期,抗日力量转入地下以及地方政府的艰难运作。 地方行政的断裂与重组: 收集了上海市政府内迁后,留在沦陷区的地方低级官员与日本特务机关(如“上海特别市公署”)之间周旋的文书。这些文件展示了在极端高压统治下,地方行政权力如何被蚕食与异化。 地下活动线索: 尽管史料的敏感性使得详尽记录难以保存,本辑仍谨慎地收录了一些早期关于“军统”外围组织在上海的联络记录碎片、以及民间互助组织为掩护抗日分子所做的努力的侧面描述。这部分史料的价值在于展现了抗战精神如何以隐蔽的方式延续。 民众流离与海外捐助: 刊载了当时上海民众向内地难民营迁移的统计数据,以及海外华侨、尤其是南洋地区华人对淞沪抗战将士及难民的捐款收据与表彰信函。这些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淞沪会战牵动了全民族乃至全球华人的心弦。 结语:史料的意义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四辑》并非仅仅是事件的堆砌,它是一部关于民族韧性、决策失误与惨烈牺牲的综合性文献。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淞沪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枢纽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编者团队在整理过程中,严格遵循史料的原始面貌,力求去伪存真,为历史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淞沪抗战的珍贵窗口。本辑资料的出版,旨在赓续史册,告慰英魂,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庄重,那种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严肃、严谨的史学著作。内页的排版也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注释和正文的分隔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图片和地图的印刷质量,细节还原得非常到位,色彩的过渡自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很多老照片的清晰度,比我之前在别处看到的版本都要好上许多,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校对和装帧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这种用心制作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也是值得收藏的珍品。我一直很喜欢收集这种精品历史文献,这本的出现,无疑为我的书架增添了一抹亮色,光是抚摸着它的封面,就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意义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军事史。它抢救性地保存了大量即将消散的口述历史和地方性记忆。很多史料,比如某个特定社区在敌占时期的抵抗组织活动细节,或者某条街道上的物资转移路线,如果不是通过这种系统性的编纂,很可能就随着参与者的离世而永远沉寂了。它将宏大的“国家叙事”细化到了“社区记忆”的层面,使得淞沪抗战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章节,而是与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老建筑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历史。这种对“微观故土”的记忆重构,对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甚至想带着这本书,去重访一些当年发生过关键事件的地点,去比对书中的记载,体验那种历史的叠印感。

评分

这部丛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简直是浩如烟海,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我留意了一下引文和脚注部分,发现引用了大量我从未听说过的地方档案馆、海外华侨家属保存的私人信件,甚至是战后对健在老兵的深度访谈记录。这种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资料挖掘,显示出编纂团队非凡的耐心和对史料的敏感度。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事件的侧面印证,做得非常扎实。比如,当提到某次后勤补给中断时,书中不仅引用了军事报告,还对照了当时上海地方商会的物价记录,从经济层面侧面佐证了战争对民生的冲击。这种多维度、交叉验证的史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它不再是单向度的官方叙事,而是一个多声部交织的复杂历史现场。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原始资料线索,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这套书的头几册,感觉收获太大了,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某些战役的传统认知。以往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描述,往往是高度概括、脸谱化的,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原始档案、士兵日记和民间口述史,将那些宏大叙事还原成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命运。比如,其中关于某次关键防御战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某军英勇抵抗”,而是详细记录了前线物资的短缺、不同部队之间的协同困难,甚至还有指挥官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这些细节的披露,让历史的肌理变得无比复杂和真实。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为“英雄”或“叛徒”,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挣扎和道德困境。读到那些关于普通士兵的片段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他们当时的心境,那种沉重的代入感,是其他历史读物难以提供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用微观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全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克制和冷静的,这让我非常欣赏。它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悲壮,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将事实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悲怆。这种“去情感化”的叙事,反而带来了更持久、更深层次的震撼。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现场记录”,将所有的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这种专业性,使得它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自己阅读时,总是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消化刚刚读到的信息,因为信息密度太高,每一个段落都承载着重要的史实。这种“重”的阅读感,正是优秀史料作品的标志,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并给予丰厚的回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