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二战苏德 | 作者 | 周明 董旻杰 |
| 定价 | 69.80元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01997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通过大量精美彩图全方位、分阶段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德国的各军兵种以及相关的军衔符号、勋章、领章、臂章、肩章、证章和个人装备及用品,既深具资料性,又富有艺术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周明,笔名光亭,1971年出生,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曾任《国际展望》杂志编辑,创办“知兵堂”工作室,出版过《碧海群狼》《大德意志师》等多部著作,多次作为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军事栏目的嘉宾,现为《深度军事》微信公众号主笔。 董旻杰,长期从事军事历史图书的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自2004年起,先后撰写了《死神的镰刀:闪击西欧》《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装甲英豪——二战德军装甲兵上将温克和他的部队》等战史著作和大量战史文章,并参与审校了《闪击战:古德里安回忆录》《凯南日记》等军事译著。 |
| 目录 | |
| 苏 军 苏联红军概述/3 1939―1940 步兵上士/6 炮兵下士/9 坦克兵上等兵/11 空军(航空兵)飞行员/12 炮兵中尉/13 空军(航空兵)大尉/14 步兵中将/16 步兵少将/18 1941―1942 NKVD边防军大士/19 炮兵中校/20 炮兵下士/22 工程兵下士/23 坦克兵上士/24 坦克兵中尉/25 摩托化步兵/26 大尉政治指导员/27 一级军事工程师/28 骑兵列兵/29 女民兵/30 哥萨克骑兵/31 上等红海军战士/32 1943―1945 军医勤务军士/33 步兵上士/34 步兵列兵和中校/35 女军医勤务人员/36 炮兵少将/37 炮兵少校/38 游击队员/39 步兵少将/40 步兵少校/41 军医勤务少校/43 坦克兵少校/43 NKVD边防军中校/43 侦察兵/44 步兵中尉/46 NKVD中校/47 NKVD边防军大尉/48 空军(航空兵)上尉/48 海军航空兵中尉礼服/49 步兵中将礼服/50 步兵下士礼服/51 附录: 苏维埃的荣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勋章/52 1945年莫斯科胜利阅兵式与胜利礼服/69 领章/90 臂章/91 肩章(1943式)/92 证章/94 个人装备/96 个人用品/98 德 军 德军概述/101 1939―1941 士官生/104 下士/106 伞兵/108 炮兵少尉/110 炮兵上尉/111 潜艇水手/112 1942―1943 海军/115 非洲军团步兵/118 山地师步兵/120 哨兵/122 步兵部队后勤士兵/124 值勤的宪兵/126 军警/128 党卫军帝国师/130 苏联战场后方的德国军警/132 “赫尔曼·戈林”装甲师/134 战斗机飞行员/136 “兴登堡”飞行联队飞行员/138 党卫军6装甲掷弹兵师/140 工兵/144 伞兵/146 空军师/148 步兵/150 1944―1945 伞兵/152 陆军/154 116装甲师/156 反坦克兵/158 炮兵/160 “大德意志”师军士长/162 装甲兵上等兵/164 海军士兵/166 非当值军官/168 装甲侦察兵/170 步兵指挥官/171 7空军师/172 “冯·萨拉扎”装甲团/174 “勃兰登堡”师/176 山地步兵/177 突击炮兵/178 通讯兵/180 党卫军“欧根亲王”师/183 “大德意志”师下士/184 侦察营下士/185 掷弹兵/186 空军军官/188 战斗机飞行员/189 陆军狙击手/190 武装党卫军“骷髅”师机/192 比利时志愿兵/194 荷兰志愿兵/196 附录: 荣誉高于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勋章/198 党卫军外籍部队国徽标志/213 党卫军师徽领章/214 党卫军军衔领章/215 党卫军肩章/216 |
| 编辑推荐 | |
| ☆ 06版市面断货已久,且屡屡被盗版,此为全新增订升级版。 ☆ 四百余幅彩图,详细解析二战*代表性的苏德两国及装备,全景展示两军勋章及各类肩领臂章。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质量也值得一提,虽然我更看重文字内容,但精美的地图和罕见的影像资料确实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不过,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战区和时间线的切换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他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地理节点,将东西两线的战局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这种结构安排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感到混乱,但这套书中却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有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读者在不同的战壕、不同的指挥部之间穿梭。其中对某次关键性战役后方支援体系的剖析,简直可以用“教科书级别”来形容,清晰地揭示了工业能力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着地图仔细研究,试图理解当时的兵力部署与地形的微妙关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巨大伦理困境和人道主义灾难。许多历史著作在描述宏大叙事时,容易将生命视为统计数字,但这位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此。他用克制的笔触,记录了在残酷的绞肉机中,士兵和平民所承受的非人折磨。这种描绘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让人直面历史的沉重。比如,书中对战俘营内不同待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体系在对待“失败者”时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道德底线。每次读到这类内容,我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反思,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远比胜利的辉煌更值得铭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精准还原,更在于它通过历史的镜鉴,引导我们去思考和平的珍贵以及人类文明在极端压力下的脆弱与坚韧。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胜利”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了。
评分这部厚重的作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本以为这是一部单纯的军事史著作,然而翻开扉页才发现,作者的笔触远不止于战场的硝烟弥漫。他巧妙地将宏大的战略部署与基层士兵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感。尤其是在描绘某些关键战役的转折点时,那种紧张和压抑感,仿佛能透过纸面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后勤和情报战的细致刻画,这往往是很多同类书籍会忽略的侧面。他没有过多地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而是专注于呈现“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挣扎。例如,书中对于某次冬季撤退的描述,那种在严寒中人性的泯灭与闪光的对比,让我反思了战争的本质。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读完这部分,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坦克履带碾过的声音,而是那些无名英雄在绝境中发出的微弱叹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张弛有度,让人既能领略到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至于在细节中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部用历史事实精心编织的、关于生存与意志力的教科书。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电影和一些简略的教科书概述,总觉得缺少了一种“现场感”。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作者的文风非常朴实、有力,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精准地戳中了历史的要害。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外交斡旋和幕后政治角力的梳理,这部分内容极为精彩。他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脸谱化的“绝对反派”,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背后的复杂动机、恐惧与误判。读到关于某些高层会议的还原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空气凝滞、剑拔弩张的气氛。这种对人性弱点和政治博弈的洞察,使得整个叙事立体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垒。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和访谈记录,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让那些看似遥远的事件,变得可信、可感。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和历史必然性的深度剖析,读完后对理解二战后期的世界格局有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因为它要求读者对基本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信息量过载。但如果你能坚持下去,那收获将是巨大的。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冷静和客观,他对待史料的态度极其审慎,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事件,他总是并列呈现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尊重历史真相、拒绝简单化处理的学者风范,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可避免性”的挑战,他不断在追问:如果当时的选择稍有不同,历史的走向会如何?这种假设性的探讨虽然不能改变既成事实,却极大地激发了我们思考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到令人发指,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严密的学术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