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末日之战:1944-1945年的德国战场: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1945 | 作者 | 马克斯·黑斯廷斯 闫晓峰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633632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讲述了二战结束前8个月的欧洲战事。 1944年9月,盟军相信希特勒的军队会被打败,希望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是盟军在荷兰灾难性的空降行动、美军在德国边境与贺根森林的挫败,以及突出部战役中艰难的战况,打乱了预期计划。黑斯廷斯讲述了西线和东线两个战场的战事,并生动描绘了苏联红军进攻德国的场面。他搜集了主要参战人员的档案资料,采访了170名幸存者,让我们地了解到那些战役如何展开,以及这些战役对战争中的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士兵与平民的影响。 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西方盟国为了让苏联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而对其妥协吗?为何德国和苏联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战斗力更强?尽管已胜券在握,为什么战争结束前*后几周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仍在持续?和日本人相比,为什么血战到底的德国人是更加狂热的敌人…… 本书还鲜活地描写了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重要人物。在这部令人兴奋且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中,20世纪全球*战争中至关重要几个月的全景跃然纸上。 |
| 作者简介 | |
| 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毕业于牛津大学学院,BBC电视台前记者,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主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轰炸机司令部》(Bomber Command)《秘密战》(The Secret War)《涅墨西斯》(Nemesis)和《绝世年代》(Finest Years)等20余部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二战题材。 |
| 目录 | |
| 序 言 第1章 充满希望的时代 第2章 通往阿纳姆之桥 第3章 德国边疆 第4章 维斯杜拉河的苏联人 第5章 冬季 第6章 包围德国 第7章 贺根的 第8章 突出部:一部美国史诗 第9章 斯大林的进攻 第10章 血与冰:东普鲁士 第11章 大爆发:空战 第12章 莱茵河畔的行军 第13章 德军战俘 第14章 西方世界的崩溃 第15章 我们离开时,世界将会颤抖 第16章 痛苦的结局 |
| 编辑推荐 | |
| 踏足10多个国家,采访约170名幸存者,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倾心之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窒息,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次德军的战略部署、每一次盟军的推进,都像是被精密仪器测量过一般,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在描述像“市场花园”这样的重大行动时,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歌,让人读来既感到历史的厚重,又为那些士兵的命运扼腕叹息。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硝烟混合的味道,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冷。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画面,让你身临其境地体验二战末期那段异常残酷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时光。对于那些热衷于军事战略和战术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库,因为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应对”。对盟军和德军指挥层决策失误的冷静分析,尤其引人深思,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宏伟的战争机器,也逃不过人性的弱点和信息链条的断裂。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花很长时间来平复心情,因为那种真实感实在太强大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用“沉郁”来形容可能都不够贴切,它更像是一部用黑白影像拍摄的、充满宿命感的纪录片。作者对战争创伤的描绘,避开了传统战争文学中常见的英雄主义光环,转而聚焦于战争对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摧残。他笔下的德国士兵,不再是刻板的战争机器,而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有着各自恐惧和挣扎的个体。那种对战败前夕德国社会心理状态的捕捉,入木三分,展现了一种近乎悲剧性的美感——是文明在绝境中挣扎、破碎的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被遗忘的小规模冲突时所展现出的耐心,那些小小的节点,往往是理解整个战局走向的关键。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执着,使得全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大部头历史著作。它不是让你阅读知识,而是让你“感受”历史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震撼力,并不在于它讲述了多少场著名的战役,而在于它如何构建了一个“崩溃”的系统。从柏林的政治高层到前线的士气低落的部队,再到后方的物资匮乏,作者描绘了一幅全面而系统的衰败图景。特别是关于德国战争经济末期的描述,那些关于燃料、弹药和人力资源的争夺,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清晰地揭示了战争是如何从一种有组织的冲突,退化为一种纯粹的、非理性的消耗。书中对“冯·曼施泰因的困境”这类经典军事难题的重新审视,角度新颖,不拘泥于传统军事学说,而是将其置于政治和资源枯竭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系统性失败”的教科书,无论你对军事史抱有什么样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它都会邀请你重新审视那些被简单标签化的历史事件,思考“终结”的真正含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翻阅的消遣之作。作者对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你会感觉到每一次论断背后都有着坚实的文献支撑。这种严谨性,使得那些试图寻找“快速答案”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我个人喜欢这种挑战,它迫使我不断地查阅地图和背景资料,从而极大地加深了我对西线和东线战役复杂性的理解。然而,对于那些不熟悉二战中后期德军组织结构和政治派系斗争的读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有轻微的迷失感。不过,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成了一张无与伦比的历史网。这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更接近于一份深刻的时代研究报告。
评分我被作者在描述战役后景时的那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所深深吸引。在那些血腥和混乱的场面叙述完毕之后,总会有一段关于战后废墟和幸存者心态的冷静观察,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情感的冲击力成倍增加。例如,他对易北河会师前后,不同部队和民众面对不同“胜利者”时的复杂心态描摹,极其细腻,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不断加深读者对战争终局复杂性的理解。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热血沸腾,反而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敬畏历史的不可逆转,也敬畏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韧性和脆弱。这绝对不是一本用来“了解”历史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验”和“反思”的史诗性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