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我催眠:抑郁者自助操作手册
定价:58.00元
作者:邰启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47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提供一套以自我催眠为核心技术,供抑郁者自助疗愈的问题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工作细节和操作步骤,抑郁者可据此蓝本,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专属于自己的疗愈措施并实战应用。保护您的隐私,不花您的钞票,随时随地可做,并有良好的体验与显著的效果。您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坚持下去。
目录
一 直面抑郁状态/1
二 现行解决方案/4
药物疗法/4
电抽搐疗法/5
认知疗法/5
三种疗法的共同缺憾/5
三 自助操作方案/7
方案特点/8
方案工作原理/9
方案适用对象/10
四 测查抑郁状况/12
伯恩斯抑郁症量表/13
描述自身感受/14
五 形成正确理念/17
患上抑郁症不是世上倒霉的事/18
抑郁症不是不治之症/20
患抑郁症不是见不得人的事/20
你是自己好的心理医生/21
心病还需心药医/24
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24
相信自己的力量/25
做一个自觉有效的创造者/26
积极的预期/28
适度容忍/29
现实的期待/33
平常心很重要/35
六 做好训练准备/36
场所的选择/36
时间的安排/39
姿势的选择/40
七 掌握催眠技术/42
腹式呼吸/42
放松训练/43
躯体感觉/52
催眠深化/55
状态检测/59
提高易感性/63
处理干扰/66
进行自我疗愈/71
自我唤醒/71
八 进行自我疗愈/74
制定明确目标/74
掌握疗愈工具/82
制作暗示脚本/106
九 暗示脚本范例/111
心境低落/111
心理困扰/117
失眠/121
失眠的催眠后暗示/124
无名疼痛/131
活力丧失/133
自杀倾向/135
自责/138
无能感/143
负罪感/148
思维迟缓/151
社交恐惧/155
压力山大/157
疑病/160
负件/162
冷漠/165
焦虑/168
十 路线图与提/174示点
步:测查抑郁状况/175
第二步:程度症状列表/176
第三步:确认催眠收益/178
第四步:形成正确理念/179
第五步:做好训练准备/180
第六步:导入催眠状态/180
第七步:掌握疗愈技术/182
第八步:疗愈活动全程/187
第九步:评估及其奖赏/188
十一 自我催眠/189案例
削铅笔的妙用/189
别了,广场恐惧症/190
山姆的自我调节/192
索菲的疼痛/196
一个女人的解放/197
化焦虑为轻松/200
詹妮的情绪平和了/202
他在考场上正常发挥了/204
产后不再抑郁/208
躲在微笑背后的抑郁/211
与失眠的一番缠斗/215
作者介绍
邰启扬,1956年生人,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工作30余载,尤善催眠术。自1990年出版《催眠探奇》以来,共出版催眠读物12部。这些图书受到市场广泛好评,多次被列入心理学畅销书排行榜,部分著作重印达15次之多。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机关、学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作“情绪与压力管理”讲座300多场。其间,传授自我催眠技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因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备受欢迎。
文摘
无
序言
无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觉得它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是一种沉静却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种不屈的意志。我一直相信,书籍是有灵魂的,而这本书的灵魂,是温暖而坚韧的。我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 书中关于“自我催眠”的部分,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之前对催眠的印象,停留在舞台表演那种戏剧化的场景,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这本书却将“自我催眠”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自我疗愈过程中。它并没有宣扬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强调通过放松、引导,去触及潜意识,去调整那些根深蒂固的负面思维模式。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自我催眠的技巧时,非常注重细节和可行性。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指导读者如何去实践。我记得其中一个练习,是关于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达到一种深度宁静的状态。我尝试了一下,竟然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那种感觉,就像是内心积攒了许久的浊气,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的含义。我过去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外界,归咎于他人。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将目光转向内心,去审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会受到抑郁的困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某些信念和模式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可以被我们自己去解决的。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一种“掌控感”。在抑郁症的阴影下,我常常感到自己像是一片漂泊在海上的落叶,毫无方向和力量。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我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我拥有自我疗愈的能力,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变自己的状态。这份“掌控感”,对我来说,比任何外部的安慰都更加珍贵。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了好奇,也有一点期待。毕竟,“抑郁者自助操作手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决心。我曾经与抑郁症有过一段漫长的“搏斗”,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里兜兜转转,每一次尝试似乎都将我带回了原点。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抑郁症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更全面的视角,让我感到了一种释然。我不再觉得自己是因为“不够坚强”而陷入困境,而是认识到,这背后可能存在着我们尚未理解的机制。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思维陷阱”的分析。那些总是出现在脑海里的负面想法,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让我难以自拔。书中的章节,详细地剖析了这些思维陷阱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我们拖入更深的绝望。我开始尝试去识别自己身上存在的思维陷阱,并且学习书中提供的方法,去挑战和重塑这些消极的思维模式。 书中的“自我对话”部分,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发现,我们与自己的对话方式,对我们的情绪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总是用批判、指责的方式与自己对话,那么内心的伤痛只会越来越深。这本书引导我尝试用更友善、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与自己交流,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给予自己支持和鼓励。这就像是在给自己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没有强迫你做任何事情,而是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你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它让我明白了,自我疗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一切。
评分收到这本书后,我内心既期待又有一丝忐忑。毕竟“抑郁者自助操作手册”这个名字,实在太直击人心了,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以及无数次想要抓住些什么却又无力的瞬间。我一直觉得,抑郁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生活的色彩,让原本熟悉的风景变得模糊而陌生。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它能提供一条走出阴霾的路,哪怕只是一条细微的缝隙,也足以让我欣喜若狂。 我翻开书的第一页,没有立刻看到“方法”或“技巧”,而是先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充满理解的叙述。作者的文字,仿佛是在低语,又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我读到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成因和表现的描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孤立无援的症状,在这里被一一列举,并被赋予了合乎逻辑的解释。这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承受,我的痛苦是被理解的。我开始思考,原来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负面情绪,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或许是可以被理解和改变的。 随后,我深入探索了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部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那样,直接抛出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相反,它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我开始留意自己脑海中闪过的那些自动化、负面的想法,那些仿佛已经根深蒂固的消极信念。书中的练习,让我尝试去识别这些想法的来源,去质疑它们的真实性。这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大脑做一次“体检”,找出那些不健康的部分,并开始着手修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实践性”。很多章节都提供了具体的练习和指导,让我可以立刻动手尝试。我记得其中一个练习,是关于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在感到焦虑时找到片刻的宁静。起初,我有些怀疑,这种简单的动作真的能有什么效果吗?但当我真的按照书中的指示去做了,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些失眠的夜晚,在那些被负面情绪淹没的时刻,这种简单的调整竟然能带来一丝丝的平静。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倍增。 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希望”。这本书并没有承诺奇迹,也没有打包票说读完这本书就能立刻痊愈。但它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可以自我探索、自我疗愈的路径。它告诉我,即使身处抑郁的泥沼,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改变,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而智慧的朋友,它陪伴我走过那些艰难的时刻,并在我感到迷茫时,伸出援手,指引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那些同样在与抑郁抗争的朋友们,希望它也能带给他们力量和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对我来说,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承载着一种希望,也蕴含着一份力量。我一直觉得,抑郁症并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低落,它更像是一种对生活信心的瓦解,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书中关于“自我肯定”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缺点,忽略自己的优点。而这本书,却引导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视的闪光点,去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它并没有鼓励虚假的乐观,而是鼓励一种基于事实的、健康的自我肯定。 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思路。它不是让你去强行改变外部环境,而是让你先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它强调,只有当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平和,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外部的挑战。这种“向内看”的策略,让我觉得非常务实和有效。 书中的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也让我获益匪浅。我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以及如何用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和疏导情绪。这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本书更像是一张“自我疗愈的地图”。它为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工具,让我可以在探索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改变,去成长,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份信念,是我从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微光,虽然不至于照亮整个房间,但至少让我看到了脚下的大致轮廓,不至于完全跌入黑暗。我一直觉得,抑郁症这个词,在我们的社会里,似乎总带着一种禁忌的色彩,人们羞于谈论,更不愿意承认自己身陷其中。这导致了许多人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仿佛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失败的个体。我曾经也是这样,直到我读到这本书。 书中对于抑郁症的描绘,细致入微,却又不失温情。它没有用冰冷的医学术语去解剖,而是用一种更贴近人心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深埋在内心的挣扎。我读到关于“内耗”的描述,那简直就是把我自己的生活状态搬了进去。我每天都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负面情绪搏斗,最终却常常是两败俱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内耗”并非我个人的特有缺陷,而是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经历的共同体验。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接纳”的重要性。我过去总是想着如何“战胜”抑郁,如何“摆脱”它,但这种对抗的心态,反而让我更加疲惫。书中的观点,让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去认识到,即使是负面情绪,也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并不是说要沉溺其中,而是先去看到它,理解它,然后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这种“顺势而为”的思路,比我之前任何一次“硬碰硬”的尝试都显得更为有效。 我非常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它不会一下子抛出太多复杂的内容,而是从最基础的“觉察”开始。我开始学习去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情绪感到茫然失措,而是能够更客观地去审视它们,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心灵的指南”。它没有提供速成的“灵丹妙药”,但它提供了方法和工具,让我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和修复内心的创伤。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拥有改变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就蕴藏在我们自身之中。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更多正在经历抑郁困扰的人们,让他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